疫情考验下的真实日本

2020-02-29 07:08
北京

AI财经社

以下文章来源于小犀财经 ,作者小犀财经作者

撰文 / 沐兰

1月31日,我从国内回到日本。基金要求我在家隔离14天。我戴上口罩,心里怀着“不知道我现在带不带病毒”的忐忑,去超市采购隔离期间的生活必需品。春节假期前药妆店的口罩堆得像小山,还做促销,如今早已消失不见。连随身可带的洗手液,消毒纸巾都通通卖光。

刚从国内回来犹如惊弓之鸟的我又再次感受到疫情迫近的恐慌。回家路上,无意间隔着餐厅的落地窗看到一家人在吃饭,年轻的父母和约莫两三岁的孩子,其乐融融。我下意识地停下脚步,默默看了好几眼,这样寻常的场面在此刻的国内恐怕是看不到了吧。漫无目的地逛街,去餐馆聚餐,在户外运动…平凡的生活如此令人怀念,真是“当时只道是寻常”。

2月13日,我的隔离期顺利地接近尾声,日本的疫情却拉开了序幕。这一天,从来没有去过中国的一位出租车司机确诊了,而且他的岳母被传染以后成为了日本第一例因新冠肺炎死亡的案例。此后的10天,日本确诊病例从32名迅速增加到147例。而 “钻石公主号”从2月3日停靠横滨港口后更是惊人地确诊了691例。

每一天我都能收到朋友们在微信上转发的国内自媒体关于日本疫情的报道,宛如人间地狱。可是当我抬头环顾真实的日本,这个社会依旧井然有序。除了口罩经常脱销,这周开始不少大公司率先开始在家办公,其他基本感受不到异常。在户外戴口罩的人群大约40%,东京的孩子们照旧上课,放学时依然会三五成群地嬉戏,接孩子的妈妈们会站在旁边聊天。餐厅酒店照常营业,只是服务员们都戴上了口罩。当然,群众聚集的活动都逐步取消了。重要如天皇的生日庆典和确认皇太子的典礼,民间如一年一度的动漫产业商务会展还有体育赛事,目前都确定停办或大幅缩减参加人数。

图/人民日报微博

前两天我和一家日本公司的管理者聊起疫情,他说,美国的流感发病率更高,美国也没有改变社会运作方式。这场新冠肺炎的传染率和死亡率就像流感一样,实在不用恐慌。我和在日本的华人朋友们交流了一下,大家纷纷表示身边的日本人基本都是这样的心态。虽然日本网友也发表了很多抨击政府的言论,对疫情表示担忧,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一片岁月静好。就在刚才,我还收到邮件,一位日本前辈在组织晚餐,庆祝我从中国顺利回到日本而且平安结束了隔离期。聚众吃饭庆祝疫情传播期间某人刚出隔离期…这心是有多大!

即使是“钻石公主号”,实际上也没有引发太大的恐慌。日本政府选择让第一批结束隔离的游客自由回家,这一举措引发了不少担忧和批评。而那一天我正好要去横滨开会。到了横滨,发现街头也是一切照旧。我去开会的公司的CEO是一名快七十岁的老爷爷属于肺炎的高危人群。我戴着口罩吧啦吧啦讲了半天邮轮的游客要下船了,他始终只是笑眯眯地跟我说:别担心啦,不会有事的。

开完会,我和朋友去咖啡馆喝下午茶---是的,我也被日本人民的岁月静好感染了,去公共场合喝个咖啡完全不在怕的。下午茶时段,咖啡馆坐满了人,旁边一桌的一位老太太突然指着玻璃大声地说:“太巧了!大地震的时候我也是坐在这个位置,就从这扇窗户看出去,看到那栋楼晃得可厉害了!”另外一位老太太说,“是啊,我当时在户外走路呢,突然觉得陆地像大海一样涌起了波浪,我当时可害怕了,想着万一这地面裂开一条缝我掉下去怎么办”。

