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县市同名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徐春伟
2019-12-09 13:24
来源:澎湃新闻

2019年7月2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发布消息称,国务院已同意撤销上饶县,设立上饶市广信区。在此之前,上饶县与其上级上饶市的政区专名相同,都是“上饶”。这种现象被称为“县市同名”或“市县同名”。按照《地名管理条例》要求“全国范围内的县、市以上名称……不应重名,并避免同音”。然而,至今县市同名现象仍然存在,江西就有南昌市南昌县。那么,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区划调整前后的上饶市

废府存县惹的祸

“县市同名”现象追溯根源的话,首先要从北洋政府“废府存县”政策算起。清朝,地方行政基本是省—府—县三级,省—府之间还存在一个虚级的道。辛亥革命后,为了体现民国的革命性,北洋政府决定简化层级,于民国二年(1913年)公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各县行政官厅组织令》,基本确立了省、道、县三级行政区制度:将道从清代监察职能为主的机构转为完全的行政机构(清代的道是副省级的监察区),成为介于省、县之间的二级政区;废除了清代无直辖地的府、散州;将清代有直辖地的府、直隶州、直隶厅和州、厅全部改编为县。

“废府存县”是近代一次地名大改革,导致很多传统府名消失:松江府、江宁府、青州府、兖州府、归德府、凤阳府等。这些都是历史上很有名的地名,现在都没成为地市级名称。“废府存县”不但导致很多府名消失,也导致很多附郭县的地名被改得面目全非。我国古代把没有独立县城而将治所附设于上级政区(府、州、郡、军等)城郭之内的县,叫做附郭县(又称倚郭县)。按理说附郭县原来叫什么就叫什么,但实际情况却五花八门。

第一种是原来单附郭县的府是直接沿用附郭县地名,废除府名。浙江的宁波府废府后,附郭县就直接用原来的县名鄞县。很多单附郭县府也同样采取此法操作,如浙江的处州府(丽水县),安徽的庐州府(合肥县),山东的济南府(历城县)、东昌府(聊城县)、青州府(益都县)都直接用附郭县的县名。

第二种是沿用其中一个附郭县地名,废除府名。这种地名命名方式,多出现于双附郭县或三附郭县所在的府。我国古代把有两个或三个县治附设于上级政区治所城市,这类县就分别被称作双附郭县或三附郭县。江宁府有江宁县、上元县两个附郭县,合并后用了江宁县。开封府附有长安、咸宁两县,合并后用了长安县。苏州府有吴县、长洲县与元和县三个附郭县,三县合并后用了吴县的名字。

1925年《中华民国地图集》沪海道、苏常道

第三种是废除附郭县名,采用府名作为县名。松江府裁撤时,其附郭的娄县、华亭县被合并为一个县,县名用了原先的府名松江,称松江县。绍兴府的会稽县和山阴县合并为绍兴县。杭州府的附郭县是钱塘县和仁和县,结果取了个历史上从未存在过的新名字杭县。

1925年《中华民国地图集》钱塘道

此外,还有很多特殊情况。京师顺天府改为准省级政区京兆地方,仍保留大兴县、宛平县两附郭县。江苏省海州直隶州无附郭县,则用古名,称为东海县。

仍附郭于京城的大兴县、宛平县

这样的地名变动自然给人带来了不便。中国传统虽然是将籍贯写到县,但民间府级地域认同非常强烈,而且习惯把附郭县的城名直接以原来的府名来称呼。1925年发行的《中华民国地图集》还是在附郭县名上备注了旧府名,如武进括号常州,吴县括号苏州。英国人控制的海关税务司也根本不把北洋政府当回事,他们主导的邮政地图仍旧标着旧府名,如鄞县县城直接标宁波。

1920年《中国邮政舆图》仍标“宁波”

切块设市亦是因

如果说“废府存县”为后来的“县市同名”种下因的话,“切块设市”直接导致县市同名。我国古代一直是地域型政区,是国家对国土划分而来的行政分治区,不分城乡。古代虽然出现过大城市,但从未出现过城市型政区。城市型政区是将城市从地域型政区序列中独立出来,在城市设立单独的政区,俗称“切块设市”。“切块设市”是清末以来,受西方是市制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最初的城市型政区管辖地域都非常小,基本集中于城区及近郊。这是因为最初的市,只是纯城市型政区的政区通名;而当代的市只是城乡混合的、甚至是以农村为主的政区通名。

清末以来的自治运动和城市经济发展,为市制的产生奠定了社会基础。1912年,江苏省将县治所在地的城镇,以及人口5万以上的镇,均称为市。这是中国城市型政区的萌芽。1926年,北洋政府正式设立京都(今北京)特别市和青岛特别市。它们是我国最早的城市型政区。

京都市政公所

国民政府成立后,我国逐渐从“城乡合治”走向“城乡分治”,在这一时期设立了不少的市。1927年5月7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89次会议公布《上海特别市暂行条例》,将上海定为特别市,直隶于国民政府,不入省县行政范围。这是中国第一个直辖(特别)市。直辖市的出现,与先前广东省设立的广州市等省辖市一起,组成了我国城市型政区体系 。

