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者丨社区民警汪勇:从片警到“时代楷模”,被使唤是种信任

澎湃新闻记者 陈雷柱 实习生 彭璨昱
2019-10-12 16:32
来源:澎湃新闻

汪勇,这两个字对整个陕西的公安队伍来说,是一种恪尽职守精神;对韩森寨派出所辖区的居民来说,是所有人的亲人;汪勇却说,自己只是一个小片儿警。

汪勇在小区里向居民了解近期情况。澎湃新闻记者 陈雷柱 图

作为一名退伍军人,汪勇最初并未想过要成为一名警察,转业前一次偶然的经历,让他在独自面对7名地痞后,决心“一定要把这帮牛鬼蛇神清理干净”,从而穿上了警服。

从2006年开始,汪勇到西安市公安局新城分局韩森寨派出所任职,成为咸东社区的包片民警。他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刚到任时,辖区内警民关系十分紧张,“那时治安环境差、发案率高,老百姓对警队意见很大。”

对于社区片警来说,走访是日常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但最初,汪勇无数次吃到闭门羹,他总结认为,要进百姓的家门,必须先走进他们的心门。此后,他在工作中尽力帮助居民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十多年间,累计排查不稳定因素2282件,化解纠纷1670余起,帮助群众解决各种困难2300余件,甚至与居民们组建起一支百余人的巡逻队,维护社区治安。

2015年6月,汪勇被中宣部、中央政法委、公安部、陕西省委联合推荐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汪勇精神”成为全社会学习的标杆,陕西公安系统内部也掀起“学汪勇”的风潮。

从社区片警到时代楷模,一路走来,汪勇在回忆起自己十多年的工作时说,他很乐意当群众的勤务兵,“被使唤是一种信任”。

汪勇的警车刚进小区居民们便主动向他打招呼。澎湃新闻记者 陈雷柱 图

“汪勇加油”

邵正山与老伴儿至今仍能记得第一次见到汪勇时的情形,那时候,他显得有些狼狈,经常在安装公司家属院附近的几个小区里挨家挨户敲门,但鲜少有人愿意搭理他。

安装公司家属院位于咸东社区,邵正山说,这里所有的小区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的开放式小区,没有监控、没有物业也没有门卫,加之流动人口多,治安环境一度非常差,盗抢案件频发,居民们由此对公安民警意见很大,甚至产生过对抗心理。

一名新片警的到来最初并没有引起人们过多的注意。

但很快,邵正山与居民们发现,这个名叫汪勇的小伙子不一样。他每天穿梭在各个小区里,向居民们发放自己的警民联系卡,挨家挨户敲门了解每一户居民家里的情况,即便连续吃到闭门羹也不肯死心,反而带着水果继续敲门。

渐渐地,居民们习惯了汪勇的存在。邵正山说,汪勇身上那股执拗的劲儿和他的热心肠逐渐让大家对他身上的那身警服不那么抵触,平日里见到他时也愿意和他聊些家常,“但很快,我们发现,和他聊天时有意无意说出来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在事后都逐一解决了。”

工作中,汪勇喜欢和社区的老人们聊天,了解他们遇到的困难。澎湃新闻记者 陈雷柱 图

邵正山不知道,在这一件件小事一步步拉近和居民们之间的距离后,这位年轻的片警,又在心里计划着自己的“大平安”计划。从2009年开始,每到凌晨,咸东社区的几个小区里,总会出现一道手电光束,那是汪勇在深夜里独自巡逻。

汪勇说,咸东社区人员结构复杂,除下岗职工,更多的是一些外来务工人员,甚至还有吸毒人员,多年来,治安问题一直是横在片警和居民之间的一道裂痕,“尽管我那些年为老百姓做过一些事情,博得了一些好感,但始终没能从根源上解决居民安全感的问题。”

汪勇没有想到,就在他独自巡逻一段时间后,一天夜里,当他再次拿着手电筒在小区巡逻时,在安装公司家属院,邵正山已经带着十多名老人等着与他汇合。

“我们虽然年纪大了抓不住小偷,最起码能把小偷赶跑,让我们也来帮忙吧。”十年之后,汪勇仍然记得那天夜里老人们对他说过的这句话。老人们告诉汪勇,他们夜里睡不着觉,经常到了后半夜还是醒着的,汪勇每晚独自在外巡逻早被老人们看在眼里,他们简单商量后决定,陪着汪勇一起巡逻。

这支巡逻队后来发展成为一支百余人的队伍,十年过去了,汪勇负责的片区住户从2416户增加到了4813户,但发案率却从每年数百起被控制到了个位数,多个小区实现了零发案。

2010年,西安市新城区政法委评选十佳社区民警,汪勇顺利当选。他回忆称,颁奖那天下着大雨,他因为不想给大家添麻烦,这件事他没有通知片区的任何人,但当他上台演讲时,看到台下突然出现一条的横幅,上面写着“汪勇加油”,百余张熟悉的面孔开始为他欢呼。

干出名堂

汪勇最初从未想过要成为一名警察,如果不是从部队转业前偶然遇到的几个地痞,他现在可能会在地税或者工商系统工作。

汪勇告诉澎湃新闻,他1971年出生在湖南湘西山区的一个土家族贫困家庭。小时候,生活条件艰苦,一家人住在茅草屋里,甚至没有一张像样的床,平时睡觉是将被褥铺在稻草上睡,下雨天要用满屋的盆子接雨水,冬天靠着烧热的石头取暖。