一桌满头银发的老太太,笑着说起那一场地震,我突然明白了日本人的“淡定”从何而来。这个民族自古经历的灾难太多了,而且都是地震海啸这种直接“团灭”人类的灾难,早就练出了面对灾难必须沉着冷静的民族基因吧。想想地震后,处于临时安置的体育馆里的日本灾民都情绪稳定,临时居住的地方也收拾得井井有条。救灾经验也丰富,日本国家自卫队还会用移动大浴池为灾民创造泡澡的条件。当然,我绝对不是说这场疫情不可怕,也不是想宣扬面对疫情就应该毫无作为。我只是想说,从政府到社会大众都不情绪恐慌的时候,才能冷静,理智地应对各种灾难。

冷静,理智,这是日本NHK电视台拍摄的关于此次新冠肺炎的纪录片里反复提到的词语,也是日本政府和社会的主流的态度。面对突发又未知的病毒,很难说什么是完美的方案,批评指责是最容易的事情。面对未知,人们的情绪会比病毒更容易传播,用数据思考、理性作出决定,会比平时更为艰难。一直处于谩骂声中的日本政府,其实从始至终都在杜绝情绪的过分影响,基于数据和事实作出决定。

我们用最具争议性的话题来做分析:什么人可以做新冠肺炎的核酸检测。在说到检测标准之前,必须先了解日本政府面对疫情的核心原则是什么?而这个核心原则又是如何制定出来的呢?很巧,我通过医药行业的渠道得知了日本国会邀请医学专家召开专门会议的几点重要的“见解” 。

首先,日本目前并没有出现感染的极速扩大,而且现在开始的1~2周才是决定疫情走向是急速扩大还是开始收缩的最关键的时期,这一点看看日本的病例数据可以证明;其次,通过空气可以传播的病毒本很难控制,新冠肺炎导致大量无症状或轻度症状的人也具有感染性,这让预防病毒传播极为困难;最后,目前并没有针对新冠肺炎的特效药或治疗方法,但是轻症患者按照病毒性感冒的常规治疗效果很大,要注意的是重症患者和高龄/有基础疾病患者的死亡率较高。第二点和第三点已经在中国的疫情期被大量病例证明了。

基于这三点,日本政府制定的原则是:抑制感染扩大的速度,最大限度地减少重症患者和死亡率。背后的逻辑是,既然病毒传播难以杜绝,而绝大多数感染者都是没有生命危险的轻症患者,所以不以杜绝病毒感染为目标,而是抑制病毒传播的速度,等待特效药的出现或者病毒传播能力的自然下降。此外,因为还没有特效药,所以医疗资源全部倾斜给重症患者和高位人群,降低死亡率。

这个原则完美吗?绝对正确吗?我不知道。但是,它有逻辑,也很实际,为实现目标付出的成本也可控。回到最具争议性的话题,什么人可以做新冠肺炎的核酸检测?一开始,日本全国每天只能做80份样本测试,因此只提供给有过湖北旅行史和湖北人接触史的出现症状的患者。在有限的能力范围之内,当然必须选择给更高概率染上疾病的人群做测试。

伴随着测试能力的上升,日本国内测试新冠肺炎的标准也相应修改。目前的标准:一是连续四天发烧37.5度以上,二是严重的乏力感,出现呼吸困难。注意,一旦有呼吸困难的症状,可以马上进行新冠肺炎的相关诊断,无需等待。特别说明,老年人,有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患者,肾透析患者,服用免疫力相关和抗癌药物的患者,还有孕妇,在发烧两天之后,就可以进行新冠肺炎的诊断。

这一套标准完全符合政府的原则,不让轻症患者挤兑医疗资源,保留医疗资源救助重症患者,控制死亡率。最重要的是,不是“一刀切”的简单命令,而是一套有细节的标准化体系。有精准的数字——“37.5度,四天”,让老百姓很容易执行。建议民众出现感冒发烧症状后,要每天记录自己的体温状况,这样“发烧四天”才有记录可循。同时考虑到了特殊群体的情况,比如更容易发展成重症的人群不需要等待四天。

