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簪花仕女等传世唐代名迹首次全集结,辽博呈现绚丽大唐

澎湃新闻记者 李梅 发自沈阳
2019-10-07 12:24
来源:澎湃新闻
“又见大唐”展览现场。 编辑 陆林汉(01:00)

传世唐代书画名迹极其罕见,任何一个展览能有一两件传世唐代名迹或许已经可以被称为轰动,而从今天(10月7日)开始,由于清代末帝溥仪等历史原因而收藏唐代书画名迹极多的辽宁省博物馆却一次性拿出了其全部收藏的唐代书画名迹及宋摹唐画、碑帖等,倾囊展出,并与来自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上海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收藏的唐俑、唐琴、《高逸图》(摹本)《五牛图》(摹本)等一起亮相,构成了一道绚丽无比的“又见大唐”特展。

这在辽宁省博物馆建馆以来尚属首次,展览策展人刘传铭今天在展览现场对“澎湃新闻·古代艺术”(www.thepaper.cn)表示,这一大展是在世界范围内首次以如此数量的传世书画来呈现唐代的缤纷绚丽。“又见大唐”特展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周年华诞,由国家文物局、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联合主办,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省文物局)、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及辽宁省博物馆承办。(此次特展的主要展品清单目录见本文文末)

《簪花仕女图》(局部) 辽宁博物馆藏

10月7日上午,辽宁博物馆“又见大唐”展览现场

首次以传世书画来呈现唐代的缤纷绚丽

“又见大唐”特展展期自2019年10月7日至2020年1月5日,澎湃新闻今天在开幕现场看到,“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由“盛世画卷”和“浩荡书风”两大部分组成,共八个单元,分别以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与唐代有关的珍贵的绘画和书法展品为主线,辅以唐代金器、三彩器、木器、雕塑等多种品类文物,全面展现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民族融合及丝绸之路带来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体现出大唐盛世的繁荣昌盛。展品共计100件,其中56件为辽宁省博物馆的珍贵文物藏品,44件来自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上海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河南博物院,以及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考古研究院、旅顺博物馆、朝阳博物馆的鼎力支持。展出地点为辽宁省博物馆三楼21号和22号展厅,展厅面积2502平方米。

展览现场

展品除此前主办方公开的唐代《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万岁通天帖》《仲尼梦奠帖》《孝经图卷》《海天落照图 》等明星藏品外,故宫、上博等提供的唐代名画《高逸图》(摹本)、唐代高闲《草书千字文》、唐代彩塑女俑、九霄环佩琴等为代表的文物展品也是此次展览的重要看点。

中华文明五千年,大唐王朝光耀古今。她承秦继汉,开拓进取,开放包容,影响世界,开创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社会和谐的大唐盛世,成就了中华文化的辉煌高峰,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国际地位。传世唐代书法、绘画是辽宁省博物馆的重要特色文物藏品,享誉中外。它们是大唐盛世的历史见证。这些无上珍品不少是末代皇帝溥仪由紫禁城带出并散佚到东北各地的中国古代书画珍品中,最后汇聚于辽宁省博物馆。

唐代文物展览一直是国内外博物馆展览的重要题材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举办10余次。辽宁博物馆策展人对澎湃新闻介绍说,与这些展览相比,辽宁博物馆的“又见大唐”展又有着新的特点: 此次展览是在世界范围内首次以传世书画来呈现唐代的缤纷绚丽,聘请知名文化学者、艺术史论家刘传铭先生为策展人。绘画作为图像呈现的最佳载体,书法作为记述文字的真实载体,除反映艺术层面的多彩多姿外,更能贴近唐代社会的诸多方面,如政治生活、宫廷生活、贵族生活、音乐舞蹈、文学创作、对外交流、宗教信仰等等,都有相应呈现,丰富了对盛世大唐的广泛认知,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他展览的不足。

“博物馆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在展览理念上应针对普通观众有所侧重。基于这一点,此次展览从《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万岁通天帖》《仲尼梦奠帖》四件文物入手,深入浅出地解读文物背后的故事,用展览语言解答观众‘国宝如何成为国宝’的疑问,使其成为普通观众能够看得懂的展览。”展览策展人对澎湃新闻说。

展出现场的布景

据悉,为增强展览的感染力,辽宁省博物馆首次与数字科技公司合作,以高科技数字成像技术倾力打造数字体验场景,力争使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浏览文物,体味大唐盛世的悠远绵长。

