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宋庆龄儿童发展国际论坛在沪举行

“中福会“微信公号”
2019-11-25 15:03
来源:澎湃新闻

11月21日,由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指导,中国福利会、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处联合主办的2019宋庆龄儿童发展国际论坛在上海开幕。当天,在开幕式和主旨报告之后,2019宋庆龄儿童发展国际论坛开展了五场专题报告以及一场思想圆桌。

专题报告1: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4.2 

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2030)向世界各国提出,到2030年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儿童早期保育与教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中国办事处教育和儿童发展处处长Sanaullah Panezai(潘思纳)着眼于“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4.2”,指出“有质量的早期教育支持后继学习与发展”。强调要特别注意解决投资于学前教育还是其它水平的教育,提高入园率还是提高质量,以及优先扩大规模还是强调公平?三个最棘手问题。

专题报告2:教育技术——何处、为何 及如何应用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第13任校长,多伦多大学创新主任和高级计算机学家Arvind(顾爱文)畅想了“教育与科技的未来”。他说,科技的进步打破了学习的壁垒,促进了教育的公平性、广泛性。科技的进步也让教育者能够为今天的年轻人创造更好的学习体验,并在各方面提升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机会。

专题报告3:儿童发展与脑科学

儿童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也需要医学和心理机制的支撑。来自日本御茶水大学名誉教授、CRN儿童研究所所长、日本儿童学会理事长榊原洋一,借助脑科学(尤其是脑成像方法)案例分享,将婴幼儿的行为、被激活的大脑区域或网络与成人进行比对,了解引起婴幼儿行为的大脑活动,希望为治疗、引导婴幼儿健康成长提供依据。

专题报告4:中国幼教课程改革40年——回顾与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开放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冯晓霞回顾并展望了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40年历程。她说,目前,中国各地幼教发展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异,从分科教学走向综合课程、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从重课程形式走向重课程实效、从浅表学习走向深度学习……课程改革没有终点,仍需要认准方向、扎扎实实前行。

专题报告5:政策与实践:经验教训,基于研究证据的改变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荣誉高级研究员Brenda Taggart(布尔达﹒塔格特)曾是英国“有效学前中小学教育项目”主要调查员之一和研究协调员。她在报告中,简要介绍了这项研究的背景,并基于研究证据分析了教育政策和教师实践方面的变化,强调“以研究理论推进早期教育政策调整与教学实践改革”,改善早期教育服务。

专题报告之后,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姜勇的主持下,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上海市教委原副主任、巡视员尹后庆,联合国儿基会驻华办事处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专家陈学锋,OMEP世界幼儿教育联会(香港分会)主席、维多利亚(中国)教育集团总校长孔美琪,中国福利会幼儿园园长、上海市特级校长凤炜,新疆教育科学研究院综合室副主任学前教研员、新疆教育学会幼儿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毕嵘围坐“思想圆桌”,共同探讨“我眼中的教育公平与质量内涵”和“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提出“当前的教育公平已经由宏观走向微观,老师要和孩子‘滚在一起’,寻找最恰当的教育时机。”“要重视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该将儿童社会情感发展作为教师培训的内容。”“教育就是要创造各种机会发挥幼儿的能动性,使幼儿发展成有自我驱动力的学习者。”“教育公平要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能够促进儿童主动并快乐成长,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就是唤醒并不断成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个‘小目标’。”“从新疆的学前教育发展可以看出,学前教育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才能体现教育公平与质量内涵发展。”

本次论坛为期两天,接下来还将围绕“幼儿园课程与教师行动力”“拓宽健康教育实践视野,助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教育中的多元文化融合与中华传统文化”“新时代亚洲儿童发展”等主题开展四场平行论坛,进一步探讨儿童发展的“公平•优质•融合”。

(原文标题《专题报告、思想圆桌 | 首届宋庆龄儿童发展国际论坛精彩继续》)

    责任编辑:李淑平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