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故事:珠三角农村90后年轻人的离婚进行时

陈忠杰
2020-01-16 11:59
来源:微信公众号:行业研习

1、不是非你不可

“我和你结婚,不一定要过一辈子,我以后可以找个更好的。这么多人离婚,不差我一个。不是非你不可,也不是没你不行!”

在珠三角X村调研,我们发现最近十年来当地的离婚现象愈演愈烈,从我们对不同人群半结构式访谈收集的信息以及民政部门关于离婚的统计数据都可以验证这一点。不过,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离婚情况存在差异。本文拟以90后为代表的年轻人的离婚情况进行分析,探讨社会转型背景下年轻人的婚姻观和家庭观。

先简单介绍一下村庄基本情况,X村与珠三角的其他农村一样,社会结构具有宗族底色,由于经济发展和区位优势,家庭可以获得可观的地租收入,包括房屋出租租金,股份社土地分红以及可能的征地拆迁带来的巨额土地收益等等;由于就地城镇化且就业机会充裕,年轻人可以在本地正规就业市场正规就业,没有中西部农村呈现出来的婚姻城镇化和教育城镇化压力。此外,本地功能联合型家庭居多,“夫妻同居不共财,父子分家不分灶”。

在镇政府访谈的时候,我们向妇联、民政部门以及社工机构详细询问了本地的离婚情况,其中妇联通过向社会购买社工服务来进行婚姻危机干预。

离婚类型或者说离婚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生活琐事导致的离婚;三观不合导致的离婚;婆媳关系导致的离婚;债务问题导致的离婚;第三者出现导致的离婚等。这种概括当然有重合之处,比如很多生活琐事上的矛盾都导源于婆媳矛盾。而在90后的离婚案例中,女性主动提出离婚的居多,且因日常生活摩擦(边界不清)导致的离婚居多,其次是夫妻三观不合导致的离婚,而因婚外情导致的离婚占比不高。

本地年轻人的离婚动力与中年人有差异,显然与很多其他地区也不同,经济因素或者婚内出轨带来的离婚相对较少,并且,本地年轻人中,男性女性都有离婚主导权或者说他们都有婚姻自主权。

这和华北地区有所不同,华北部分地区女性掌握离婚主导权,这和女性外出务工带来的经济独立、观念变革以及男性在婚姻市场中的不利地位有关,女性离婚再嫁易,男性离婚再娶难,年轻媳妇有着很高的家庭地位,这意味着她可以通过离婚来“要挟”和控制男性以及进行家庭整合,比如压缩男性的公共交往空间,男性婚前可能会外出娱乐,但婚后女性可以将男性拉回到小家庭中,倒逼男性成长担责等;当然,婆媳关系中媳妇也处于强势一方,婆婆只能“把媳妇当亲戚,把自己当保姆”。

2、我们离婚吧

珠三角的农村有所不同,我们先看几个案例。

“女性提离婚主要是过度被介入到自己的边界,另外丈夫没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比如一个33岁的男子,觉得太太没有听妈妈的话,‘她是我妈妈,你做错事就该向妈妈认错’,但有的事没有谁对谁错,且太太如果经常向妈妈认错会导致地位下降,‘丈夫没有站在我的角度想我的感受’,最后干预后还是离婚。两人结婚才半年。太太没有地位,坚决要离。”

“大家庭中女性压力大,婆婆没有办法放手,不能退位。比如上个月,有对夫妻,男方32岁女方28岁,男方是晚婚,双方认识两个月就结婚了,结婚后有了宝宝,生完宝宝后过来(妇联)寻求帮助,当时宝宝才三个月,就想离婚。婆婆一直干扰他们的生活,儿子有点妈宝男,妈妈说的话才是正确的,不听太太的。孩子未满月就有了矛盾,婆婆一定要带孩子,小孩生病有肺炎,婆婆认为要喝中药,媳妇认为年纪小不能喝中药......媳妇回娘家,想带小孩,但婆婆不让她带,丈夫也挺婆婆,一直僵持,丈夫也没去找媳妇回来。三个月后想离婚”。

“婆媳矛盾丈夫都是帮着婆婆,太太骑电动车回家充电,婆婆说充电危险会爆炸,‘丈夫知道但又不送我上班,又不买不需要充电的’,太太只能把车拿到娘家去充电再回家,娘家就在附近,丈夫完全没有觉察到。女方认为丈夫无担当,婚后没有话语权,包括自己生的小孩都没有话语权。不过现在男方觉察到自己的问题了,夫妻能够和谐相处。”