配合展览,辽宁省博物馆将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及社会教育活动。在展览当日,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文化学者、考古与文物学家、艺术家将汇聚辽宁省博物馆,共赴高端论坛,解读盛世太平。在展览期间,还将安排多场学术讲座和针对青少年开展的教育活动,并于12月举办学术研讨会。此外,一起与观众见面的还有丰富的文化创意产品。

簪花仕女再现,孙位、阎立本、李思训、韩幹名作同时展出

步入展厅,最引人注目的是最见大唐仕女风韵与情趣的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图卷》、宋代摹唐代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以及上上海博物馆提供的唐代孙位《高逸图》(摹本),前二作曾在去年的辽宁博物馆历代绘画展与今年初的“传移模写——中国古代经典绘画摹本展”上分别展出,而唐代阎立本(传)《孝经图卷》绢本、唐李思训(传)《海天落照图 》、唐代韩幹(传)《 神骏图卷》则为近十年来首次公开展出。

展览还呈现了由故宫、上博等提供的唐代名迹摹本,如“孙位高逸图”(摹本)、《五牛图》(复制品)等。由上海博物馆借展的“孙位高逸图”(摹本)所描绘的是魏晋时期脍炙人口的竹林七贤的故事,该画作刻画了魏晋士大夫“高逸风度”的共性,又刻画出了他们的个性。现存《高逸图》为《竹林七贤图》残卷,图中只剩四贤。

展出现场的《高逸图》(摹本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唐 阎立本(传)《孝经图卷》

唐代阎立本(传)《孝经图卷》为绢本设色,纵19.7厘米  横529厘米,此卷根据儒家经典《孝经》十八章绘成,每章一图,前附《孝经》原文,共分为十八段。所绘人物场景微小细腻,名物制度有据可循。清初收藏家孙承泽跋中认为此卷为阎立本绘、褚遂良书,但分考二人书画技巧与此卷多不相侔,图中线条及人物造型更近于萧照《中兴瑞应图》和南宋《卤簿玉辂图》。书迹中也避讳宋太祖、孝宗名字“匡”、“慎”,以及经书原文抄写字体书法极不规整,有专家认为此卷图文皆出于南宋孝宗以后民间画师之手。早期流传经过待考,曾经《庚子消夏录》、《江村书画目》、《石渠宝笈》著录。

唐 李思训(传)《海天落照图》(局部)

唐 李思训(传)《海天落照图》(局部)

唐 李思训(传)《海天落照图》(局部)

唐 李思训(传)《海天落照图》(局部)

唐代李思训(传)《海天落照图 》同样是绢本设色, 纵46.7厘米,横244.9厘米,传为唐代画家李思训所作。李思训(651—716年),甘肃天水人,唐朝宗室,官至武卫大将军。精擅青绿山水画,时人有“国朝山水第一”之评,画史上称其为“大李将军”。其子李昭道也能继承家学,后世称为“小李将军”。明代董其昌提出绘画的南北宗论,把他列为“北宗”之祖。图卷以青绿泥金描绘山海间楼阁掩映,殿宇交错;落霞中波浪映照,帆影摇动。画面勾勒精到,渲染细致,红霞、青山、绿树、金殿交相辉映,方寸间营造出繁复景象。图上钤有“建业文房之印”、“内府图书”等仿造五代和宋代内府的伪印。卷后附有鲜于枢《海赋》等题跋也系伪造。隔水上清代沈荃的题跋可靠。图中钤盖多方清宫玺印,并于《石渠宝笈初编》中著录。此作虽是明代画师所仿制的“苏州片”,但绘画技巧不俗,勾染精到,亦属上乘之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宋时期青绿山水画的面貌,在研究古代青绿山水画方面具有参考价值。

