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动态|长三角科创一体化主体在企业,产学研融合待提高

澎湃新闻记者 王琳杰
2019-12-24 11:13
来源:澎湃新闻

12月22日上午,长三角一体化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复旦大学举行,集中发布13份复旦长三角研究报告以及4份长三角高校智库联盟单位的研究成果。来自政府、学界、智库等近60位专家学者参与交流讨论。

发布会上半场集中发布《复旦智库报告-上海·长三角系列》。该系列由复旦发展研究院重点打造,致力于服务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至今已形成13份报告,内容涵盖科技、金融、能源、城市治理、商业发展等方面。发布会下半场集中发布长三角高校智库联盟单位的有关成果。

《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水平评估与政策创新》从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规模、水平、质量和国际化程度等多重维度对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水平进行评估,厘清长三角跨区域合作尚存在的主要瓶颈、难题,聚焦如何深入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并提出意见建议。

一、企业是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的主导者

报告认为,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总体呈现增长态势,是全国重要的技术创新策源地。从2008年至2017年,长三角地区专利申请量由2008年28.17万件增加到2017年119.91万件,年均增幅为17.99%,增幅基本上与国家水平持平。其中,浙江、江苏、安徽专利申请量增速较为明显,特别是安徽专利申请量年均增幅达到41.51%,远高于长三角区域和国家平均水平。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规模不断扩大,科技创新跨省合作进入加速期。

企业是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的主导者,长三角区域申请专利的合作主体类型以企业间合作为主流,企业主导型模式占八成。企业主体的协同创新水平有待提高。

二、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合作高质量一体化的若干问题

报告指出,长三角跨省域专利合作水平总体偏低。长三角区域创新一体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跨行政区域的技术创新协同与合作。2008-2017年,长三角区域专利合计产出710余万件,占全国总量的比重基本保持在35%左右波动,是全国技术创新策源地的重要一极。近十年间,长三角跨省合作申请专利16717件,占长三角区域专利总量的比重仅为0.24%。这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特别是跨省域一体化的战略导向之间的差距遥远,突出说明在推进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一体化进中,行政壁垒等因素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区域技术创新一体化进程。

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两两合作情况反映了长三角区域省际合作关系的强弱。2008-2017年,长三角各省(市)之间合作强度存在显著差异性。苏浙皖之间的科技创新一体化效果有待提升。

区域中心性城市牵头合作能力悬殊。在“三省一市”牵头的1.57万件合作专利中,主要城市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呈现明显的差异性。

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尚未形成主流。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多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展开,企业牵头(参与)的多主体技术创新合作活动尚未形成主流,技术创新合作方式单一、产学研融合深度、广度和效度有待提高。

国际顶尖实验室与研究机构缺乏。长三角区域内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还存在规模偏小,学科单一、前瞻性不够、重大原创性成果偏少、世界一流领军科学家不足、管理机制改革亟待深化等问题。相较于国际顶尖实验室,长三角区域内国际顶尖实验室极为缺失。

此外,未来产业技术布局落后于国内其他先发地区、区域性技术转移体系不够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配套有待完善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三、多措并举促进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高质量一体化

报告认为,在推进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开放型创新网络、产业链深度融合、跨行政区融合发展三个维度,共同发力。具体包括八个方面:一、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带动跨区域科技创新合作水平;二、突破体制性障碍,提高市场化配置资源程度;三、服务企业主体性角色,培育产学研深度融合微创新生态系统;四、树立产业和科技融合理念,塑造区域协同融合发展新格局;五、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发挥长三角国际科创中心引领作用;六、打破技术交易区域壁垒,协力构建技术交易平台“一张网”;七、加强区域内高科技园区的协调与互动,构建协同创新载体;八、联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促进更大范围内产权保护超前布局。

    责任编辑:田春玲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