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之新

2019-12-31 17:09
浙江

镜湖湿地 车炼钢/摄

编者按:作为2019年的年终专稿,《绍兴日报》这组“向海——绍兴‘拥抱大湾区 融入长三角’系列述评”,旨在从媒体视角,解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的绍兴思考、绍兴方案、绍兴变化。12月27日刊发第一篇《绍兴之醒》,12月30日刊发第二篇《绍兴之行》,12月31日刊发第三篇《绍兴之新》和评论文章《向海而盛,我们期待》。

习近平:绍兴要放在“长三角”的范围来审视你们的发展地位,调整发展战略。

绍兴之新

奔跑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道上,绍兴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从“大树底下不长草”的迷茫焦虑,到开放融合左右逢源的豁然开朗;从对传统产业生死还是存亡的患得患失,到新旧动能及时转换后的蓬勃生机;从小富即安的因循守旧,到敢于改革勇于破壁的担当有为——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先机,绍兴信心增了,底气硬了,前景可期。

一个信心十足、活力迸发的新绍兴,向着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全国城市综合经济实力“30强”目标坚定迈进。

“金扁担”的自信

“我为故乡自豪!”深秋,“北京·绍兴周”在国家会议中心开幕,十三届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谢国明,以三个“自豪”向故乡绍兴告白,激动与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谢国明的话,道出了众多绍兴人的心声:得用新的眼光来看绍兴了!

绍兴变了。城区从越城金鸡独立到越城、柯桥、上虞三足鼎立,初具大城市的规模;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新兴产业高歌猛进,高新区、开发区、产业小镇蝶变令人目不暇接;千年古桥依然巍然耸立,崭新的高架桥正拔地而起,地铁将直通杭州,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穿城而过,回乡的游子不用导航找不到老家了;长三角医保“一卡通”,杭绍甬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绍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一线城市的服务……

新的变化,首先源于这座城市的自信。

去年浙江省两会上,绍兴尚未被省政府决策层纳入一体化视野,彼时,《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相关说法是“推动杭州宁波一体化发展”。失落的绍兴人自嘲:只知杭甬,不知有绍。

但绍兴没有放弃。几经努力,杭甬一体化被表述为杭绍甬一体化。今年浙江省两会上,“加快推进杭绍甬一体化”被写入《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更明确提出“实现杭绍甬一体化”。

一字之增,使绍兴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地位今非昔比。

面对百年难逢的历史机遇,绍兴的决策者摆脱焦虑,放下包袱,目标明确:不做“大树底下不长草”的洼地,要做左右逢源的“金扁担”;不做在杭州湾随波逐流的舢板,要做大湾区劈波斩浪的巨轮!

绍兴的积极参与,让杭甬两座城市真正连接起来,一个杭甬之间“金扁担”、“融杭联甬接沪”枢纽的城市新形象,渐渐清晰。

绍兴也由此重新找回了一度沉寂的信心和活力。这份信心和活力,不仅在决策者,也在企业家,不仅在老百姓,也在乡贤。

上虞舜耕公园 戴信华/摄

企业家更有信心了。

这一年,50亿元乃至100亿元以上大项目接二连三落户,绍兴成为投资热土。“我们看中的是绍兴良好的区位优势、发展空间及优质服务。”去年落户的“中芯国际”董事长周子学表示,“我们有信心打造出一个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特色工艺半导体企业。”

比较优势的彰显,不仅进一步增加了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也让本土企业家的信心回暖。

位于柯桥区的浙江迎丰科技智能印染项目正加快建设,“迎丰科技”董事长傅双利信心满满:“我们要将项目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首个传统纺织印染业高新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样板。”位于上虞区的浙江皇城工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则成功与故宫“联姻”,未来3年将持续开发故宫系列产品。

市民更有获得感了。

这一年,国际高端赛会频繁在绍兴举办。“朱婷、艾格努、博斯科维奇、金软景、加比……世界女排的大腕儿们都来了。”在家门口观看女排世俱杯,让球迷董陶建难抑激动。

而鼻腔恶性肿瘤患者李先生,则在家门口的越城区人民医院,接受了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专家孙希才的手术。这台手术还通过摄像机和5G技术进行了直播,绍兴全市100多名耳鼻喉科专业医生身临其境地观摩了手术全过程。