唐 周昉 《簪花仕女图卷》

唐 周昉 《簪花仕女图卷》局部

唐代画家周昉,字仲朗,又字景玄,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仕宦之家,曾任越州、宣州长史。擅仕女画,初学张萱而加以写生变化,多写贵族妇女,所作优游闲适,容貌丰腴,衣着华丽,用笔劲简,色彩柔艳,为当时宫廷、士大夫所重,称绝一时。《簪花仕女图卷》以工笔重彩描绘簪花仕女五人,执扇女侍一人,点缀在人物中间有猧儿狗、白鹤,画左辅以湖石、辛夷花树。仕女发式都梳作高耸云髻,蓬松博鬓,鬟髻之间各簪或牡丹、芍药、荷花、绣球花,花时不同的折枝花一朵。眉间都贴金花子。著透体博袖敞领宽肥纱衣,内著曳地长裙,裙色有石榴红色或大撮晕缬团花者。本卷无款识、题跋,《石渠宝笈》续编著录为周昉作品。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 宋代摹本 绢本设色,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虢国夫人游春图》是唐代画家张萱的画作 。原作已佚,现存的是宋代摹本,绢本设色,因金章宗完颜璟判断失误而题为宋徽宗摹本,此图描绘的是天宝十一年(752年),再现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道路为(之)耻骇”的典型环境。 《虢国夫人游春图》重人物内心刻画,通过劲细的线描和色调的敷设,浓艳而不失其秀雅,精工而不板滞。全画构图疏密有致,错落自然。人与马的动势舒缓从容,正应游春主题。画家不著背景,只以湿笔点出斑斑草色以突出人物,意境空潆清新。图中用线纤细,圆润秀劲,在劲力中透着妩媚。设色典雅富丽,具装饰意味,格调活泼明快。画面上洋溢着雍容、自信、乐观的盛唐风貌。

《五代佚名摹唐韩幹神骏图卷》

《五代佚名摹唐韩幹神骏图卷》(局部)

展出的唐代韩幹(传)《 神骏图卷》画面生动描绘了晋代名僧支遁赏马的故事。岸边石榻上坐着的僧人就是支遁,他面容圆润安详,袒胸赤足,一手支榻,一手握杖,身体前倾,对面石榻上坐一士人,衣冠整齐,背对观者。沿着二人关注的目光可见奔腾而来的骏马,白色骏马四蹄腾骧,水花飞溅,神采飞扬。作者技巧精湛,线条柔韧劲利,水面以苦绿染成,碧波浩淼,赋色雅致恬淡,使观者如置身于超凡脱俗的清净之地,陶醉于神骏的风采。画面无作者款印及题跋,前隔水有金字正楷书“韩幹神骏图”五字,鉴藏印多方,曾经《詹东图玄览编》、《石渠宝笈续编》等书著录

《五代佚名摹唐韩幹神骏图卷》(局部)

展出的南宋佚名《明皇击球图卷》在《石渠宝笈》中著录为《宋李公麟画唐明皇击球图》,经研究认为与李公麟画风不同,故改为南宋佚名作。图绘唐玄宗李隆基和嫔妃骑马击球的场景。十一男五女共十六名骑者,以唐明皇为中心,左右前后九人,有的俯身击球,有的跃马持杖,有的注视滚动的小球,成功地再现了“俯身迎未落”的瞬间姿态。构图疏密有致,动中有静,富于变化;线条和谐流利,宛如行云流水,强烈的节奏感跃然纸上。

《南宋佚名明皇击球图》(局部)

《万岁通天帖》领衔“浩荡书风”,“颠张狂素”与高闲全展出

“浩荡书风”板块主要呈现的是唐代书法及其影响,包括唐摹本《万岁通天帖》、唐代高闲千字文卷、唐怀素论书帖卷、唐张旭古诗四帖卷、唐孙过庭传千字文第五本卷、唐沈弘龙朔二年写经卷、明拓唐颜真卿东方朔画像赞册等。

“浩荡书风”展厅呈现唐代书法之美
《万岁通天帖》又称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王氏宝章集》,被认为是最接近王羲之真迹与风格的书法作品,是东晋王羲之等七人十帖的唐摹法书精品,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宋代《秘阁续帖》、明代华夏《真赏斋帖》、文徵明《停云馆帖》、王肯堂《郁冈斋帖》、清代《三希堂法帖》曾刻录。 其中以真赏斋为精刻而有名。
《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 卷(万岁通天帖)》

《万岁通天帖》曾在去年底的辽博“中国古代书法展·第二期”亮相,这次在“又见大唐”特展重新展出,也十分难得,辽宁博物馆艺术部负责人此前对澎湃新闻表示,按照已制定的“定期轮转、闭馆养护”的展出方案,辽宁博物馆一直在结合馆藏晋唐宋元等历代书画,策划长期的书画通史陈列,而两次古代书法展就是策划的一部分。