“男性没有那么快进入婚姻的状态,比如拍拖(恋爱)阶段很甜蜜,(结婚)登记完还是按以前的角色经营婚姻与家庭,比如新婚夫妇,女方到男方原生家庭中生活,男方还没意识到自己的丈夫角色,还以儿子的角色去经营,婆媳一起生活时,儿媳无法参与到原生家庭中,媳妇带有期待去经营新家庭,而丈夫把她带到原生家庭中去。”

这样的生活摩擦型案例还有很多,涉及婆媳矛盾、小孩抚育、夫妻不合等,一次摩擦不会导致离婚,但“失望是一点一点攒起来的,就差一根导火线。”当然,这些都是表象,我们要挖掘其背后的形成机制。

珠三角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地带,经济在发展,观念在变革,现代性对个体、家庭和村庄的塑造似乎比中西部农村更深更快,但是我们却看到了很多“传统”的因素在起作用。年轻人的离婚也是传统因素和现代因素叠加造成的。为什么生活摩擦型离婚居多,为什么女性主动提出离婚的居多?

3、夫妻同居不共财,父子分家不分灶

一般而言,女性独立与家庭核心化同步就会减少代际矛盾,因为没有了空间和事件去激活代际矛盾,生活摩擦也会随之减少,这在中西部地区很常见,也很少因生活摩擦导致婚姻破裂。

而本地的家庭形态是一种功能联合型家庭,区别于中西部常见的资源积累型家庭,“夫妻同居不共财,父子分家不分灶”,也就是说女性独立与逆家庭核心化同步。年轻女性有自己的工作和独立可支配的经济收入,女性的个体意识较强,但是又必须居住在联合家庭中,和公公婆婆甚至兄弟妯娌一起生活。当现代女性遭遇传统家庭必然要产生各种生活摩擦。加之宗族地区家庭结构的影响,年轻媳妇在家庭中会处于一种边缘性地位,尽管因经济独立不一定会形成对丈夫和家庭的经济依附,“小孩很金贵,但在家里无人理妈妈(我),小孩有了问题都怪妈妈”。

“年轻女性在家庭中会很压抑,生完孩子尤其是二胎后会出现抑郁,乃至去寻求心理咨询。”并且,本外婚(本地男性与外地女性)带来的生活摩擦以及引发的婚姻破裂比本地婚(本地男性和本地女性)要多,因为很多外地媳妇由于婚前在原生家庭中缺乏联合家庭生活体验,婚后又必须把自己纳入到一个联合大家庭中去,很多本地社会和家庭的规则文化难以习得或无法适应而带来大量生活摩擦。“要么忍着,要么离开(离婚)。”

其实,传统时期,宗族地区女性进入夫家是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的,现在女性通过经济独立来获取安全感就可以反衬出其相对弱势的地位,比如,她要包容男性向其父母交伙食费,要包容男性参与各种公共活动等,而不能像华北地区的年轻媳妇那样通过婚姻改造男性,因为本地处于全国婚姻市场中的高地,男性女性离婚的机会成本都较低。比如,夫妻财产分开意味着离婚时财产分割容易,离婚后都容易再娶再嫁。

在中西部地区,家庭目标明确,集中在城镇化以及子代教育方面,而家庭资源又相对紧张,因此家庭资源(经济资源、劳动力资源等)需要进行整合,“这样生活才有个奔头”,需要把年轻夫妻在内的家庭成员拧成一股绳从而共同服务于家庭目标的实现,这意味着为了这个家,为了孩子,很多事情包括生活摩擦都可以忍。

而在本地,年轻人的家庭目标不明确,由于父辈有着充裕的物质积累,以及就地城镇化,年轻人在家庭建立之初就“一步到位”,有房有车,这样一种弱家庭发展目标带来的家庭整合弱,这也是为什么本地夫妻可以形成“同居不共财”的城市逻辑。

并且,很多年轻人有了孩子后会把孩子交给老人去带,或者雇佣保姆,“白天上了一天班,晚上回去还要带孩子,太累了,我也要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下班后我想找闺蜜和朋友去奶茶店喝喝奶茶聊聊天”。子代抚育本来有着家庭整合和社会整合的功能,共同抚育小孩可以增强夫妻和代际之间的纽带,夫妻不带小孩也在弱化共同的纽带。“没有了多少牵挂和羁绊。”

家庭目标不明确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纽带弱化,生活摩擦也更容易显化而不是被压制。

