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七梦·活动|一起聊聊我们的工人新村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昀
2019-11-29 13:05
来源:澎湃新闻

主题沙龙:11月29日 下午17:00

杨树浦路1500号绿之丘(原烟草仓库)“杨浦七梦”展场

免费参加,无需预约

杨浦七梦展场中的茶话区。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作为上海工业的摇篮,杨浦有着上海规模最大的工人社区。工人新村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类居住空间形态。现在听起来,它们是都市中的村庄;但在五十年前,搬进工人新村,是一件荣耀且自豪的事情,这意味着改善居住条件,以及因工人身份而得到极大的尊重。

同济大学规划系副教授杨辰,多年来关注上海的工人新村。但住在杨浦的工人群体,大多缺乏记录自身生活形态的自觉——跟着机器的节奏从事生产,少有人有这种摆弄文字的闲暇;由于工资有限,也少有人想到去拥有一台相机。受限于研究素材的可得性,杨辰只能以上海工人新村的“样板间”曹杨新村为例,去撰写自己的博士论文。最近,这本著作《从模范社区到纪念地:一个工人新村的变迁史》终于由同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书影

但实际上,工人社群的内涵极广,基数也极大,所谓企业办社会,其中亦有人走上文艺创作之路。上海市中心的工人文化宫就曾经是一个工人创作的地标。尽管上海工人新村相应的回忆材料较为零星,对研究者或许不成系统,但也是一团团极为明亮的小火焰。

资深的编剧、作家管新生就是其中一位。他自己的回忆录《工人新村:上海的另一种叙事记忆》刚刚出版。同在杨浦工人社区生活、学习过的复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为这本书作了序。管新生1949年生人,青少年时曾在控江新村居住,在杨树浦的铝管厂工作多年。此前和女儿管燕草一起撰写了《工人》,讲的是百年来上海工人的故事,如今还正在操办一本杂志《杨树浦文艺》。

书影

从另一个角度说,也许关于工人新村居住样态的叙事,不仅限于工人群体。日前在杨浦七梦展场举行的“余荫,杨浦学府的居民们”座谈中,与会者讲述了自己的父辈从重庆北碚迁来之后,就住在八个“村庄”之中。各人回忆起自己的邻居,首先想到的就是“弄堂尽头的那一户”。这种居住样态也成为复旦学府的书香气的一部分。

而不同时代的人,感受到的工人新村的生活样貌,或许也有相当大的差异。青年作家张怡微亦曾在工人新村居住,她笔下的工人新村,就显得有些疏离。读钱佳楠的文字也有类似的体会。这些感受也许与当下的年轻人更为贴近。

由此,11月29日下午5点-7点,在杨浦七梦展场,我们邀请了杨辰与管新生进行一场座谈,从研究到经验,从规划到文学,聊聊各自体会到的工人新村与工人群体。谈话由澎湃新闻记者王昀主持。同时,对复旦校园的历史极为关切、少年时代也在工人新村居住的读史老张,也会作为嘉宾一起展开这场谈话。

也欢迎大家在这个周五空降光临现场,将他们的叙述与自己内心的印象做个对照。顺便也看看杨浦七梦中其他几场梦的叙述。这是杨浦七梦倒数第二天正式展出,周六晚上将进行有趣的闭幕撤展活动。而工人新村的梦也许还在继续着。

关于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为进一步促进上海的转型发展,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推动城市更新工作的开展,以“文化兴市,艺术建城”为理念,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局、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SUSAS 2019),已于2019年9月29日在杨浦滨江拉开帷幕,活动持续至2019年11月30日。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是市政府批准举办的大型城市公共活动,旨在通过“展览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将城市建设中的实践项目引入展览,将展览成果应用于建设实践,从而倡导城市公共空间理念、提升城市魅力。

本届空间艺术季以展现上海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建设成就为背景,将杨浦滨江南段5.5公里滨水公共空间作为主展场,邀请世界各地艺术家结合工业遗产和场地特色,在地创作一批公共艺术作品留存于滨江,丰富滨江景观;将原上海船厂的两座船坞开放,为人们带来大构造空间魅力的震撼体验。

关于“杨浦七梦”

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SUSAS学院的项目之一,由澎湃新闻市政厅与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发起,希望借助七组研究和创作,勾勒出曾经生活、工作在此地的人们,与此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如今又对此怀有怎样的梦想。成果将于9月底至11月底在原烟草仓库的“绿之丘”展出,并期待纳入更多观展者的讲述。

    责任编辑:吴英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