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诡笔记|姑苏人参诈骗案:大型魔术一般的超级骗局

呼延云(推理小说作家)
2020-01-18 15:37
来源:澎湃新闻

“康熙初年到苏之参,连泡丁及参须等共计有几二百担,每斤只四五十两,历年来出数日少,而价日昂,延至雍正九年,统参价长至二百两,继至乾隆九年秋,统参至六百两有零,十九年分价抵千金,由此有长无跌,比年来,寻至千六百七百不等,迄今遂长至二千以外。”

清代学者黄叔灿在《参谱》中的这段描述,以翔实的数据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康乾百年人参价格暴涨的图景。笔者在上一期的“叙诡笔记”中,亦曾经有云: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到嘉庆十二年(1807年),人参的价格竟然增长了2240倍——无论导致这种情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都足以令我们感受到:当时的人参市场上存在着多么数额巨大的金钱交易,而也正因为这一特殊商品的珍贵与稀缺,加之检验标准的复杂性和评估标准的难以统一,导致围绕人参的各种骗局花样百出,屡禁不止:一方面是卖方利欲熏心,弄虚作假;另一方面是买方机关算尽,巧取豪夺,围绕“人参”上演的一出出悲剧与闹剧,在古代笔记中真可谓不绝于书。

一、突如其来借债客

乾隆年间,北京最有名的人参铺子,当属“张广号”,这家铺子铺面大,而且由于有着特殊的进货渠道,所以所售人参保真,当然可想而知,其价亦昂。

“一日,有骑马少年负银一囊到店”,从柜台上捡了几包人参细细观看后,少年皱着眉头,拿出一百两银子说:“我家主人性格琐碎挑剔,如果买参不如其意,必定对我大加呵责,我又不善择参,看了半天也不知道哪种合他心意,可否将这一百两银子放在你们店中做定金,然后你们派遣有经验的伙计带几斤上等的人参到我家主人处,请他自己挑选如何?”店家一听觉得可以,便收下银两,派了店中一位老伙计,背着好几斤人参跟那少年同往,临行前还特意叮嘱他说:“千万保护好人参,不要让它轻易落入别人的手中。”

老伙计与少年一路行走,来到一座府第前,登上楼去,见到他家主人,“主人美须眉,披貂裘,戴蓝宝石顶”。老伙计见多识广,知道蓝宝石顶乃是朝廷三四品官员的顶戴,顿时起了恭谨之心。那主人病得很重,倚靠在床上喘个不停,对老伙计说:“你带来的人参都是上好的辽参吗?”老伙计连连称是,并将包袱解下,递给少年。少年捧过去,主人一边查看一边对人参的质地和质量加以评说,所言皆很在行。

正在这时,忽然门外车马声喧阗,只见一位客人昂首走进府第。主人惶遽,命少年下楼,告诉来客自己生病不能会客,然后对老伙计低声说:“这是向我借债的亲戚,然而从来是有借无还,所以我一直向他哭穷,如今断断不能让他上得楼来,否则看见我有钱买人参,必然又要向我借钱了。”这时听见来客在楼下大吵大闹:“你家主人必定是装病,楼上怕是有新娶的小老婆吧,否则为何拦我登楼,有钱娶妾,无钱借我,我今天偏要上楼看看!”而少年拼力拦阻,吵闹声越来越大。

主人愈发惶急,又低声催促老伙计:“赶紧把人参藏起来,毋为恶客所见!”老伙计不熟悉室内情况,一时间不知道把人参藏在哪里好。情急之下,主人指着床下说:“那里有个带锁的竹箱,你先把人参放在里面吧。”然后把一把铜钥匙递给他说:“你把人参锁好,我先下楼去应付客人,把他对付走了再来交易。”说完一边喘息,一边踉踉跄跄地扶着栏杆下了楼。老伙计赶紧用铜钥匙开锁,将人参放入竹箱,守在旁边。只听得主人在楼下,与客始而寒暄,继而拌嘴,客人必欲上楼,主人坚拒不允,客人大怒道:“你不过是怕我上楼看到你有钱罢了,既然如此待我,咱们从此不再来往便是!”然后传来主人一边谢罪一边送客的声音,僮仆亦随之出,许久寂然。