乡贤更自豪了。

这一年,绍兴频繁走出去,从西子湖畔到甬江之滨,从东方之珠到宝岛台湾,从创新之城鹏城到首善之地北京,再到魔都大上海,系列“绍兴周”活动,把一个古老而时尚、自信而开放的绍兴展现给世人,扭转了人们心目中绍兴只是江南小城的固有印象,加强了绍兴与国内一线大城市的战略协同和务实合作,更收获了乡贤对故乡的自豪感和回乡投资创业的冲动。

正如绍兴乡贤、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俞可平所说:“绍兴正变得更开放、更自信、更努力。”

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全民自信。摆脱“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窘迫,绍兴站在长三角的新视野下审视自身,闯出了一片豁然开朗的新天地。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浙江记者站站长茅建兴点赞道:“绍兴用实际行动率先尝到了长三角一体化的甜头,实现了在杭州宁波城市间,从‘大树底下不长草’到‘大树底下好乘凉’的转变。”

柯岩鲁镇社戏 傅金可/摄

“特长生”的底气

“长三角俱乐部”强手如林。绍兴充分发挥人文积淀深厚和产业基础扎实的特长,以与众不同的“特长生”身份,与先进大城市并肩对话。

清晰的路径指引为绍兴发展奠定了底气。

方向一明,路更坚定。在以“两业经”“双城计”“活力城”为主要内容的高质量发展组合拳路径指引下,绍兴“咬定青山不放松”,走得更踏实、更自信。

依托深厚的人文积淀向现代文化高地迈进,是绍兴耀眼的“长处”。

2500多年城址不变的绍兴古城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数量之多、分量之重、世所罕见的绍兴名士群,都是“绍兴骄傲”。

乌毡帽作为“老绍兴”的典型元素,一度与阿Q形象连在一起。如今,乌毡帽“蜕变重生”,不仅成为“网红”,而且走向国际,成为抢眼的伴手礼。

关键在于创新。跳脱的设计,精致的细节,多元的色彩……新版乌毡帽来自传统、接轨时尚,成功融入当代审美,赢得了年轻人的心。

乌毡帽之变,折射的正是绍兴传统文化之变。

文化如老酒,越陈越好;理念如包装,需要创意。曾经,在一味守旧恋旧中,我们失去了许多机遇。但当我们以创意去点化,传统元素对接时尚之风,“湿棉袄”变成“金饭碗”,老绍兴焕发新青春。黄酒棒冰黄酒奶茶成“网红”,青瓷制成的胸针和发卡成抢手货,竹子和茶叶相结合的小竹茶成展会爆款……

古城保护也是如此。8.3平方公里的绍兴古城,名人遗迹密布。绍兴打破原有窠臼,以更高的视野整合资源,从文保点到名人故里到历史街区再到全城保护,整个绍兴古城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遗产,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向着可看可听可体验的世界级古城活化样板迈进,也推动绍兴朝着长三角最具标识度的城市大步迈进。

把浙东古运河的保护利用纳入国家层面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让“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建设与浙江省政府着力打造的“唐诗之路黄金旅游带”对接……绍兴用文化激荡旅游资源,用诗篇唤醒沉睡诗路,推动文化资源厚度加快转化为产业发展高度。

依托扎实的产业基础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绍兴鲜亮的“特色”。

唐诗之路新昌十九峰 徐灿法/摄

传统产业焕新了。

中国轻纺城一度被称为“中国轻仿城”。如今,“恨布不成衣”渐渐成为历史。中欧时尚梦工厂、东方米兰国际时尚发布中心等众多国际时尚项目落户柯桥;本土设计师马金星、王慧芬跻身全国十佳纺织面料设计师;皓质华琚、时集、左拉等一批柯桥自主品牌成功孵化……建设新时期“国际纺织之都”的柯桥,正由“世界工厂”向“东方米兰”华丽转身。

