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奋斗者|用AI灵动课堂,她说丰富的内心世界不靠做题

澎湃新闻记者 韩晓蓉
2019-12-23 10:08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上海从曾经的小渔村发展为如今的特大型城市,离不开拥有实干精神的奋斗者。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平凡却不平庸,兢兢业业地书写着历史。

4月8日起,澎湃新闻推出“新时代·奋斗者”系列稿件,向家国追梦人致敬。

陈美老师首次结合信息化技术上语文公开课。澎湃新闻记者 韩晓蓉 图

当AI(人工智能)遇上了语文课,会产生怎样意想不到的体验?

2019年12月17日,是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简称静教院附校)一月一次的校园开放日,提倡开门办学的静教院附校围绕“赋信息技术灵动的教学生命”向社会和家长展示教育信息化与课程相结合的最新应用和实践。

在静教院附校中学部,8点20分的第一节教学展示课是六年级语文《京剧趣谈》,执教者是正高级教师陈美。

作为上海市特级教师、语文教学专家,陈美是2019年“全国模范教师”称号获得者,也是静教院附校的教研组长。从教至今长达33年,已执教了200多堂公开课,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信息化技术进行公开展示,对于她而言也是头一回。

陈美引导学生通过Aiclass完成课文思维导图。静教院附校供图

信息技术让因材施教成为现实

“信息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这些时髦的热词都是小年轻们喜欢捣鼓的。”陈美坦言,第一次使用Aiclass上语文课,起初心里是有些忐忑的,不过经过40分钟和孩子们的互动,她发现,“这是一种美妙的享受。”

《京剧趣谈》一课中,陈美多次通过Aiclass发布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理解课文内容。

陈老师首先通过问题“说起京剧,你会想到什么?”导入课文,并通过Aiclass检测学生们对京剧基本常识的了解,着重讲解了错误率较高的问题,“京剧知多少”环节丰富了文本的信息量,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随后让学生通过Aiclass完成课文思维导图,经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修改完善后选择一份上传,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大家就其中几份进行评价、补充、完善。

陈美一步步引导学生理梳理文章的结构,理解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并通过Aiclass让学生比较《亮相》一节与《辞海》中的文字,理解课文的行文逻辑和语言表达。这堂课很好地运用了信息科技,激活了思维,点燃了课堂。

“哪个学生回答错了,屏幕上马上显示出来,我可以立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引导。”陈美发现,大数据的即时互动,让她的教学更精准了。更让她欣喜的是,信息化技术让课堂的因材施教成为了现实,“每个同学都实实在在地参与了,每个人回答问题的情况也即时呈现。”在传统课堂中很难解决的个性化教学,在现代技术的助力下变得易如反掌。

人手一只iPad,所有学生都能充分参与。澎湃新闻记者 韩晓蓉 图

而这也正是静教院附校校长张人利的目标:通过逐步推进,让全校教师学会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技术。

静教院附校是上海市54所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之一,因倡导后“茶馆式”教学,变“容器教学”为“人的培养”而闻名的张人利校长,经过几年的摸索后,再一次解决了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一个痛点和难点:如何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日常教学而不增加师生的负担。

张人利巧妙地将课程进行了统整,融入信息科技,以项目学习为主线。课堂更灵动了,学习效率更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了实实在在地提升。

“我喜欢这样的课程。”静教院附校六(4)班的宋星颖同学说,陈美老师的课有趣又能增长见识,“我原先语文不太好,有些害怕上语文课,自从上了陈老师的课,我现在都快成了爸爸妈妈的语文老师了。”

丰富的内心世界不靠做题
“我一直认为语文是有温度的,它不只是卷子上的分数,它更是学生生命里的一道阳光。语文素养不是靠做卷子做出来的。”陈美的语文课受到了学生欢迎,在于她用了很多不一样的方法。

哪怕是初三,面临中考,陈美都会从容地带着学生们“品三国”“讲红楼”。外出开会时,她故意不安排其他老师代课,让学生按序上台讲《三国演义》或者“红楼专题”。

她始终坚信语文素养是通过大量阅读积累的。为鼓励学生课外阅读,陈美想了许多办法。她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荣誉作业”:让学生挑选出古今中外自己最喜欢的100首诗,抽时间背诵,背得差不多了,约时间,背给老师听,背一首得1分。

陈美和学生在语文课上互动。静教院附校供图

一学期下来,学生最多的可以背几百首,最少的也有二三十首。学生一旦背诗“上瘾”便一发不可,纷纷跟老师讨价还价:背《琵琶行》总得要15分吧,背前后《赤壁赋》该给10分吧……陈老师总是欣然允诺:当然,必须的!同学们越背越起劲。

同时,她结合学生的特长,请他们进行深入地分享和交流。有的学生喜欢李清照的词,陈老师就奖励她做微型讲座,一场《从少女心到悲秋情》赢得满堂喝彩,讲讲、读读、背背,同学们沉浸其中,后来这位同学又做了《哭柳三变》的讲座,异常精彩。

“孩子们是天使,和他们在一起,我就生活在天堂。”陈美希望做雕琢心灵的语文老师。她说,语文,蕴藏着华夏民族文化的密码,浇灌着孩子们的精神发育和心灵成长,“丰富的内心世界不是靠做题目做出来的。”

陈美是教研组长,也是静安区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主持人。她领衔的语文组是区名学科,是上海市巾帼文明岗。

作为静安区首批学科实训基地主持人,2010年起,基地吸引了七批91位骨干教师,有学员成为区“教学明星”,获市“语文大讲堂”一等奖。2011年,陈美开设并主讲市级共享课程《初中语文后“茶馆式”教学》,吸引了全市100多位骨干教师参与培训。

陈美带教的李英娥老师上课中。 受访者供图

名师出高徒。2019年11月20日,陈美带教的李英娥老师在静教院附校进行了《伯牙鼓琴》公开课的展示,李英娥充分利用AI展示数字课堂的优势,师生互动,气氛和谐而热烈,听课者都不相信把课堂驾驭得如此之好的李英娥是入职才两个多月的新老师。

陈美坚信,一枝独秀怎比满园春色 。因为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只有年轻人得到了快速的成长,才能改变教学生态,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

一个人,一种思想,一种情怀,引领着一批人,奋勇前行。

    责任编辑:郑浩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