而且,这套标准会根据局势不断调整。比如,2月27日宣布要求日本所有小学、初中和高中从今年3月2日起停课,直至春假。又比如,最近日本政府特别提醒出现发烧时不要外出,这就是根据日本国民特性专门加上的。因为好几例确诊的病例都是在发烧的情况下,坚持上班,甚至还有一名70多岁的老太太,在发烧的情况下,还参加了旅行团,并全程参与旅行团的所有项目。真是让人对这种顽强的民族性哭笑不得。当然我们可以指责政府,你为什么不早一点提醒民众发烧时不要外出,但是,每一次出现“状况外”,都能及时带来相应的修改,这也是值得肯定的。而且最近与疫情相关的重要情况都是第一时间直播新闻发布会,甚至有在深夜12点直播新闻发布会,这些举措都可以令大部分老百姓感到信服和放心。

图/视觉中国

最重要的一个思维方式,为什么我们如此在乎是否接受了新冠肺炎的核酸检测?在日本,即使没有得到确诊是否是新冠肺炎,并不影响医院对病人的诊治。我有一位朋友,从上海到神户旅游,前两天突然发起高烧,伴随剧烈的腹痛。他打电话给酒店说自己来自上海,目前出现高烧。酒店服务员一直安慰他说“不要着急”“别担心”,然后迅速安排了一位来自中国台湾的服务员和我朋友一对一交流,包括问“如果疼痛是0~10级,你现在的疼痛是几级”,可见服务员经受过相关训练。了解基本情况后,在半小时内联系好医院的急诊,再让我朋友选择是叫救护车还是坐计程车去医院。我朋友自己评估了身体状态后,选择了计程车。

到医院,因为他只发烧了两天,所以按规定没有做新冠肺炎的测试,但是接诊医生马上安排了胸部和腹部的CT,然后很快告知我朋友应该不是肺炎。但是在排除肺炎可能之前,所有医护人员并没有如临大敌,更没有一丝的歧视,从始至终都是在安慰我朋友。即时在我朋友提醒医生自己来自中国可能有新冠肺炎的时候,医生也是反过来安慰他。后来在治疗过程中,他和医生又谈起新冠肺炎,医生告诉他请注意饮食健康,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健康的身体就可以抵御病毒,这是最重要的,“因为病毒会一直存在在我们的生活中,人类不可能消灭病毒,所以我们要健康地与病毒共存”。

医生的这句话,我从好几个途径听到了来自日本医学界的同样的说法。我认为是有道理的。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同样,应对疫情的三分钟的成败,来自不面对疫情的十年的准备。我举一个这次疫情期间真实的病例。北海道有一位确诊病例的工作是给一家小学校准备午餐。可以想象这样的工作岗位的人确诊会引发多大的恐慌。然而,这家小学完全不受影响,一切照常。为什么?学校管理者说,平时送饭的工作是严格按照管理流程进行的,“绝对自信不会影响到孩子们的健康”。确实,因为日本小学生都是在学校午餐,形成了一套绝对严格又无比精细的管理流程,早就考虑到传染病的威胁并做了充分的应对。所以,保护好这个小学的孩子们的不是这一次疫情之下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而是在没有疫情的情况下,日复一日地坚持了什么样的保护措施。

再举一个真实的例子。某日本企业,员工必须每天上班。公司就把各部门员工分为了A组和B组,再进行了更细致的排班。目的就是,A组和B组员工在公司绝对不会有交集。这样,一旦其中一组有员工出现了隔离或者感染,另外一组员工还可以保证公司业务的正常运作。同时,因为每个部门都划分了A组和B组,所以不同部门的A组或B组出现感染和隔离时,仍然不会影响到公司运作。只有极小概率的同一部门的A组和B组同时出现感染和隔离,才会影响到公司一个部门的运作。能够第一时间做出如此精细的安排,一定不是为这一次新冠肺炎而决定的。而是公司早就考虑过了,一旦出现特殊情况,不管是疫情还是天灾还是其他不可抵抗力,公司如何安排人力资源来应对。