不独轻纺。柯桥印染、上虞化工、诸暨金属加工产业改造提升深化推进,越城区印染、化工产业跨行政区域集聚提升开局良好,今年,五大重点传统产业增加值增长11.5%左右,获全省“腾笼换鸟”考核七连冠。传统产业实现了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成功转换。

新兴产业壮大了。

2018年3月,当总投资58.8亿元的中芯国际项目落户绍兴时,绍兴人对集成电路小镇能否成气候将信将疑,甚至有人认为绍兴是在“蹭热点”。

时间是最好的验证者。一年多来,龙头企业的集聚效应不断显现,总投资80亿元的长电科技绍兴项目签约落地、总投资50亿元的绍兴集成电路创新综合体项目正式开工、总投资不低于600亿元的两岸集成电路创新产业园奠基……集成电路产业链不断完善,绍兴成为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集成电路产业平台入选浙江省首批“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培育名单,一个长三角区域重要的集成电路产业高地呼之欲出。

“绍兴抓住了千载难逢的好机遇。”集成电路领域知名专家马俊如院士说。

东浦古镇 袁云 摄

从无到有的奇迹,也发生在上虞e游小镇。盛趣、中手游、金科汤姆猫、南湾科技、宇石网络……很难想象一个小镇能聚集如此之多的游戏公司。但上虞e游小镇做到了。拔地而起的e游小镇,已经形成强磁场效应,一个以游戏、影视、动漫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矩阵格局基本形成。

大项目、好项目正在为绍兴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今年,绍兴新引进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45个,其中50亿元~100亿元项目6个、100亿元以上项目2个。“我对绍兴很有信心!”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顾佩华说。

以生态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以产业为依托,绍兴全市域、全领域推进江南文化传承创新和生态环境改造保护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文商旅融合发展的黄金链正在逐步伸展。充分彰显“特长”的绍兴,有了更多底气,在长三角竞合中意气风发。

“弄潮儿”的未来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长三角“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站在长三角一体化、杭绍甬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的风口,作为长三角中心区27个城市之一的绍兴,前景广阔。

机遇与挑战,往往并存。一体化的巨大红利背后,伴生着诸多挑战与难点。唯有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导入新思维、谋求新突破、搭建新平台,才能在长三角一体化中抢占先机,才能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春满迪荡湖 白忠喜 摄

绍兴需要更强的忧患意识。

生于忧患。在12月30日召开的市委八届七次全会上,市委主要领导在充分肯定绍兴发展成就后,点明了当前面临的挑战: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很多,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化推进任重道远,城市能级和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基础还不够稳固,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

长三角一体化并非是一帖包治百病的“万能方”,美好的前景并不等于绍兴可以过度乐观。如果绍兴无视自身的短板,机遇就会在指缝间悄悄流失。

这就需要绍兴保持足够的清醒和定力,细细盘点绍兴的长处与短板,把长板拉长,把短板补齐,积聚更多竞争底气。

绍兴需要更新的发展思维。

变是永恒的主题。绍兴要如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从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向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迈进,要加快重返全国城市综合经济实力“30强”,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创新思维,立足“长三角俱乐部”,甚至放眼国际,把准新经济、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趋势,寻求新的增长点,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022年杭州亚运会,可以视作杭绍同城的一次检验。作为除杭州之外承办此次亚运会比赛项目最多的城市,绍兴要实现“办好一次会,提升一座城”的目的,也需要创新思维。

绍兴需要更大的创新突破。

不破不立。改革开放40多年,绍兴实现了由资源小市向经济强市、由传统江南小城向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由满足温饱向追求品质生活的“三大飞跃”。面对更大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绍兴要以非同一般的决心和魄力,切实打好市域治理现代化组合拳,把“最多跑一次”改革蕴含的理念方法作风运用到各领域体制机制创新中,解决更深层次的改革问题,真正把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转化为发展胜势。

面向长三角、面向国际化,绍兴更要在建立和完善共享机制的基础上,借势借力突破自身的发展屏障。正如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兰建平所说:“对长三角已经形成比较优势的产业布局,绍兴要善于借力来补足自身短板,同时也形成城市的联动性。”