史料记载,武则天精通文史,熟谙艺术,尤其爱好书法,对于王羲之的字帖,更是爱如至宝,曾遍寻王羲之真迹。武则天在苦求王羲之真迹而不得之时,凤阁侍郎王方庆在御前站了出来,他向武则天奏道,自己是王羲之的十世孙,愿意献上王氏一门书法真迹。武则天得到真迹后,自然是喜出望外,为此特别在武成殿召集群臣,共赏王氏书法真迹,并且命中书令崔融作《宝章集》,记录了这件大事。十卷本在宋代已残缺不全,并历经两次火灾,分别为明代无锡华中甫真赏斋火灾;乾隆内府乾清宫大火,至今卷幅上尚有火焚痕迹。此外,卷后有南宋岳珂、元代张雨、明代文徵明、董其昌等人题跋,俱称其钩摹精到。

其中的王羲之《姨母帖》与《初月帖》,在存世屈指可数的王羲之唐摹本中,首推这两件。知名书画鉴定大家杨仁恺先生曾给出评价——“下真迹一等”。《辽宁省博物馆藏书画著录》中记有:“王羲之行草书《姨母帖》,笔势遒劲,行笔峭劲秀丽,古朴中孕育俊健婉美,字体端庄凝重,略有隶书笔意,既有法度,且典雅活泼。其中结字与新体有别,写法近似东晋普遍流行的飞扬纵肆的笔势与字形,属于晋代旧派书法体系,是迄今流传下来的王氏早期墨迹珍品。”

在中国书法史上流传着“颠张狂素”的美谈,其中“张”为唐代草书大家张旭,“素”即指怀素。

《唐张旭草书古诗四帖卷》

《草书古诗四首》(局部),墨迹本,五色笺,凡四十行,一百八十八字。传为张旭狂草之作(目前仍存争议),极为珍贵。其内容,前两首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南朝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四五少年赞》(疑为伪托)。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今人郭子绪云:“《古诗四帖》,可以说是张旭全部生命的结晶,是天才美和自然美的典型,民族艺术的精华,永恒美的象征。”(《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

《唐怀素论书帖卷》

与《自叙帖》、《苦笋帖》等狂草书帖相比,此次展出的《论书帖》则代表着怀素草书的另一面目。用笔瘦逸,结体严谨,章法整饬。纵观全篇,寻其渊源,不越魏晋法度。明代收藏家项元汴在此卷后跋曰“出规入矩,绝狂怪之形,其合作处,若契二五,无一笔无来源”。 而赵孟頫则说“此卷是素师肺腑中流出,寻常所见皆不能及之也。”清初鉴藏家顾复在他所著的《平生壮观》中,认为该帖是师法王羲之的早年之作,对后世的研究具参考价值。

展出的《仲尼梦奠帖》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创作的纸本行书书法作品,释文以“仲尼梦奠”开头,共七十八字,文字叙孔子梦奠之事, 有佛教无常、报应之意。无款印。 《仲尼梦奠帖》书法笔力苍劲古朴,用墨淡而不浓,以秃笔疾书,转折自如,无一笔不妥,无一笔凝滞,上下脉络映带清晰,结构稳重沉实,运笔从容,气韵流畅,体方而笔圆,妩媚而刚劲,为欧阳询晚年所书,清劲绝尘。

欧阳询《仲尼梦奠帖》 辽宁博物馆藏

孙过庭《草书千字文 》也难得一见,孙过庭字虔礼,富阳(今属浙江)人。其书法“背羲献而无失”,有“唐第一妙腕”之美誉。存世有《书谱》,堪称“书论双绝”。此卷行笔流畅,草法精熟而韵致深远。

高闲草书千字文由上海收藏,高闲是晚唐僧人,宋陈思《书小史》云:“高闲善草书,师怀素,深穷体势。”宋叶梦得《石林避暑录》卷三,谓高闲书“神采超逸,自为一家,盖得韩退之序,故其名益重。”

唐代高闲草书千字文(局部)

展出现场
唐代陶俑、金木器、古琴全面呈现大唐立体生活

本次展出作品有很多是世人耳熟能详的名作,除了书画作品令人关注外,唐釉陶和唐泥塑也是展览的看点。尤其是配合流传一千多年的唐代书画名迹展出,两相对照,感觉与单纯的书画展或文物展完全不同。

唐代是仕女画作品发展的鼎盛时期,唐代仕女形象一改前人风貌,呈现出以“丰肌为美”的审美特征,对此前的仕女画作品的艺术风格继承发扬并进一步发展创新,创作出一批独具特色的仕女俑作品,使丰腴圆润的仕女形象达到极致之美。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唐三彩马

