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玛拉人、粉红潮与门罗主义:玻利维亚乱局背后的拉美之痛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王珑兴
2019-11-14 14:58
来源:澎湃新闻

11月12日,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墨西哥外长埃布拉德(左)在机场迎接刚刚抵达的莫拉莱斯。新华社 图

当地时间11月12日上午11点,玻利维亚前总统莫拉莱斯的专机抵达墨西哥城,前来迎接他的是墨西哥外长埃布拉德。这样的迎接场面对于两天前刚刚辞去总统职务的莫拉莱斯无异于是雪中送炭。刚一走下舷梯,莫拉莱斯就对蜂拥而至的记者们高声说:“是墨西哥总统安德烈斯·奥夫拉多尔救了我的命。” 在莫拉莱斯口中,反对派点火烧毁选举法庭和政府机构,洗劫了他本人及其亲属的房子,是不折不扣的暴徒。

然而同日下午18点,玻利维亚参议院第二副议长珍妮娜·阿内兹自行宣布就任临时总统,她随即将莫拉莱斯描绘成选举作弊,愧对玻利维亚人民而逃去墨西哥寻求政治庇护的“懦夫”。短时间内的巨变让我们看到了两个水火不容的玻利维亚。想要理解这两个玻利维亚,我们或许可以从上下、左右和内外三个维度来略窥一二。

莫拉莱斯赴墨西哥路线图(本文图片均为作者供图)

艾玛拉人:玻利维亚的上下之争

莫拉莱斯是艾玛拉人,出生在玻利维亚西南部一个叫奥利诺加的小村庄。15世纪在西班牙殖民者到达美洲之前,艾玛拉人就臣服于印加人的统治。16世纪艾玛拉人与其他土著民族一样被西班牙人征服和奴役。19世纪初的南美独立战争并没有改善艾玛拉人低下的社会地位,独立后各国的社会上层依然被土生白人占据。直到2005年莫拉莱斯当选玻利维亚首位原住民总统,这一现象才真正发生了改变。玻利维亚人口结构中只有7%是白人,86%是印欧混血与印第安土著人种,这为莫拉莱斯过去近14年的连续执政奠定了坚实的选民基础。

作为从山村里走出来的一个艾玛拉人,莫拉莱斯成了长期被压迫和被边缘化的底层民众的代表。在参加各种活动时,他往往不穿西装而是身着印第安传统服饰出席,可见其将原住民身份当做重要的政治符号,以营造接地气的形象,获得下层民众的好感。这一作风虽受到一些人的好评,但也饱受上层保守派的批评。特别是2006年莫拉莱斯首次当选总统的就职典礼上一改百年传统、穿着印第安外套宣誓,被精英阶层批评为不懂礼节。

莫拉莱斯任内推行的系列政策,如国有化能源、电信、矿产等私人企业,重拳打击腐败,取消天主教的“国教”地位等都动了上层利益集团的奶酪。经济界批评他破坏营商环境,政治界说他推行司法迫害打击异己,天主教会则说他用愚昧的安第斯土著迷信(Pachamismo)来取代耶稣基督。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的政变是玻利维亚上层利益集团与代表下层民众的总统之间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刚刚“自封”临时总统的珍妮娜·阿内兹是职业律师和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律政和媒体精英的她与从事工人运动的莫拉莱斯真可谓千差万别。阿内兹曾经在推特中形容印第安人像“撒旦恶魔”一样,虽然目前该推文已被删除,但由此可见玻利维亚上下阶层矛盾之尖锐,远不是当选一个印第安总统所可以轻易弥合。

粉红潮:拉丁美洲的左右摇摆

将玻利维亚乱局放到更大的区域地缘视角来看,莫拉莱斯的下台是拉美粉红潮(Pink tide)退潮的表现之一。粉红潮这一概念由拉瑞·罗特(Larry Rohter)首次提出,他在报道2004年乌拉圭总统大选时形容该国候选人塔巴勒·巴斯克斯并不是纯粹的鲜红色左派,而是更加温和的粉红左派。

现在普遍认为,粉红潮开始的标志应当往前推到1998年查韦斯在委内瑞拉当选总统。其后,2003年卢拉在巴西上台,2004年阿根廷基什内尔夫妇连续执政,2006年莫拉莱斯在玻利维亚主政等等,形成了一股拉美国家左派上台执政的潮流。