绍兴需要更广的发展平台。

有容乃大。刚刚获批的中国(绍兴)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是绍兴对外开放领域首个国家级平台,将助力绍兴更好地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快打造大湾区开放型经济大平台。

绍兴也已打破行政界限,布局了“一区两廊”大平台。未来,“一区两廊”要致力于成为绍兴最富活力的平台,在引领全市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上有大作为。

绍兴还需寻求更多的重大创新平台、标志性平台,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诸如争设绍兴综合保税区、争设绍兴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争设国际知名高校绍兴校区、争创绍兴长三角金融后台服务中心、争建“一带一路”综合服务基地等等,都是值得考虑的课题。

绍兴,更可以跳出绍兴、跳出长三角,突破有限空间,实现无限发展。

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敢作敢为,创新创业。千百年来,绍兴人代代相传的“胆剑精神”,在每个历史转折期,都显现出强大的内生动力,一次又一次得到丰富。今天,如果说长三角一体化是绍兴发展的一个巨大历史机遇,那么,当发展的蓝图变成现实之时,“胆剑精神”也必将因此而更加熠熠生辉。

向海而盛,我们期待

对“拥抱大湾区 融入长三角”的再思考

2019年日历即将翻过最后一页。这一年绍兴再度感受到了潮的涌动、海的力量。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让一度深陷于“红海”中的绍兴,看见了一片充满希望的“蓝海”。连日来,《绍兴日报》推出“‘向海——绍兴拥抱大湾区 融入长三角’”系列述评《绍兴之醒》《绍兴之行》《绍兴之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共鸣,也激发了人们对绍兴新走向的更深的思考和感悟。

向海,是一种基因。从越国迁徙、府山筑城面向杭州湾,浙东古运河通江达海,三江闸让沼泽地变鱼米乡……对海的向往,已深深镌刻在这一方百姓心中。改革开放以来,绍兴从“山会时代”迈向“镜湖时代”,挺进“钱塘江时代”,面向杭州湾、接轨大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的竞合中发展。重新打量走过的路,在开放中重组累积的优势,在开放中谋划未来的蓝图。向海,是从未停止的发展冲动。

向海,是一种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没有一种辽阔比得上大海。吃改革饭、走开放路“长大”的绍兴,从资源小城到产业大市,书写了“胆剑精神”的华章,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经济奇迹,也经历了破壁艰难、“大树底下不长草”的阵痛和迷惘。今天的绍兴,已成为杭甬之间的“金扁担”、大湾区的“金南翼”、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心区、太平洋的锚接地,历史的重担再度落在这个被寄予“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希望的江南古城。向海,意味着文化性格的重塑,意味着破壁重生,意味着打破“小我”的坛坛罐罐,拥抱时代的激越与昂扬。

向海,是一种机遇。昔日的绍兴,“咸潮直薄,越之水浊重而洎”。在时代的眷顾和一代又一代绍兴人的不懈努力下,才有了今天魅力与活力交织的绍兴。机遇,是对智慧和能力的考量,更是对思维和远见的破题。不能再失去机遇的紧迫,抢抓机遇的魄力,机中有危的警醒,“一体化”带来的格局重构和创新机遇,像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照亮大地。这是跨江跨海的雄心,这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蓝图。这也是一座城市的突围之机、登高之机、聚合之机、创新之机。

向海,是一种希望。海天连接处,金光熠熠。一座没有创新的城市是没有出路的。面对“蓝海”,是走“资源争夺,抢到碗里都是菜”的老路,还是走“打破一亩三分地,在共享中共赢”的新路?是满足于27个城市的同台比拼,还是穿越长三角看到更为广阔的远方?打开要素的大通道,穿越发展的新走廊,走过改革的独木桥,一体化不是终点,跳出绍兴发展绍兴才是我们的追求。向海,我们要以无中生有的智慧和勇气,突破发展之困。唯有创新,才有希望;唯有创新,才能抵达金色的彼岸。

向海而生,春暖花开。向海而进,时不我待。向海而盛,我们期待。

当班小布:季建明

越牛新闻记者 裴金红 何瑛儿

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编发

原标题:《绍兴之新》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