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汽车展示未来场景“制造需求”,被追问ID.3何时开卖

澎湃新闻记者 吴冠
2019-11-12 21:09
来源:澎湃新闻

11月5日,大众汽车集团携“史上最强”新能源产品阵容亮相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组成此次阵容的成员为大众旗下大众汽车、奥迪、保时捷三大品牌的6款新能源车型以及大众汽车集团全资子公司逸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逸驾智能”)。

“此次亮相本届进博会的全部新能源车型充分展示了集团在中国电动出行领域的发展成果。”大众汽车集团(中国)CEO冯思翰表示,“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大众汽车集团(中国)的交付量已达到近300万,市场份额进一步增长至19%以上,集团进口汽车销量已达到14万辆,同比增长3%,这也让我们对‘在中国、为中国’的战略充满信心。”

对包括电动出行领域在内的整个中国市场,大众汽车集团不仅重视,也颇具感情,在其全球执行副总裁、逸驾智能CEO苏伟铭看来,“三十五年来我们始终在坚持与中国市场、中国消费者们一起成长。现在,我们不仅要为消费者们生产销售汽车产品,也要在出行过程中陪伴他们,为他们提供汽车产品带来的智慧出行服务与技术。”

大众汽车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逸驾智能CEO苏伟铭

这些新技术和新产品在进博会上甫一亮相便受到欢迎,刚在法兰克福车展上面世不久的大众纯电动SUV ID.3便是其中一员。记者观察到,有几位观众甚至直接追问“这辆车国内什么时候开卖”、“会卖多少钱”。据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兼研发部门负责人穆拓睿介绍,该车为首款在中国量产的MEB车型,明年它将在上汽大众安亭MEB工厂中投产。“大众汽车品牌目前共5款现有车型推出了新能源版,”穆拓睿表示,“至2020年底,这一数量将增加为10款。从2020年起,大众汽车品牌将在三年内推出基于纯电动MEB平台的10款全新车型。”

奥迪以首款纯电动量产车型奥迪e-tron等车型为代表,展示了其践行“始终如一发展电动化”的核心战略。据奥迪中国总裁兼奥迪汽车股份公司中国内地及香港市场销售业务负责人武佳碧介绍,至2021年,奥迪将携手合作伙伴一汽-大众奥迪在中国市场推出9款新能源车型。除纯电动车型,奥迪还将进一步拓展其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阵容。至2025年,四环品牌将实现所有车型细分市场的电动化。

保时捷展示了一系列创新车型,其中包括首款纯电动跑车Taycan, 勒芒三连冠919 Hybrid,以及都市混动先锋Cayenne E-Hybrid。据保时捷中国总裁及首席执行官严博禹预计,到2025年保时捷旗下车型一半的销售量将来自纯电和插电式混动车型。

逸驾智能则为观众们带来了充满“人情味”的出行生活方式。据苏伟铭介绍,逸驾智能聚焦于智慧出行方案,通过情景化交互式体验,它将为使用者们展现智慧约会、智慧旅行、智慧社区、智慧教育、智慧充电等场景。“在这个时刻互联的时代,我们必须了解用户的生活场景,将生态服务与车连接在一起。在这些场景下,提供相应的智能服务,比如基础设施服务(如充电)、多模式出行服务(如网约车、分时租赁、自驾车)、以及用户在车内看到、听到的内容服务(如音乐、新闻等)。”

逸驾智能所展示的智能生态服务,也是大众汽车集团首次为中国观众们集中展现规模化的全景式未来生活场景。苏伟铭认为,“这是我们实现整合生态服务的基础,也是未来发展智慧型城市的起点。”苏伟铭表示,“大众汽车集团致力于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便捷流畅、互联互通的智慧出行生活。现在,大众汽车集团旗下车型已经开始搭载智能车联技术。通过逸驾智能的技术,我们将汽车与消费者需要的服务集成在一起。未来,我们希望让出行更流畅、让车辆更有‘温度’。”

对于这些新技术及其发展前景,苏伟铭表示,“我们要制造需求。”他以发展同样迅速的智能手机领域举例,“第一个智能手机面市之前,没有人会去问‘你需要智能手机吗’,很多新技术新产品与其有类似之处,只有新的东西、新的服务出来,才能引导市场与消费者意识到想要往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大众汽车集团也具备这样的产业主导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进博会,多数大型跨国车企均向观众们展示了对未来的生活场景规划,被问及“大众汽车集团在新能源及智能出行领域是不是发展得太晚”时,苏伟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首先,大众汽车集团一定会严格遵循政府的规划方向,顺应政府推出的政策,我们会据此适当安排我们在中国市场的步伐节奏。其次,我们会不断以产品的反馈与调研资料来调整后续产品的研发与生产,通过市场的反馈以及对消费者完整旅程的深入了解,我们会将车辆与消费者需要的服务集成在一起,以智慧出行为核心,为消费者们提供充满‘人情味儿’的未来出行服务。”

对中国新能源出行市场,大众颇为看好。“到2025年,大众汽车集团将推出30款电动车型,”苏伟铭表示,大众汽车集团将向“2050年在全球实现碳中和”目标进发,“我们会不断努力提升集团研发能力、强化智慧出行生态系统,助力中国向可持续未来发展。”

    责任编辑:陈华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