老伙计守在竹箱边,等了很久很久,楼下还是毫无声息,他起身往下一看,整座楼连同庭院,除了他竟已空无一人,方知大事不妙!开锁取参,箱子里却已空空如也,再一查验,箱子原来是个活底箱,箱底板即楼板。方知这是一伙骗子,租了这座豪宅,巧加改装,给自己下套,而“全剧”高潮之际,就是人参被盗之时。

这则名为《骗人参》的文章,收录在袁枚所著之《子不语》中,在清代笔记中算是名篇。从中可见人参在乾隆朝已经成为昂贵的奢侈品,且当时骗取人参的行径之多,让商家大为警惕,尽管如此,纵使有经验的老伙计依然有马失前蹄之时……而到了清末,此类骗局虽然“核心诡计”不变,但在形式上却有了“升级”,其中经典的案例就是《夜雨秋灯录》和《客窗闲话》中都有记载的“姑苏人参诈骗案”。

《子不语》

二、候补知府是骗子

“姑苏阊门外,通衢大道,百货交集之区,而人参行尤盛。”

考察人参在中国的历史,其被社会广泛认可且引为奇珍异宝,与明代江南兴起的温补文化密切相关,因而江南也一直是人参消费的重中之重。全国各省,销参量最高的一直是浙江,尤其宁波、绍兴、海宁、嘉兴等地,此外,三楚、八闽、两广和江右的人参买卖也十分火爆——但是,苏州在全国人参交易中却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因为这里是所有人参的汇集地,“自泰山至于邱垤,靡不行销也!”所以参行买卖繁荣兴盛,而上品好参也居多。

苏州有一所很有名的豪宅,一直空着,忽然有一天被一位穿四品官服的人租了下来,“门悬候补府陈姓封条”。与他一起迁入豪宅的,还有司阍、司帐、司厨及侍从之仆数十人,每次出入乘四人舆,张红盖,气派很大。苏州现任的府州厅县各官,纷纷佥鸣钲开道来拜。偶尔这家宴请宾客,车马盈门,高朋满座,附近参行的人们见了都啧啧称奇。

一日,这家的两位衣履鲜华的仆人到各个参行阅货问价。有行主小心翼翼地打探其家主人的身份,仆人趾高气扬地说:“我家主人为陈天官之长公子,以荫生加纳太守,分发江苏候补者。家资亿万,举家皆嗜人参,以代茶饮。我们带来的人参已经快要用光了,主人命我二人细细选择,看哪家出售的人参质量好、价格公平,便可长期购买。”此言一出,各个行主无不竞相趋奉,甚至私下许诺重金回扣,以期待二仆能在本行购参。他俩挑来选去,终于看上苏州最有名气的一家参行的货品,先买了一两带回家中试吃,并邀请该参行的伙计同返,以便听取主人对人参的意见。

等伙计回到参行,盛赞公馆内是何等的装修奢华,且探知其家太夫人,每日需服人参三钱,这么算下来,“一年有十数万金交易”,行主大喜。这时,那位姓陈的四品候补官员艳服乘舆而来,对行主曰:“你家货真价实。我太夫人常吃好参,请你给我准备四十两上等的人参送到家去。”等他走后,行主忙不迭地挑选了四十两上等好参,让两位伙计带到陈府去兑银。

两人负参到得陈府,被邀请到后楼,一进便眼花缭乱,“房内罗帐高悬,锦衾绣缛,洋表时钟之属,陈设焕然”,在里屋放有数十个装银子的箱箧,主人“命仆开第五排,二十号贴地一箱”。正待拆银封秤,忽然听见外面传来吵嚷声,主人连忙对那两位参行的伙计说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然后将人参和银两放进箱子里,并上了锁,把钥匙给了他们,然后匆匆走到外面。一时间,庭院里传来谩骂声,戏谑声,喧哗声,劝解声……久之寂然。

