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周记| 亲子共读时,应该用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孩子思考

王宇佳
2020-01-02 16:37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从去年上线以来,“班主任周记”栏目针对如何引导孩子适应小班幼儿生活,教师在栏目中给出了多方位的分享和建议,为家长解决育儿中的疑虑。这一学期,教师会伴随幼儿成长,继续解疑幼儿在幼儿园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持续和您聊聊幼儿成长的那些事。

不少家长反映,在亲子共读的时候,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如何培养孩子主动思考的能力。要引导孩子主动去思考,就要避免在阅读时直接给出答案,可以通过启发式提问的方式来启发孩子。

以我们课堂上读的《胆小的老鼠》这本绘本来看。我将其进行了适当的删减和改编,着重让孩子们通过仔细观察画面,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去理解故事的情节,在每个环节的回应和小结中,我都帮助孩子们梳理相关经验,发掘他们的亮点。在选图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图片对于中班上期的幼儿直接观察是比较困难的,于是如何设计启发性的提问,成了教学中考虑的重点。

对于在做启发式提问的时候,有几个地方需要注意的,第一,不要预设答案,要发自内心的好奇心,去倾听接纳孩子的想法,不要带有很强的目的性。第二,在提问中,尽量不要用“为什么”疑问词,因为 “为什么”很多时候是带有指责性质,所以并不能达到启发式提问的效果。比如可以用“你觉得有什么方法做会更好”代替“你为什么这么做”。

同时,对于中班孩子,老师在情绪教育上,要开始注重情绪的理解转化为情绪的调节,这样更有助于孩子们社会性的发展。《胆小的老鼠》这本绘本,表达了小老鼠吱吱努力让自己变勇敢的过程,知道遇事不慌张,多观察。于是我在讲故事的时候,强调了鼠姐姐的机智、沉着与冷静。

案例实录:

老师:数一数,这里有几只老鼠?在这6只老鼠中,有一只老鼠胆子最小,它的名字叫吱吱。请你找找,谁是吱吱?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谈话导入,引导孩子学会从上至下,或者从左至右来仔细观察图片。这样才能将图片观察完整。在寻找吱吱的环节,则是鼓励孩子从细节发现图中的秘密。

老师:这一天,鼠姐姐和吱吱说:“吱吱,厨房里有一块你最喜欢吃的巧克力蛋糕!”吱吱最喜欢吃巧克力蛋糕了,一听到她的最爱,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好想去吃哦!可是,一想到那只大黄猫,他犹豫了,他是去呢?还是不去呢?

追问1:为什么不去呢?

追问2:为什么要去呢?有没有人觉得要去呢?

设计意图:讨论吱吱该去还是不该去,这是引发孩子回忆起自己的生活经验,让孩子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小老鼠着想。而这个部分中的难点在于下图的观察,中班刚刚上一个月的孩子,其实更适合两幅图的比较,但是这里只有一张图片,于是就需要老师的重点引导,如何仔细的观察图片,并根据图片来猜想鼠姐姐想的办法。孩子们在经过两张图片的仔细观察和讨论之后,就能够慢慢地在后面的图片中学会自己观察细节了。

除了在阅读时的启发式提问,我们也可以先预设几个问题,让孩子投入到自主阅读中。如在读《胆小的老鼠》时,小老鼠最后有没有吃到蛋糕?在吃蛋糕的路上,发生了什么事情?最后真的大黄猫有没有出现?小老鼠们有没有逃掉?可以让孩子带着这三个问题去看。

设计意图:让大家带着问题去阅读,是希望通过三个问题的讨论,孩子们从围巾的形态、玩具猫的眼神、耳朵、爪子和老鼠的表情中,不断发现惊喜,不知不觉学会了如何阅读,如何看图。而在最后让孩子说说老鼠们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办法逃离了猫的魔爪时,也唤起了之前他们为小老鼠想的办法,从而得到经验提升——在关键时候要沉着冷静,想办法解决问题,因为办法总比困难多,这也为孩子们以后的社会经验做了铺垫。

教师简介:

王宇佳,白玉新村幼儿园教师。从2012年开始,一直从事幼儿教学,拥有多届小班带教经历,此外在幼儿园还负责早教工作。是上海市普陀区“彩虹湾”病房学校的一名常驻志愿者。

教学格言:用快乐的音符,启迪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拥有一个真、善、美的小世界。

互动方式:

您可直接在文章下给我们留言交流或者关注微信公众号“澎湃亲子”,在微信后台给我们留下您的互动疑问。


    责任编辑:杨思超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