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少亭:科幻在未来的受众会是所有人

澎湃讯
2020-01-15 11:12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2020年1月13日,科幻文化推广平台“未来事务管理局”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年度科幻产业观察峰会”,发布了“2019年度科幻产业观察榜”,评选出了五十多家具有行业前瞻性、引领未来发展方向的机构、项目和团队。本文根据“未来事务管理局局长”姬少亭在峰会上的开幕致辞整理。

姬少亭

很开心看到各位“未来局”的老朋友,今天想跟各位探讨一下中国科幻发展的趋势。“未来局”对2019年中国科幻的观察,我们给出的关键字,是“萌芽”。

2019年,我们看到了《流浪地球》《疯狂外星人》《上海堡垒》《被光抓走的人》4部完全不同类型的科幻片,这在中国电影史上也堪称有趣现象。在中国科幻片重新焕发生命力的今年,这四部作品差异如此之大,在各自的路上走了很远。科幻片不只有一种类型,各有其独特的内在规律,不只是星辰大海,还可以跟中国本土语境深度关联——我们曾认为的这一点,得到了验证。

2019年,我们还明确看到,各行各业都可以跟科幻发生深度关联。科幻文化具有很强的破圈潜力,这样一种关注未来的思维方式,能够被不同的载体去表达,这也是各位来到这里的原因。

2019年,科幻也得到了时代发展的推动。1818年,随着工业革命兴起,第一部科幻小说诞生。上世纪三四十到六七十年代,美国经济高速发展,诞生了科幻的黄金时代,诞生了科幻作家三巨头……这证明,科幻是与时代伴生的,科幻是科技发展的晴雨表。今天科幻的发展,是时代的推送,无论是政策的扶持,还是科学家称认为新偶像,我们都能看到,科幻发展需要巨大科技和经济力量的支撑。

2019年,我们明确看到科幻产业生态圈和链条开始搭建,过去很难有这样的机会,很多人因为想做科幻齐聚一堂。中国科幻从晚清开始,潜伏很久,直到《三体》才获得巨大关注。过去的科幻作品以文字居多,没有良好的生态圈。现在我们有了实际的合作,生态圈的搭建初具雏形。科幻文化要发展,需要各方面的力量。

一、不可替代的长期投入。科幻始终还是个文化行业,它无法像互联网行业产生爆发,必须付出时间、情感去打磨,不能用资本和技术替代。

二、科幻的受众逐渐多元化。大家可能有思维定式,认为消费科幻的主力军是年轻男性,但目前科幻的受众在扩大,男、女比率在大城市达到均衡。过去几十年,科幻迷成长为各个行业的中流砥柱,分布于中各行各业,这些人的推动使得科幻在不同行业中的表达成为可能。

三、产业思维逐渐成熟。过去,中国科幻的发展比较野生,靠天吃饭,出现韩松、刘慈欣、郭帆这样的人都是随机的。但最近几年,大家开始用产业思维看待这个行业,用更加商业化的方式运作科幻发展,这需要一个过程。中国科幻发展很难找到对标的行业,很难参考奇幻、推理等其他品类,也很难完全参照美国科幻。今天,想做一家科幻文化公司,或者把自己的产业跟科幻结合,照搬美国和日本的科幻模式是不可能的,一定是摸着石头过河。

首先是良莠并存的广袤土地。不要盲目期待中国科幻产生的作品都是好的,这是不正确的心态。《流浪地球》、刘慈欣、韩松的成功都不可复制,未来一定有好有坏,而这恰恰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局面——弯路和教训,都是宝贵的行业经验。今天所有的尝试,在未来都有价值。

其次,跨圈IP的出现和复制。过去年,有哪部影、哪本书可以让各行业都来讨论,让大家都在只言片语中解读未来答案?只有科幻产生了这样的穿透力。哪个领域的KOL会像刘慈欣这样,说了一句话就被不断传播、不断咀嚼?除了《流浪地球》,几乎看不到有哪个作品有这样的影响力,能够引起全行业、全社会的探讨——科幻的破圈能力,在未来会得到更多发展。

最后,这么多年来,我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中国有多少人喜欢科幻?科幻迷都是什么人?刘慈欣说,他是中国最早一代觉得自己是科幻迷的人。过去,60、70、80后会标榜自己是科幻迷,人数不够多。但90、00、10后,他们浸泡在科幻中长大,无法避免在人生中遇到科幻作品,他会告诉你,我喜欢漫威、星战、DC,喜欢诺兰、雷德利·斯科特,他会告诉你一个细分的领域。“科幻迷”这个词,其必要性会逐渐减弱。我们大胆预言,科幻在未来的受众会是所有人。他们是愿意去电影院、愿意读书、愿意买玩具的那些人,他们只会在意这个东西好不好看。科幻的定义将会去类型化。

未来十年,所有行业,所有人,都将会与科幻共生。

论坛现场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