2000年至今拉美各国左派执政时间线

粉红潮在拉美的出现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苏联解体后美国认为左派力量已被严重削弱不足为患,已无法动摇全球资本主义体制,而随着第三波民主化,拉美许多在军事独裁时代禁止共产党的国家也开始更加开放地吸纳左派人士进入议会。其次,美国前总统里根与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在任时推动的新自由主义在拉美造成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贫富悬殊的加大让普通民众越来越寄希望于宣扬民粹主义的左派政客。此外,21世纪头十年的全球经济和贸易繁荣推升了原材料价格,为左派推行的福利政策提供了经济基础。

然而,随着2010年经济危机后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下跌,2013年查韦斯的去世,腐败低效现象的普遍出现,粉红潮开始露出退潮的迹象。英国《经济学人》将2015年定义为粉红潮退潮之年,判断的依据就是阿根廷右派总统马克里的当选与委内瑞拉风雨飘摇的政局。2017年在巴西前总统卢拉因贪污被判9年监禁,以及之后博索纳罗的上台使这一趋势更为明显。

毫无疑问,左派执政的国家虽然遇到了许多问题,但在消除贫困、提高医疗和教育水平、优化基础设施和推动社会公平等方面取了很大的成绩。莫拉莱斯治下的玻利维亚经济增速维持在拉美国家前列,贫困人口出现了大幅度的减少。

这些正反两方面的情况掺杂在一起,导致了整个拉丁美洲地区左派与右派路线反复摇摆的现状。虽然莫拉莱斯在玻利维亚刚刚下台,但他的“救命恩人”安德烈斯·奥夫拉多尔去年在墨西哥赢得了总统大选,卢拉则在上周被释放,克里斯提娜·基什内尔在阿根廷刚刚以副总统身份再次入主玫瑰宫。加上巴拿马左派新总统科尔蒂索和智利刚刚发生的底层民众示威游行,拉丁美洲未来5年是向左还是向右还未可知。

门罗主义:拉美与美国的内外之痛

如果将视角移向更大范围的整个美洲大陆,无论是在如今的玻利维亚乱局中,还是在年初的委内瑞拉危机中,美国所扮演的角色就显得十分微妙了。莫拉莱斯前脚宣布辞职,美国总统特朗普就立刻接受采访称:“莫拉莱斯的选择给委内瑞拉和尼加拉瓜等‘没有合法性的政权’传递了强烈信号”。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左派政治学者乔姆斯基在11月9日甚至发表声明言之凿凿地说,对玻利维亚“美国政府有AB两个计划,分别是发动政变和暗杀莫拉莱斯”。

今年3月3日,当委内瑞拉爆发政变危机的时候,时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发表讲话表示“美国并不害怕使用门罗主义这个词语,这一直是美国总统过去的‘目标’”。门罗主义将美洲描述为“美洲人(american/americano)的美洲”,但americano一词在拉丁美洲各国的语境中更多的是被理解为“美国人”。因此,这个在美国人看来具有反欧洲殖民主义含义的表达,在拉美人看来更多是美国人想要独霸西半球的野心。

1898年美西战争中古巴战场的圣胡安山之战

从1846年的美墨战争算起,美国对拉丁美洲各国直接或间接的军事干涉达到47次,被干涉的国家从北美洲的墨西哥;中美洲的尼加拉瓜、巴拿马、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加勒比地区的古巴、海地、多米尼加共和国,到南美洲的巴西、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巴拉圭,可以说几乎囊括了拉美各国。

面对这样一个美国,拉美各国在处理内部事务的时候往往会受到外部的干涉,这种无法独立自主的切身之痛实际上是拉美许多国家反美情绪高涨的根源。因为除了军事干涉以外,美国还会通过经济援助和贸易禁运等惯常手段逼迫该国采取不是对本国最有利而是最符合美国心意的政策。

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要拉丁美洲处于持续的动荡之中,该地区的资本、人才和其他资源都会源源不断流向更加稳定的美国。只要拉丁美洲处于持续的动荡之中,该地区各国内部势力便更需要向美国乞援。只要拉丁美洲处于持续的动荡之中,美国在西半球的霸权便可长盛不衰。

对于处在国内上下阶层矛盾激化、地区意识形态左右摇摆、美国霸权内外干涉环境下的拉丁美洲,玻利维亚的乱局不是第一例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例。随着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拉美国家或将出现越来越多的乱局。只有真正坚守自己国家利益,坚定抗拒外来干涉的国家才能在这个乱世中走出一条路来。

(王珑兴,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西班牙文系 )

    责任编辑:朱郑勇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