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夜话 | 生不生孩子,两代人可能得聊上三顿年夜饭

2020-01-22 18:07
北京

【编者按】

又逢一年辞旧迎新时。此刻不论你身在何处,相信都会与家人团聚、和老友重逢。回到熟悉又陌生的家乡,你会有什么发现和感触?难得的相聚,大家坐在一起又会聊些什么?

2020年新春之际,澎湃新闻推出“围炉夜话”专题。区别于浮光掠影式的简单记录和宏大叙事,我们希望呈现的、似乎是碎片般的景象,但又意味深长,蕴含着这个国家的另一些细节。

文 | 宗城

编辑 | 俞诗逸

逢年过节,出去奋斗的人会从大城市出发,回到最初的起点。小时候,是大哥、二哥独自回来,长大了些,大哥娶了嫂子,带回来一个哇哇大哭的宝宝,年夜饭的时候,宝宝就是饭局的焦点,留得二哥一人,受到父母、亲戚的催问。

“什么时候娶个媳妇?”“最近有没有钟意的女仔?”

等二哥真的娶回媳妇了,问题又变成:“什么时候要个孩子?”

这方面,母亲催得不紧,倒是亲戚家问得勤快。亲戚家的婆婆劝二嫂:“阿妹啊,快点生个仔!错过黄金生育期就麻烦哋!”

她从宗族观念、现实利弊等角度苦口婆心地告诉二嫂生仔的好处,二嫂应付道:“知道啦,婆婆!”转头,她到阳台苦笑说:“我最怕亲戚问起这些了!”

父母年轻时:生育是天经地义

母亲年轻的时候,并不苦恼生育这个问题。或者说,对她来说,结婚、生子都是天经地义的事,并不需要怀疑。

说起来,父亲和母亲的结合,并不是因为多么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两个人到了谈婚论嫁的岁数,想有个人陪,就找个亲近的人把这婚给结了。

那时,我父亲刚刚失去亲人,又错过了被推荐上大学的机会,心情很低落。生产队队长找上母亲,说你跟他关系好,可以安慰安慰他。于是,我母亲成了陪伴父亲走过低谷期的人。

母亲后来对我说,她和我父亲在一起不全是因为爱情,也有帮助的成分在。娘家人知道这件事后都觉得母亲疯了,选谁不好,选村里最穷的一个人,她那时并不缺乏追求者,当时有一个当兵的人喜欢她,也是母亲的高中同学,那个年代,能跟当兵的谈恋爱是一件很光荣的事,姑娘们被兵哥哥喜欢上,内心不说心花怒放,至少也会泛起波澜,但母亲就是不理那个当兵的,哪怕后者送罐头给她,主动想和她约会,她反而和家里一贫如洗的父亲走得近,她母亲知道了就说她很傻,亲戚们也劝她谨慎,但她愣是偷偷和父亲结婚了,在父亲最艰难的时候“挽救”他,一直走到现在。

他们的婚礼简陋极了,既没有父母在上,也没有亲戚助阵,别说添桌宴请嘉宾,酒都没喝一杯,只是在一间小破屋子里,彼此承诺,就算是把这婚结了。清幽的月光透过窗照在他们脸上,父亲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们如此搀扶着一直走到现在,四十年光阴,母亲一共生了三个男仔,是宗族里公认的好福气。

在老家,生育被认为是重中之重。传宗接代,是宗族老人对儿媳妇的期待。他们希望儿媳生个男娃,母凭子贵,家乡老人这方面的观念很传统。他们不逼你生,但若是生了,会笑容满面,不生,就是一次次年底的催问。

 

饭局一角

母亲生了三个男娃,还一度为此交了罚款。起初,生育造成她一定的经济负担,我们家变穷,不能不说没有我和我哥一份功劳。但随着孩子长大了,生育的好处就开始显现。比如我父亲去年生病,治疗费用扣除农村医保,也足足有十几万,如果我们是独生家庭,一个孩子背着十几万医疗费,其实是很沉重的。但因为有哥哥照应,我们每个人就只能出几万块钱,压力也就减轻了一些。

