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飘萍百年前创立的京报馆咋样啦?这位委员一直在“跟踪”

人民政协报微信公众号
2019-12-12 09:57

老北京人常说: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

要说这北京的胡同,是怎么逛也逛不完。

北京宣武门外魏染胡同,您去过吗?

胡同里的京报馆,您可曾了解过?

这条胡同虽然得名于明代一魏姓染匠,却出名于一批曾经寓居于此的文人志士,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邵飘萍。

邵飘萍何许人也?他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的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他大力提倡“新闻救国”,利用报刊来唤醒人民的觉悟。1926年遭反动军阀杀害。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亲自批复:确认邵飘萍为革命烈士。

魏染胡同30号就是邵飘萍1920年后在北京的住处以及他所创办的京报馆旧址。

小楼正门上方“京报馆”三个大字是当年邵飘萍亲笔题写

最近小编听闻,京报馆旧址将建成北京新闻历史博物馆和邵飘萍纪念馆啦!作为一位新闻工作者,着实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而这,离不开一位委员的推动,她就是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润泽。

“成为政协委员后,我首先认识到要结合自身的本职工作,围绕首都各项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2018年,成为十三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后的王润泽为自己画了一幅清晰的履职工作路线图。作为从事新闻学研究的学者,她关注到了京报馆旧址的保护和利用问题。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京报馆旧址

其实早在几年前,王润泽因为工作原因,就曾到过京报馆旧址。“当时,那儿就是个大杂院,还住着不少居民,看起来杂乱无章,这么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没有加以保护和利用,实在是太可惜了。”王润泽介绍,目前全国范围内,保存较为完好的民国时期老报馆遗址仅有两处:上海的申报馆和北京的京报馆。其中上海的申报已建成博物馆,邵飘萍在魏染胡同所建京报馆是当时北京乃至华北唯一一座自建馆社,在中国报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鉴于京报馆和邵飘萍在中国新闻史和革命史上的地位,对报馆及其附属建筑进行保护利用意义重大。王润泽表示,目前北京市西城区已经完成了对京报馆及其附属建筑内原居民的腾退搬迁工作,下一步就是如何利用这一建筑的问题了。

王润泽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方汉奇、邓绍根,《北京日报》郭坦、依旺一起调研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今年6月份,她还邀请“中国新闻史学界的泰斗”方汉奇先生与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生们一同前往调研。方汉奇先生与邵飘萍遗属多有交往,对京报馆极为关注,向王润泽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多次探讨研究,形成了一份关于《保护和利用老京报馆建筑 建立北京新闻历史博物馆》的提案。

北京市政协委员王润泽接受本网记者专访

王润泽建议,将京报馆及其附属建筑进行保护性利用,成立北京新闻历史博物馆和邵飘萍纪念馆。“一是将京报馆旧址打造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二是打造成为新闻人才培养实践教育基地,展示北京新闻历史、学术研究,惠及新闻工作者和高校新闻学子;三是打造成为新闻界人士交流中心,增进往来,共同推动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王润泽说。

令人欣喜的是,这份提案很快得到了北京市相关部门的重视与回应,将把北京新闻历史博物馆和邵飘萍纪念馆纳入到京报馆的整体保护规划中。“这件提案能够得到相关部门的迅速回复和落实,确实很高兴!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成果!因为之前西城区政府、文物部门、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和其他政府机构已经做了好多具体工作,我只是提出的时机比较合适而已。”王润泽表示,她将继续关注博物馆后续的规划和利用,使其能充分发挥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原题为《邵飘萍百年前创立的京报馆咋样啦?这位委员一直在“跟踪”!》)

    责任编辑:蒋晨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