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译”杯翻译竞赛八成为女性,自由译者成获奖主力军

澎湃新闻记者 程千千 实习生 孔宁婧
2019-12-12 09:58
来源:澎湃新闻

12月9日下午,第十六届“上译”杯翻译竞赛颁奖典礼在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举行。翻译竞赛始创于2004年,由上海翻译家协会与上海译文出版社《外国文艺》联合发起,旨在推进我国翻译事业发展,发现和培养更多翻译新人。翻译竞赛曾先后冠名为“CASIO”杯、“沪江”杯。今年是翻译竞赛的第16年,为保持赛事稳定性,今年起,翻译竞赛更名为“上译”杯翻译竞赛。

女性参赛者高达八成,自由译者已经成为翻译队伍中的主力军

本届竞赛英语组原文选自美国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艾略特•温伯格的散文集《漩涡》。据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外国文艺》杂志主编黄昱宁现场介绍,这部散文集主要收录了温伯格的文学散文、人物传记以及对中国文学的评论,题材包罗宇宙万象,行文犀利从容、幽默风趣。选文评述了美国诗人查尔斯•雷兹尼科夫的生平与创作。雷兹尼科夫于1894年生于纽约布鲁克林,这位一生从未离开过美国的诗人在世时的大部分诗集都是自费出版,诗歌主题多关乎犹太人、美国和城市,他与另外两位诗人共同创立了“客观主义”诗歌流派。尽管雷兹尼科夫一生几乎都籍籍无名,但他完美精湛的诗艺得到了后世诗歌界的承认。

英语组获奖选手领奖。本文图片 上海译文出版社提供

法文组原文选自法国十九世纪女作家,著名的沙龙女主人康斯坦丝•德•萨尔姆夫人的《二十四小时之书》。这部书信体小说匿名出版于1824年,后收入萨尔姆夫人全集,2007年由腓比斯出版社重新单独出版,是萨尔姆夫人唯一一部小说。小说由四十四封书简构成,讲述了一个女人音乐会散场之后,因未婚夫不辞而别产生猜忌,坠入不眠之夜,于是一气呵成给他写了44封信,信中充满了焦虑、不安,以及由嫉妒引发的想象。竞赛原文选自小说的开头,通过这一部分,读者已经能对作品的整体风格感同身受。

翻译竞赛截稿后,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稿件如期而至,共有1342人参赛。经过评选,最终41位选手获奖,两个语组一等奖均空缺。

从选手们的性别来看,女性依然是绝对主力,占参赛选手的80%。年龄分布上,“90后”选手是中流砥柱,所占比例超七成,其次是“80后”和“70后”选手,“00后”的翻译新秀数量稳步增长,有近80人。从选手的职业身份来看,高校学生仍为参赛的一大群体,其次分别为教育工作者、自由职业者、职业译者,以及来自政府部门、文化产业、医疗、金融等多个领域的选手。从参赛地区来看,国内上海的选手数量最多,共200余人,其次为安徽和江苏两省,港澳台地区亦有10余位选手参赛,海外有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近30份稿件。从获奖的情况来看,自由译者已经成为翻译队伍中的主力军。在获奖的41名选手中共有9位为自由译者,占据近四分之一的席位。与往届相比,上海本地获奖选手也明显增加。

嘉宾、评委及获奖选手合影

坚守翻译原则,让读者做自己的福尔摩斯

颁奖仪式后,英语组获奖代表汪淑慧讲述了她与“上译”杯翻译竞赛的独特缘分。她说:“从台下走到台上,对我个人来说是个很漫长的过程,算起来,离我首次参加这个比赛大约有十几个年头了。刚开始的几届,因为自己的能力限制,虽然比赛不收费,但我也实在没有办法提交自己的译文。在我参加过的几届中,我很幸运地在2009年和2010年,分别获得过第六届和第七届英语组的优胜奖。”

谈及翻译心得,汪淑慧说:“大家的翻译背后都有自己的翻译原则在作指导,而我谈及此,第一反应脱口而出的,还是严复的‘三字经’:‘信’、‘达’、‘雅’,这是我学习翻译课时接触的第一个翻译原则。但我更多执行他的前两个要求‘信’和‘达’,作者想表达什么,就尽量替他说什么,有时‘达’我也刻意地不去做到,如果作者就是要含糊其辞呢?至于‘雅’,如果作者就是想要‘俗’,那‘雅’也不能做。我个人理解的翻译就如同进入一个犯罪现场,真实地还原现场,尽量不增不减,让读者做自己的福尔摩斯。”

法语组获奖选手领奖。

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院长袁筱一作为法语组评委代表,对本次比赛的法语组参赛作品进行点评,并带来“译可译,非常译”的翻译讲座。讲座中她谈到:“我们在进行文学翻译时需要考虑很多因素,从文学翻译的角度上说,文学翻译是无定本的,没有一种翻译一定是最好的,永远会有人进行重译。当你走上这条道路时不用害怕,你只是众多翻译可能方案中的一个。”

没有一种绝对的标准并不意味着翻译没有原则。对此,袁筱一分享了一件自己在翻译上的轶事。“2018年时,我曾翻译过蕾拉•斯利玛尼《温柔之歌》,这部译作获得了当年的傅雷翻译奖。当时,斯利玛尼本人来到中国,在我们二人还未见面之前,有很多人开玩笑地对她说,这个译文翻译的比你写的还要好,后来斯利玛尼对我说,他们都说你译的非常好,比我写的还要好。我对她说,如果是这样的话,这是我翻译的失败,而不是翻译的成功。这件事当然只是个笑话,当中有很多误传的成分,但实际上,我们在翻译时要考虑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之所以翻译是翻译,而不是原创,是因为它有它自身的原则。”她笑谈道。

“译者要忠实,忠实的程度也同原文的空间有关。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莎士比亚,这句话可能是成立的,这与莎士比亚作品给人的空间有关。作为一个合格的译者,他要了解整个的写作背景、原作的文体、所有的写作相关,这些都是帮助译者切入和构筑原文的重要因素。” 她说。

袁筱一引入了一个重要概念:译者的立场,她说“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选择,在收到的所有参赛译文中,参赛者对同一篇原文的翻译都显现出了不同立场,无论是在词汇、句式还是在特定的表达上都有体现。但了解原作是译者必须要做的,如果对原作不能很好把握,那就是译者随心所欲的创造。对于文学翻译来说,翻译后的作品也不能丢失其文学性,文章的意向、节奏、文本的气势,文体的一贯性都是重要的考察标准,从译者的角度,有没有对异于汉语的某些元素加以维护,也是一个考量方面。”

该活动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上海翻译家协会、上海译文出版社《外国文艺》杂志承办,卡西欧(中国)贸易有限公司协办。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