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对话|盛来运谈统计数据:主要指标经得起历史检验

澎湃新闻记者 孙鉴 张宁
2019-10-08 20:41
来源:澎湃新闻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接受澎湃新闻专访。  澎湃新闻记者 许海峰 图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是怎么算出来的?9月26日,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坦言,这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有很多同志问我,“统计局的数据准不准?你们的GDP增长率是怎么算出来的?”这个问题确实也需要跟大家讲清楚。

“从统计方法和数据来源两方面看,总的来讲,国家统计局GDP核算方法是科学的、与国际接轨的;从核算结果看,主要指标数据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是客观的。”盛来运说。

统计方法上,从过去的国内生产总值分级核算,到目前即将推行的统一核算改革,盛来运回顾和梳理了国民经济核算改革的逻辑脉络。盛来运指出,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70年,中国核算体系经历了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建国初期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为适应当时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需要,参照前苏联核算经验,建立了以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为基础核算社会总产值的体系,即MPS体系,具体内容主要是对农业、工业、商业、运输业、建筑业这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的社会总产值核算。

第二阶段,我称之为双轨制阶段,即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一方面MPS体系继续做,另外一方面,开始吸收借鉴探索建立国民账户核算体系,即以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为主要指标的SNA体系。1992年,实现了由原来的MPS体系向SNA体系的过渡。

第三阶段,就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2010年前后。这一阶段我们取消了MPS体系,全面实施SNA核算体系,并且不断在SNA核算体系中进一步优化流程,优化方案。

第四阶段,大致从党的十八大以来至今,在这个阶段国民经济的核算改革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一是按照联合国最新的核算体系,进一步改进我国的核算体系。譬如依照联合国2008年SNA体系,结合中国实际制定并实施了2016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时参照国际其他国家的一些做法,在2016年7月,我们把R&D支出,即科研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纳入核算范围,完善核算内容。对一些薄弱领域进行核算,比如说建立了新经济增加值核算,发布文化、旅游等产业增加值数据。

“下一阶段就是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推进以国民经济统一核算为基础的核算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初步的考虑是明年开始,我们要正式改变目前分级核算的模式为下算一级,以进一步提高核算数据质量。”盛来运说。

数据来源上,盛来运表示,除了各省统计局系统上报的数据外,国家统计局核算时还有四大数据来源:

一是来源于规模以上企业、四上企业联网直报数据。这些大中型企业统计记录完整,利用互联网把数据直接报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心,减少中间环节。

二是来源于调查队系统。 国家统计局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分级管理的统计系统,另一个是直接管理的调查队系统。调查队人员编制和经费全部由中央政府管理,相当于国家统计局派出机构。在各省建有调查总队,在地级市都建立市级调查队,三分之一的县有调查队。这个系统跟统计系统相互配合,通过抽样调查直接取得数据。

三是来源于行政记录。比如M2、信贷投放量等,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财政收支数据来自于财政部。

四是来源于大数据。比如淘宝的数据,京东的数据,银联卡的数据,这些大平台的数据依据统计法会定期报送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掌握大量的各种来源的基础数据,有些数据可以相互验证,共同满足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

另外,盛来运强调,从核算结果看,主要指标数据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是客观的。“例如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GDP平均增长速度是9.5%,财政收入平均增长13.8%(现价),企业利润平均增长13.6%(现价),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年均增长8.5%,居民存款增长22.8%(现价)。如果GDP没有9.5%左右的增长,就不可能有社会财富这么快的增长,也不可能有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而且数据之间是互相匹配的,这些数据中国统计年鉴上都可以查到。”

    责任编辑: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