直到天色向晚,再无人回到楼内。两个伙计正无所适从,忽听参行老板在外面的呼唤声,他们出去一看,老板提着灯笼焦急地说:“我久等你们不回,便来查看,谁知这里竟空无一人!”两个伙计说:“不用担心,人参和银子都在箱子里呢。”等他们打开箱子一看,竟是空的,“细揣其箱底,与地板凿通,触机运转”,早已被盗取一空。再看那些精美的装饰,“除罗帐外,其衾缛系高丽纸印洋花者;钟表仅有外面,中空无物;箱皆纸糊,中藏石块数包而已”,竟通通是表面光的廉价货!他们才幡然醒悟,外面之所以一阵人声鼎沸,乃是转运箱内之物时,以人声嘈杂混之。四十两上好的人参,在当时的价格近十万两白银,行主叫苦不迭,跑到官府告状,并抱怨说,若不是官府与之密切往来,自己何以受骗上当。知府苦笑说,骗子们伪造了一封京中高官的来信,自己不能不上门受领和答谢,不知不觉就成了骗子的“帮凶”。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与《子不语》中所记的诈骗案相比,“姑苏人参诈骗案”在欺骗手法上大致雷同,但在“包装”上更加繁富,甚至还拉官方的大旗以作虎皮,着实更具有欺骗性。

《夜雨秋灯录》

三、纵使专家亦不识

除了犯罪分子欺骗商家,盗取人参之外,不良商家弄虚作假,用“山寨人参”欺骗消费者,亦是常见之事。

当时在销售人参时坑骗消费者的手段主要有四种,一种是在人参里插进各种各样沉重的物件,以加重其分量,最常见的“嵌入物”是铅条,还有铁珠、柳木、牛筋等等,后来还出现了灌蜡和糖卤,跟现在的“注水猪肉”如出一辙。

第二种是以次充好。古人将人参分成二十等,上乘人参有十等:干,鲜,矮,壮,光,圆,文,笨,熟和糯,劣质人参也分十等:潮,晕,长,瘦,糙,瘪,武,尖,生,粳。如果将劣等人参通过加工手法,像用甲醛泡过的鱿鱼一般,使其“焕发光彩”,那么在市场上就有可能卖出上等人参的高价。

第三种干脆就是制假贩假。事实上有很多植物都形似人参,比如防风、沙参、桔梗等等,看过成龙主演的电影《醉拳Ⅱ》的朋友一定还记得,用金枝玉叶的根充作人参,一样可以蒙事。江浙地区还出产一种土人参,苗叶与桔梗相似,根较桔梗为柔,气味香甜甘美,冒充人参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在“伪参”的制作原料中,最多的当属野萝卜根,其具体的制作方法是将山栀、甘草和野萝卜根同煮,之后确实能以假乱真。而辨识的方法只能是煎之无香味,煮了渣不会烂,只会膨胀。清代医家唐秉钧在《人参考》中记载,他有一位朋友从四川来,给他带了几根“人参”,乍一看色红而光,犹如真熟参一般,仔细查看后才发现有假,对此只能一声长叹,真个“纵使专家亦不识”。

第四种按照行话说叫“金镶玉嵌”,就是真假相间,“以糙接熟,或以假镶真,或用竖相杂以攒辏,或用层相间以节叠,做成枝桠,一色,宛如无缝天衣,一时炫惑人目,难以识别”。

民国时期,“假人参”的主要原料换成了香菜根。著名民俗学者王永斌先生在《燕都说故》一书中撰文指出,此种勾当在旧京特别常见。制假者“把粗壮的人参连根拔起,用水洗净,晾成潮干,再用细红绒线把香菜根缝在精致的锦盒里”,然后拿出去,见到老太太或初次来京的乡下人,就骗他们说这根人参是祖传的,因为来北京投亲不遇,而困在店中,欠下店钱,无钱返乡,走投无路才决定拿这个传家宝出来卖……没见过世面的人,只要贪便宜,就会上当。

《燕都说故》

其实看来看去,这些骗子们的骗技历经百年并无改变,所叹的是虽然历经百年而受骗上当者迄今不绝,而偏偏那些让很多人破财的“诱饵”,本身就像人参一样,剥去世间所传说的那层珍稀名贵的外衣,其实只是一种很普通的药物,就从治病救人的数量上看,恐怕远远不如平朴无华的大黄——从这一点上来看,也许我们对种种神秘与奢华的追求,本身就是主动的“跳坑”罢了。

    责任编辑:顾明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