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丝绸之路,以及藏于其中的惊世汉碑

2019-10-11 10:33
上海

马恒健

在荥经牛背山险象环生的山道上的越野车车辙之下,有一条开凿于战国时期的秘道。

二千多年前,这条秘道上运送的物品,还不是茶叶,不是盐巴,也不是丝绸,而是产自泸定、康定一带的金矿。随着金矿的枯竭,这条秘道在汉唐时期便开始承担起由四川盆地向藏区运送茶叶、向南亚中亚转运丝绸的功能,从而成为从内地通向康藏地区的交通要道之一。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这条古道过于隐秘、过于陡险,巳渐渐被世人遗忘,无情地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之中。

荥河峡谷里绝壁上的秦汉古道 本文图均为 马恒健 摄

二千多年后的2004年3月,随着荥经县烈士乡荥河峡谷里绝壁上一块汉代摩崖石刻的意外发现,这条二千多年的古道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这条古道的路线是:雅安---荥经---花滩----泗坪----三合(牛背山)----祁家河----化林坪----冷碛----泸定。

这块汉代摩崖石刻,便是如今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何君阁道碑”。 2004年3月14日,它由荥经县烈士乡民建小学的老师刘大锦、牟建在该乡冯家村游泳时发现。

绝壁古道

《何君阁道碑》系东汉光武帝中元二年(即公元57年)所刻。这是史有记载、未曾见物的国宝,为历朝历代的考古工作者、史学家、书法家梦寐以求的古代文物。说它是碑,是因为史书中记载为碑,实际上是摩崖石刻。

这条开凿于战国时期的古道,在荥经县烈士乡境内长约10多公里的一段,是在荥河的绝壁上掏凿而成。

我站在荥河西岸的山顶,向古道蜿蜒的东岸看去,只见如一张张屏风般绝壁的半腰处,绿色的植物如腰带缠绕,好似一个个腰缠玉带的巨人。这条绿色的植物带,便是当年的古道遗迹。

由于突出于崖壁的古道早己废弃,其上方山坡的泥石被雨水冲刷下来,堆积在古道上,便形成了树木生长的土壤层。天长日久,古道上的植物便郁郁葱葱,从对岸远观,便犹如一条飘在山腰的翡翠带。

何君阁道碑周边地势

在荥经发现如此珍贵的文物,令荥经的文物工作者欣喜不已、备受鼓舞。他们为此特地买了高倍望远镜,稍有闲暇,便在荥河西岸10多公里路隘笞滑的悬崖、乱石嶙峋的险滩上沿河行走,仔细观察何君阁道碑所坐落的东岸连绵绝壁上的一洞一穴、一石一缝,期盼着有新的发现。

我从荥河上的一座水泥桥,绕到古道所在的东岸,从108国道旁的何君阁道碑文物保护碑侧边的石阶拾级而下,去瞻仰久闻大名的何君阁道碑。

历经近两千年的风霜雨雪,何君阁道碑在我的想象中,是字迹漫漶、残缺不堪。但幸运的是,由于此碑镌刻于高约350厘米、宽约150厘米的页岩自然断面上,上有一块巨大的岩石呈伞状向前伸出约2米,形如屋顶,因而有效地保护了此碑免遭日晒雨淋。再加上刻石向西,处于崇山峻岭的阴面,因此,又避免了烈日的暴晒和暴风的侵袭。

如伞的巨石庇护着何君阁道碑

当年,刻碑者不仅在选址上匠心独运,在刻石石材的选择上也毫不马虎。在此碑的周边,都是易于风化的页岩,唯有石刻一处是坚石。因此,呈现在我眼前的何君阁道碑,完整得令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瞻仰碑刻

细看刻石,其四周边框随字体变化凿成一不规则梯形,高65厘米,上宽73厘米,下宽76厘米。全文共52字,排列7行,随字形简繁,任意结体,每行7字、9字不等。其内容为:“蜀郡太守平陵何君,遣掾临邛舒鲔,将徒治道,造尊楗阁,袤五十五丈,用功千一百九十八日。建武中元二年六月就。道史任云、陈春主。”

历史学家将此碑内容译成现代汉语如下:蜀郡太守平陵人何先生,派遣他的下属官吏临邛人舒鲔,率领着服徭役的队伍(来此)修路。建造了高脚柱栈道,南北共长55丈。用了工作日1198个。建武中元二年六月完成。严道地方官任云、陈春主(记)。由此可见,这是一方摩岩纪功刻石。

何君阁道碑

观赏这一石刻,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率性、自然。书者似乎并非名声在外的书法大家,也非沾沾自喜的地方文人,他仅以手中之笔客观记事而已,因而毫无炫耀书法技法之心。

其章法,竖看行距大致齐整而略有旁逸穿插,横看则完全无行,错落参差,尊重字的个性,根据字的个性来决定张弛。其字迹清晰完整,最大字径宽9厘米,高约13厘米。

当代书法史学者一致认为,其书法风格极具早期汉隶典型特征:结体宽博、横平竖直,波磔不显,古朴率直,中锋用笔,以篆作隶,变圆为方,削繁就简。其章法错落参差,洒脱大度,反映了由篆及隶的演变过程。

碑文中几个字的写法,真实而直观地反映了由篆及隶的演变过程。书者有时似乎在不经意之间使用篆字,如铭刻中最大的一个字“尊”,即纯为篆体,与汉印所用相同,“舒”字偏旁“予”,“鲔”字偏旁“鱼”,亦甚似缪篆(汉代官印书体)。这反映了隶书依依告别篆体,自身走向成熟前夕的一种现象,完全不同于东汉晚期某些碑刻有意以篆体入隶。所以,《何君阁道碑》可谓西汉至东汉隶书发展转折点的一个标志。

与欧阳修、赵明诚并称为宋代金石三大家的洪适,称《何君阁道碑》“东汉隶书,斯为之首。”康有为指出,此碑“变圆为方,削繁成简,遂成汉分”,这些看法都是比较中肯的。此外,《何君阁道碑》对于研究古代交通史、行政管理制度、公文行文方式、计量等,均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再看碑刻周边环境,附近崖壁上,残存着架设栈道横梁的石孔,其边长竟达60余公分!由此可以想象,这阁道(有顶的栈道)多么结实耐用,简直是壮丽的悬空长廊。

澄清疑案

《何君阁道碑》的重现,澄清了一些历史疑案。

它的出现,证明了历史学家推测的楚人开通的运输金矿的秘道确实存在,也应证了此后汉代由司马相如开通的西夷道荥经段,是从花滩向西蜿蜒,经泗坪—三合—大矿山—泸定,然后辐射到藏区。

于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这一条扑朔迷离的的重要支路,有了可靠的实证。

其次,它还证明了这条官道至少在东汉时还在维修使用,而不是如前些年有的学者断定的“东汉初改走相岭”。

荥河绝壁上架设阁道横梁的石孔

此碑被发现后,有短短几天时间内疏于保护,被闻讯赶来的各色人等拓了百余张拓片,致使此碑遭到一定程度上的损坏。目前,高高的围墙,钢筋焊成的铁栅栏门,将此碑严严实实地保护起来。

当我向陪同的一位荥经文物工作者问及此碑何时对公众开放时,他说,短时间内恐怕不行,其主要原因是碑体本身要用高科技手段处理,以防再次出现人为损毁和继续风化。此外,周边的一些配套设施,也需要认真规划修建。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