回到最具争议的核酸检测的话题。2月26日,日本媒体正式报道,日本的“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开发出了新的检测仪器,可以在15分钟内检测出疑似感染者是否带有新型冠状病毒。算上处理测试标本的时间,一共也只需要30分钟。而目前的核酸检测(PCR)需要4.5-6个小时才能得到结果。日本的检测仪器3月中就会在日本先投入使用。仪器是可移动的,可以分发到各地,一台的价格约几百万日币。如果这种新型检测仪器可以推广开,那么目前围绕核酸检测的矛盾和指责就迎刃而解了。为什么日本能这么快拿出这样的仪器?投资界的朋友告诉我,其实是从2007年就开始开发,为了应对SARS,又经过了MERS传染期间的改良,到这次新冠肺炎传播时期,技术基本成熟了。我们看到的是迅速的科技更新,看不到的是13年的默默技术积累。

最后说一个跟疫情无关的事情吧。今天我有位朋友上班途中看到大马路上停了一排气垫船,她很惊讶。后来发现,是消防站在定期检查设备,所以给气垫船充气检查。她嗔怪地说:“疫情当前,怎么他们还操心气垫船!”我却因为操心着气垫船的消防员感到格外安心。因为消防员原来不仅是救火,也救“水”,不然干嘛需要气垫船(不是起缓冲作用的气垫,真的是小船),可见消防员的工作就是救急救难,不管这灾难是水还是火。更因为,即使眼前最大的灾难是疫情,他们也没有放松准备应对其他的灾难。毕竟,谁知道下一场灾难是什么,何时到来呢?这种日常的持之以恒的准备,才是灾难来临时我们最可靠的保障。

说完了真实的案例理性的思维,我想再说说灾难中的人文关怀。当我们已经忘记了来自日本的捐助箱上的诗句,日本的政府和企业即使面对着本国疫情日益严重,也并没有停止向中国捐助。我知道一家日本公司,最近刚给自己在中国的服务商——乙方公司,捐助了大量的口罩。 在NHK的纪录片里,主要嘉宾明确地说,面对这样未知的病毒,“日本未必能比中国做得更好”, “我们要考虑的不仅是怎么保障日本人民的安全,更要考虑怎么样帮助中国,怎么帮助更多医疗条件不如日本的国家”。还提醒大家,“死亡率再低,每一个死亡的案例都不是数字,是一条活生生的生命。”

“臭名远扬”的“钻石公主号”,很少被国内媒体报道的是,这艘船归英国管辖,主要负责人也是英国籍的船长,日本政府并没有义务和责任却依然接纳了所有的乘客和工作人员,包括承担了所有患者的治疗费用。

日本政府给乘客们提供了2000多部苹果手机,配发了详细的使用说明,保证乘客们可以直接用即时聊天工具和日本政府的负责部门直接对话。而这一举措,是来自日本多次地震之后对灾民关怀的经验。部分乘客被撤离回母国时,日本红十字会给每一位捐助了一条厚实的羊毛毯,这也是来自多次救灾的经验,有网友专门发文感谢这条毛毯在归国路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船上隔离期间,日本政府给乘客们送上了情人节的玫瑰和巧克力。

图/人民日报微博

这是最让我感动的情人节的玫瑰和巧克力。在可怕的瘟疫面前,对于在处于瘟疫最可怕的漩涡中的人,有一群人依然把他们当作“人”在对待,而不是视他们为避之不及的病毒载体,也不会觉得“活着就不错了你还想怎么样”?我想活着,但我更想像个人一样的活着。

天气预报说,再过三个星期,东京就进入樱花季了。不管人世间多少喜怒哀乐,草木依然按照自然的规律按时地花开花落。这一次疫情,如同人类历史上每一场大大小小的灾难,终究都会过去。但我们会留下些什么?指责,挖苦,抱怨还是灾难面前人类互相帮助的点点暖意,或是留给后人可以继承的更完善的各种应对和制度保障?

据说瘟疫来自潘多拉的盒子,但潘多拉的盒子最终也释放出了希望。在这场疫情面前,我由衷地希望,人类可以消弭一些彼此的仇恨,收起那些轻率的指责和恶语,共同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些理智的思考和宝贵的经验,避免悲剧的重演。

原标题:《疫情考验下的真实日本》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