家里老人需要人照顾的时候,有个兄弟姐妹也会好帮衬一些。尤其是现在大城市生活节奏快、工作强度大,独生子倘若在大城市上班,家里出个三长两短,回去也是个麻烦事。但你如果刚好有弟弟妹妹在上学或者空闲在家,家里就有人可以分担压力。

千禧一代:不想生有其现实顾虑

但是,随着九零后这样一代长大,自由选择的观念被提倡,以及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必须结婚生子”的观念开始受到挑战。当我到北京工作,接触到很多正在打拼的同龄人,我发现:不想生、晚生、举棋不定成了越来越多同代女性的想法。

比如参加媒体前同事的聚餐,说起生育,同事说,在北京生孩子,还得考虑到后续的抚育、教育成本,这些费用堆积如山,自己如今的收入根本供应不上,当然,如果退而求其次,选择个二线三线城市上学、生活,日子凑活着还能过,可是,如果是像传媒这样资源高度倾斜在北上广的行业呢?难道让我们就此放弃事业,回到小城市做个家庭主妇?

还有些女性朋友暂时不考虑生育,是因为她刚好处于就业的初期,或者正在找工作,她不想因为结婚生育,让自己的职场道路蒙上一层阴云。尽管,时下人人嘴上说平等,可有多少HR,一听说你年到三十,或者有结婚的打算,悄悄就皱起了眉头?如今在职场上,隐形的性别歧视、对妇女的歧视也成了令她们恐惧生育的原因。

别说是生孩子、养孩子,不少人甚至连结婚都摇摆不定。因为他们刚在大城市打拼,下班后还只能窝在合租房里,人前体面,人后委屈。

 

2006年,广东一宗亲聚会摆1888桌筵席,耗近30000斤食材。

千禧一代看似处于经济腾飞的年代,但在现实环境中,他们却被房价、租金压得喘不过气来。父母年轻时,尽管他们的收入有限,但当时的房价、教育成本并不高,家长们不会觉得生孩子是负担,而如今,生一个已经透支了很多家庭的储蓄。

湛江日落

生育这件事:两代人都需要耐心

因为生育观的分歧,两代人的关系变得很微妙。长辈认为生育是必要选项,年轻一代觉得,他们并不拒绝生育,但他们拒绝长辈安排、逼迫的生育。个性解放的今天,他们更看重自主的选择权。

尤其是在社会愈发原子化的环境里,因为很多青年人闯荡、奋斗都是自己一个人,他们习惯了自己经营自己的生活,他们在碎片化、快节奏的生活中,也靠着自己维系摇摇欲坠的安全感,所以他们没有准备好把孩子作为生活的重心,他们害怕孩子的存在使得自我更加身不由己。部分青年人害怕生育,表面上是经济原因,深层次是精神困境——他们不再把生育作为生活的拼图,而是担心它成为生活的负担。

每代人经验的产物,并不就适用于下一代人。面对观念的冲突,对抗并不是常态,直接的对抗,容易导致两败俱伤。分歧是可以被沟通的,只是这沟通不是一蹴而就,它很可能是两顿,甚至三顿年夜饭的事。我母亲十年前抗拒用微信,现在,她天天在家用微信、看头条,没有网络,她比我还着急。所以,有时候冲突并不是无法化解的,它源于不了解,而我们知道,了解总需要一些耐心。

我们常以为父母是一开始就成熟的,其实父母和孩子一样,也需要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的。父母会犯错,他们也有柔软的地方。而如果我们能够体察这一点,我们会发现,生育背后,也是年长者对孤独的一种回应。

人到中年最无奈的事情,是看到亲友一个个老去,当我们成为父母,我们的父母也就慢慢走到了生命的黄昏。当他们走了,活着的人就会倍感孤独,有时候,人们想有个家,盼望有个孩子,求的无非是茫茫人世间多一个亲人。父母年轻时,想必也长听上一辈人的道理,他们看多了衰老死去,刻骨地感受到晚年人生的无助与悲凉,重视生育,不只为了传宗接代,于他们,更是一份迟暮的心安。

所以下一次,回到家,当长辈问起你生育的问题,先不急着说“好”或者“不好”,而是留一些时间,听听彼此的声音。毕竟,有时候我们的父母、亲戚,他们说一些话,他们不是真的要逼你这么做,而是,如果不说这些,他们也不知道说什么,来缓解两代人之间的沉默了。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