汪勇帮助居民调解纠纷。澎湃新闻记者 陈雷柱 图

自懂事之后,汪勇烧过炭,种过地,也学过木匠。18岁那年,汪勇与家人商议决定通过从军走出大山,但因为他当时的身高只有162cm,负责接兵的干部并没有看上他。

汪勇回忆称,当时接兵的干部是一名排长。为了顺利当上兵,在排长家访的那些天,汪勇一直跟在他身后,“他走到哪我就跟到哪,一连跟了三天,走了几十里山路,后来排长被我的毅力和身上这股子执拗的劲儿打动,最终决定把我带走。”

汪勇记得,临行前,父母把家里唯一的一头牛卖了,将得来的330元缝在他的背心里。离开家乡时,父亲步行了十几公里送他去当兵,“那时候山里没有公路,天没亮就要步行到小镇上,换乘机帆船,沿沅江才能到县城。父亲就这样一路沉默地走着,一直没有说话,到了县城后,他最后叮嘱我一定要要干出点名堂,就转身走了。”

父亲的这句“名堂”后来一直激励着汪勇,从军之后,汪勇在邱少云曾经的部队服役,逐渐养成了一股“当第一、站排头、扛红旗”的劲儿,一路从班长干到了营职干部,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三次。

2005年军队裁军时,汪勇响应号召递交了转业申请,决定脱掉军装到地方上发挥余热,他最初联系的单位多是工商和税务机关。汪勇说,他的很多战友转业后都当了警察,但他因为身高偏低,觉得自己不适合从警,因此从未考虑过。

汪勇的想法最终因为一次意外的遭遇发生改变,2005年转业前,一次,他去火车站接战友,走到西安市太华路立交附近时,一个小伙儿突然从身后冲上来伸脚将他绊倒,随后三个人迅速包抄上来,抓住汪勇的衣领称,汪勇踩坏了他们的鞋子,勒索汪勇赔钱。汪勇正要理论时,又有3个人冲了上来,他就这样被7个小伙团团围住。

汪勇明白,他遇到了地痞无赖,但他并没有露怯,而是大喊一声准备和这帮地痞拼命,当他脱掉外套后,对方有人看出他是个“练家子”,以为他是警察,一群人四散逃去。虽是一场闹剧,但汪勇在心里想着,“一定要把这帮牛鬼蛇神清理干净”。

就这样,2006年底,汪勇进入西安市公安局,2007年7月,他被分配到新城分局韩森寨派出所,想到自己此前遭遇到的地痞以及父亲多年前送他离家时的叮嘱,汪勇在心里一遍遍告诫自己,一定要干出名堂。

随叫随到

汪勇到了韩森寨派出所后,最初的工作干得并不顺利。就像安装公司家属院居民邵正山所说,那时的汪勇有些狼狈。

邵正山那时并不知道,汪勇所经历的远比他看到的还要难。刚刚到任时,汪勇认为,要把社区工作做好,必须先把自己的“家底”搞清楚,他想通过家访和发放、张贴警民联系卡的方式把自己片区的基本情况搞清楚,但一次次吃到闭门羹,甚至他张贴在小区门口的联系卡上,有人用打火机烧掉了他照片上的眼睛。

汪勇说,能烧掉警民联系卡说明这个人对他们的公安工作意见很大,他不能装作没看见,发现问题就必须解决问题。

咸东社区一小区内汪勇的警民联系卡被擦拭得干干净净。澎湃新闻记者 陈雷柱 图

经过打听,汪勇得知这件事是辖区内一名独居老人李某所为,但居民们劝他说,李某是一名退伍老兵,性格固执,并且患有精神病,最好不要去招惹他。

汪勇没有因此放弃,他先后三次到访,在门口一遍遍喊着“老班长”,最终敲开了李某的房门。他回忆称,李某看到他身上的警服后情绪有些激动,甚至破口大骂,但他没有在意,跟随李某一起进了屋,“进到他家里我就愣住了,屋子里灯光昏暗,横七竖八地接了很多电线,我险些被横在地面上的一根电线绊倒”。

从李某家中离开后,汪勇立即找来电工把李某家里的电线重新归置了一番。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汪勇去李某家里照顾他,帮助他解决一些生活问题,时常帮助他买菜做饭。久而久之,李某对汪勇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一天,汪勇在小区巡逻时,看到李某正在用一条白毛巾擦拭小区里警民联系卡上汪勇的照片。附近的居民告诉他,很长一段时间,李某每天都会来擦照片,“他手里的那条毛巾是他平时洗脸用的”。

这件事让汪勇触动很大,他说,老百姓都有两扇门,一扇是房门,另一扇是心门,社区工作要开展好,必须走进第二扇门。汪勇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万千百”计划:走万里路、进千家门、解百家难。

之后的十多年里,汪勇每天活跃在辖区内各个小区,帮居民买过菜,给独居老人做过饭,装过闭路电视,安过煤气灶,解决过家庭纠纷,坚持13年照顾半身不遂的辖区居民黄金顶,也解决了一些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对社区刑满释放及吸毒人员建立了帮教队伍,帮助他们重新做人。“有事就叫汪勇,随叫随到”,这句话在十多年的相处中成了许多居民的口头禅。

2014年,汪勇分别被授予“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荣誉称号,两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2015年6月,汪勇被中宣部、中央政法委、公安部、陕西省委联合推荐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2019年9月,汪勇又被授予“全国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汪勇说,他是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爱走山路,不喜欢走捷径,虽然辛苦些,但得到的会更多,“即便再多光环加身,我始终是一名社区片儿警,我想当好群众的勤务兵,因为被群众‘使唤’是一种信任。”

    责任编辑:李敏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