4、难以转换的家庭角色

在网络上我们经常看到年轻人开玩笑说“我还是个宝宝呀为何要承受这么多”。一个人的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不一定同步,心智成熟度不仅和年龄有关,更和她/他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关。婚姻本是成人礼的重要标志,婚前婚后有着一系列的仪轨,年轻人步入婚姻之后尤其是有了小孩之后,男女双方都需要进行角色自我转换,男性要试着成为家中的顶梁柱,做一个好丈夫、好爸爸,而女性则要做一个好妻子、好妈妈,在共同经营婚姻和家庭的过程中承担责任,渐趋成熟。

而现在对90后而言,婚姻和生育并不构成成人礼的标志,一方面是婚姻仪式简化,没有了繁琐的规则,在本地还有很多“奉子成婚”的现象,两个人拍拖,而后意外怀孕到未婚先育,再结婚;另一方面,小孩抚育要么有代际分担,要么进行市场托管,这是一种压缩了的家庭生活,从结婚到抚育小孩,家庭磨合时间缩短,家庭磨合成本提高,年轻人在这种被压缩的家庭生活中进行角色转换就很难。

很多年轻人感慨,“拍拖的时候那么甜蜜,结了婚尤其是生了小孩后各种矛盾都来了。”比如“挤牙膏,一个喜欢从上挤,一个喜欢从下挤,那就索性买两支牙膏放在家里”。

并且,角色转换难还和年轻人所处环境有关,他们很多来自于少子化家庭,自幼物质生活较好,在成家之前没有多少社会阅历,“90后男性女性都渴望被照顾和依赖”。“他们不知道结婚的目的是什么,不知道如何经营家庭。”

每个人在不同阶段不同场域中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同样,家庭生命周期和家庭结构的动态变化也要求处于其中的每个家庭成员都要进行角色调试。一个年轻女性进入到一个家庭边界相对模糊的三代家庭中,不仅这位媳妇要转换她的角色,家中的丈夫和老人也要同步进行角色转换。

但是,年轻女性作为“外来者”,她本身带着一种期待想经营好家庭,但身处这样一种家庭结构中,婆婆不愿放手,“哄得好婆婆就把媳妇当女儿,哄不好媳妇就是与婆婆争儿子。”男性也更多扮演的是婚前儿子的角色而不是婚后丈夫的角色,他的重心不在小家庭上。她会压抑,想把自己从家庭中解放出来。当生活中的矛盾积多就会爆发,女性就可能选择主动离婚,且离婚的机会成本不高。

“我带个小孩子,还要带个大孩子(丈夫),我嫁给你了你就应该照顾我,但80后90后就没有能力照顾我,我自己又有能力照顾自己,还要受气还要照顾你。”

事实上,如果年轻夫妻尤其是男性能够有意识进行角色转换,生活摩擦会减少很多,因此导致的婚姻破裂也会相应减少。从调研来看,通过专业的社工或心理从业人员进行婚姻危机干预,使得年轻夫妻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角色,能够找到矛盾的源头,确实有效避免了相当一部分家庭的破裂,毕竟“很多年轻人确实不知道如何面对婚姻和家庭。”

5、现代性的后果?

简而言之,本地年轻人离婚类型中以生活摩擦型离婚居多,女性主动提出者居多。经济独立、观念变革是共性因素,本地的特殊性在于女性经济独立与联合家庭同步,现代女性遭遇传统家庭,村社舆论和充裕的经济资源使得老人拥有话语权,代际矛盾尤其是婆媳矛盾多;家庭目标不明确使得家庭成员共同纽带弱化,生活中的点滴矛盾都能够不断生产和再生产家庭离心力,女性置身于这样一种结构中会有边缘地位体验。婚姻市场高地使得男性女性都有婚姻自主权,女性无法通过婚姻来规训男性,但忍无可忍时她可以选择逃离这种结构,“我可以找到更好的。”

从我们的调研来看,年轻人婚姻背后还有一系列的议题值得讨论。比如观念变革背后未成年人的性教育问题,未成年人性教育知识需求与当前社会学校家庭常规性教育知识供给存在错位,未成年人通过网络媒介和同辈群体获取性教育知识,而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小孩又缺乏信息鉴别判断能力,容易催生诸多失范行为,开放未必带来解放,这显然要引起重视。

更重要的是如何理解家庭。家庭勾连个体与社会,是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如何维护家庭结构的完整性恢复家庭的神圣性以为我们每个个体提供安身立命的基础至关重要。并且,小康家庭之后家庭的目标又是什么?物质丰裕时代人在哪里?家在哪里?社会在哪里?

也许这就是“现代性的后果”。

    责任编辑:朱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