展出的唐代三彩马静立于长方形底板之上,双足站立,双耳竖立,精神抖擞。马身施枣红色釉,马鬃及面部施白釉,鞍和马鞯施黄、绿色釉,颜色和谐。马戴络头,攀胸以白色杏叶为饰,背部革带有绿色杏叶垂饰。黄绿色的鞍袱模仿了西域毯的纹样和造型搭于马背上,下垂过腹部,显示出唐马的豪华高贵。

唐九霄环佩琴为伏羲式,漆木质,七弦十三蚌徽。鹿角霜灰胎,原漆栗壳色,面及侧墙经重髹呈朱膘色。面布小蛇腹间牛毛纹,底有蛇腹间冰裂纹。琴底轸池下方刻篆书“九霄环佩”琴名。圆形龙池内纳音微隆,下方刻“清和”篆书方印,再下为细长椭圆形凤沼。腹内可见长方形条状百衲纹。紫檀岳尾,轸、足皆红木镟成。伪制琴箱上题“宋制”,琴侧及底刻有“乾隆御赏乡泉韵磬”“夏氏泰符子孙永宝”等伪款伪印。“九霄环佩”与“清和”方印皆为原刻。“清和”印亦见于其他唐琴。传世唐琴极少,此琴非常珍贵。

唐代古琴
展出现场,唐彩绘陶载丝囊骆驼,唐三彩胡人牵驼佣

唐陶骆驼

展览现场

唐人爱马,狩猎之风盛行,马球运动风靡全国,也留下了为数巨多的以马为描绘对象的艺术佳构,绘画、诗歌、雕塑、瓷器等等不一而足。从唐太宗的“昭陵六骏”到韩幹笔下的壮硕骏马,都是唐朝社会精神最贴切的反映,奔腾骏马进一步烘托盛唐气象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唐朝积极向上精神风貌的体味。

(注:本文展品介绍部分根据辽宁博物馆提供的资料)

———————————————————

链接:重点展品目录清单

一、盛世画卷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卷

唐阎立本(传)孝经图卷

唐李思训(传)海天落照图卷

唐阙楼仪仗图

南宋佚名明皇击球图卷

唐韩幹传神骏图卷

唐韩幹传清溪饮马图页

唐韩滉五牛图卷(摹本)

唐孙位高逸图卷(摹本)

唐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卷二

近代陈林斋摹李公麟摹韦偃牧放图卷

北宋赵佶摹虢国夫人游春图卷

唐阿弥陀浄土变相图绢画残片

唐百手图残片

唐南无延寿命长寿王菩萨绢画像

唐菩萨像麻画断片

明祝允明书兰亭序文徵明补图卷

元王蒙传修禊图卷

明唐寅临李公麟饮仙图并书杜诗卷

南宋赵葵杜甫诗意图卷

南宋佚名商山四皓会昌九老图

近代陈林斋摹李公麟摹韦偃牧放图卷

唐釉陶半翻髻仕女俑

唐釉陶骑马带帷帽女俑

唐彩绘陶骑马女俑

唐泥塑彩绘仕女骑马俑

唐九霄环佩琴

唐三彩马

二、浩荡书风

唐摹本万岁通天帖

唐高闲千字文卷

唐怀素论书帖卷

唐张旭古诗四帖卷

唐欧阳询仲尼梦奠帖卷

唐孙过庭传千字文第五本卷

唐沈弘龙朔二年写经卷

孔子庙堂碑册

唐写本恪法师第一抄卷

唐写本妙法莲华经残卷

唐写本观世音经残卷

唐写本春秋后语残轴

唐写本新菩萨经轴

唐孔目司帖等二纸轴

大菩萨藏经卷第三

无上秘要卷五十

古文尚书传卷

唐写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百六十

南宋张即之书杜甫诗卷

南宋赵构书唐白居易诗卷

元鲜于枢补高闲千字文卷

明拓唐王居士砖塔铭册

南宋唐柳公权玄秘塔碑册

明拓唐颜真卿东方朔画像赞册

清拓唐樊兴碑册

明拓唐欧阳通道因法师碑册

清拓唐玄宗纪泰山铭轴

清拓大唐中兴颂轴

清拓唐褚遂良孟法师碑册

明拓唐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册

明拓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册

展览现场

传欧阳询墨迹《行书千字文》 
《宋摹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卷》
    责任编辑:陆林汉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