1948年上海特别市和江苏省上海县

1928年6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145次会议通过《特别市组织法》与《市组织法》,正式将市分成特别市和省辖市两等。特别市需满足三个条件之一:中华民国首都、人口百万以上之都市、其他有特殊情形之都市。全国先后设立南京、上海、北平、天津、青岛、汉口、广州7个特别市。省辖市需要满足人口满20万以上,根据 《市组织法》规定隶于省政府,不列入先于范围。至1930年,苏州、杭州、宁波、安庆、南昌、武昌、开封、济南等城市先后成为省辖市。

这些省辖市往往采取“切块设市”的方法设立。“切块设市”即是将历史上的府城(州城),最多加上近郊,划出来设市。这些市的市名,相当部分是沿用了原来的府名,如吴县县城被设立为苏州市,杭县县城被设立为杭州市,鄞县县城被设立为宁波市。但也有部分特别市或省辖市采用了原来驻地所在县的县名。由于原来驻地所在的县仍旧存在,这就造成了市县同名,如上海市之于上海县,南昌市之于南昌县。

上世纪30年代的杭州市和杭县分治图

新中国成立后,仍然采用了城乡分治的原则,即切块设立省辖市。1949年,上饶县城就被析置成县级上饶市,形成上饶县、上饶市并存的局面。两者同属于上饶专区(后改称地区)。类似的还有绍兴县分为绍兴市和绍兴县。

江西省政区图(1949年-1950年)

在城乡分治的思想指导下,我国历史上还出现过县区同名,并分属于不同地级政区,甚至不同省级政区的现象。上海特别市成立后,不属于江苏省;而母县上海县却仍属于江苏省。1961年,河北省县级宣化市分设县级宣化市、宣化县,同属张家口地区。1963年宣化市更名为张家口市宣化区,改属张家口市。

河北省政区图(1961-1964年)

撤县设区纠重名

改革开放后,地市分离、城乡分治的行政区划管理体制弊端益现。地区行政公署主要管农业、农村等工作,城市市政府主要管工业和城建等工作。这种人为的城乡分治的管理模式,阻碍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整体协调发展,并且造成城市发展腹地狭小。从50年代已有经验来看,采取地市合并、市领导县的体制有利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和城镇建设,有利于城市建设和区域经济统一规划。1958年1月,为了便于上海市政建设规划和保证副食品供应,江苏省松江专区所属的嘉定、宝山、上海3县划归上海市。同年11月,江苏省苏州专区所属的松江、青浦、金山、奉贤、川沙、南汇、崇明7县划归上海市。

随着市领导县体制的推广,带来了撤地设市、撤县(县级市)设区的高潮。很多地区借地改(地级)市的机会,解决了地区名和县级市名的重名问题。以上饶市为例,2000年10月,撤销原上饶地区和县级上饶市,改设地级上饶市和信州区。信州区得名于唐朝设置的信州,乾元元年(758年)由饶州析置,治所为上饶县(今信州区)。地级上饶市和信州区成立后,并未完全解决地级上饶市和上饶县的重名问题。最终,在今年7月,经国务院同意,撤销上饶县,设立上饶市广信区。广信区得名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政权设立的广信府,府治所亦在上饶县(今信州区)。

唐江西道和明广信府

上海县市同名问题的解决采用了撤县并区的办法。1992年9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上海县、闵行区,建立新的闵行区。宣化区也采用了类似方法。2016年1月7日, 国务院同意撤销张家口市宣化区和宣化县,设立新的张家口市宣化区,以原宣化区和宣化县的行政区域(沙岭子镇、大仓盖镇、姚家房镇、东望山乡)为新的宣化区的行政区域。将原宣化县的大仓盖镇、东望山乡划归张家口市桥东区管辖,将原宣化县的沙岭子镇、姚家房镇划归张家口市桥西区管辖。

绍兴县改名则采用了另一种命名方式。2013年10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绍兴县和县级上虞市,设立绍兴市柯桥区和上虞区。原绍兴县孙端镇、陶堰镇、富盛镇划归绍兴市越城区管辖。柯桥区得名于绍兴县的驻地柯桥。2014年,河南省开封县撤县设区时,用了开封县的前身之一祥符县的名字,取名为开封市祥符区。

2013年区划调整前后的绍兴市

市县重名虽已解决,但由于民初废府存县的缘故,不但使大量古代府名消失,还导致当代产生了府县专名倒挂的现象。信(州)、广信(府)原本是上饶(县)的上级地名,现在反而成了下级地名。上海(县)本来是松江(府)的下级,现在上海(市)反而成为松江(区)的上级。另一方面,从切块设市到地市合并,使很多人分不清市和城市的区别。现在政区意义上的“市”基本不能看作城市,更适合看作类似明清“州府”一样的政区通名。

    责任编辑:熊丰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