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军都是外国选手拿,中国办马拉松就没意义了吗

李赫/中新网
2019-11-04 10:30

11月的第一个周末,2019年北京马拉松收官。随着男子新纪录的诞生以及中国女子运动员登上领奖台,从成绩看,今年北马令人惊喜。

然而有些扫兴的是,网络中仍然有质疑声响起,而质疑的内容多少显得有些“陈词滥调”:冠军都让外国运动员拿去了,这样的赛事还有意义吗

肯尼亚选手基索里奥以2小时07分06秒的成绩打破赛会纪录,获北马男子组冠军。 盛佳鹏(摄影部)/中新社/视觉中国

这样的质疑自然不是针对北马。只是在近年来国内路跑赛事遍地开花,热度居高不下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到了路跑赛事,也越来越多的看到外国运动员征战国内赛事捧杯领奖的消息。

于是,“频繁的马拉松比赛,给外籍选手创造了财富。而对我们自己却不见得有用” 、“没意思,冠军都让外国选手得了”、 “国内马拉松赛就不应该让外国选手参加”诸如此类论调时有出现,在各类马拉松赛事消息的留言下,几乎都能找到这样的评论。

当“国马”这样的国内顶级赛事都因这样的问题招致非议,更不用提其他赛事了。

部分网友评论。

“我们的运动员都很努力,这样的赛事可以从各方面给我们提供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对于这样的质疑,中国田径名宿,曾经拿下过北马冠军,登上过北京马拉松领奖台最高处的王军霞给出了铿锵有力的回答。

“虽然我们现在很难超越那些高手,但是运动员的努力是看得到的。冠军值得关注,对于更多的拼搏在马拉松赛道上的参与者,他们的努力、拼搏、坚持、超越自我的精神,更加值得弘扬。”

在她看来,以北马为代表的一批国内高水平赛事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冠军获奖金的归属,更多的是为国内运动员在通往国际高水平的道路上,搭建了一座桥梁与平台。

同样,作为曾经的奥运冠军,王丽萍也有着相似的看法:“国马,或其他高水平赛事,我觉得对于每一个专业运动员来讲,都是跟高水平运动员同场竞技,接触和触碰高水平运动员的一个平台。”

不难理解,作为专业运动员,除了着眼于自身能力的“修炼”,与更高水平的运动员竞争,在竞争中发现差距,实现提升,同样是极为重要的一点。

2019年北马,李芷萱以2小时29分06秒的成绩获得第二,创造近5届比赛中国选手最好名次。

在前些天中国田径队冬训前的誓师大会上,队伍特意强调了实战的重要性。田协主席段世杰公开强调,要在与高水平运动员竞争中,能够保证心理的强势,发挥技术水平,“在强大对抗情况下,把水平发挥出来。”

就马拉松比赛而言,能在本土接触高水平,感受强竞争,显然是当下极为重要的。

另一方面,如王丽萍讲述的那样:“相对于中国体育的发展,中国的马拉松运动事业正处在发展中的阶段,单纯从成绩上与国外运动员相比较,没有意义。所以某种程度上还是要以我为主,着眼于自身的提高和进步。”

而退役多年来,王丽萍也投身于路跑赛事,一直保持在中国路跑事业一线的她,更是对当今的业态和中国马拉松运动的发展充满信心:

“其实路跑发展到今天,这么多赛事,就是无形中奠定了马拉松的基础,群众基础根基深了以后,这个项目的发展必然会在一个阶段之后有一个明显的成绩上的爆发。”

她举例说:“以前我们都说高手在民间,实际上近几年比赛增多以后,也确实有不少选手被挖掘了出来,所以说某种程度上来讲我们现在火热的路跑事业已经和与竞技水平的提高形成了良性互动。”

而体育之外,不止于体育。王军霞更认为,如同北马这样的高水平马拉松赛事,起意义远不止于一场比赛,更是一地、一国不止于体育领域的一张名片。

正如王丽萍也提到的那样:“其实任何一场马拉松都他自身的特色,对于专业运动员当然要追求好成绩,但是对于普通跑者,可能享受比赛过程是最重要的。”

其实,类似这样的非议透露出的,更是当前火热的赛事背景下,马拉松文化的缺失。

随着路跑的火热,关注度上去了,参与度上去了,然而对马拉松运动的理解和认识并没有达到与赛事普及度同等的水平,这也许恰恰就是是接下来的马拉松赛事中所要着力的方向。

    责任编辑: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