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这条线,暖气说再见:“暖气南移”为何成为热门话题?

2019-11-20 18:14
上海

近日,北方各地区陆续迎来供暖,再度惹得南方城市羡慕不已。

你在北方的暖气里露着腰,我在南方的艳阳里裹着貂;

你热死在北方的暖气中,我冻死在南方的艳阳里;

北方过冬靠暖气,南方过冬靠一身正气……

在家还得裹着大棉袄的南方网友们总是这样乐此不疲地调侃着自己,只想把这个供暖分界线往自己这挪一挪。

南北供暖分界线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中国的集中供暖制度始于20世纪的50年代,最主流的说法是我国依据苏联的气候计算方法规定:室外温度5℃以下定义为冬天,只有累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大于或等于90天被界定为集中供暖的地区。

1957年,为了更好地与农业生产结合,我国正式采用竺可桢的划分标准,即以1931年全国各地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所制定的区域来划分南北供暖线。这条线基本与秦岭-淮河线相吻合。

具体位置为:东起江苏北部的苏北灌溉总渠,向西大体沿淮河干流南侧至河南信阳,折向北沿伏牛山—秦岭分水岭,至甘肃南部的徽成、武都(现陇南),东西长约2000公里。

同期,我国初步建立起住宅锅炉集中供暖体系,并在北方城市建设了多个热电厂,主要为工厂办公楼、车间、集体宿舍等供暖。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的城市民用建筑开始集中供暖。北方地区集中供暖室温标准为16℃—18℃。自此,南北方居民的冬季室温才有了较大区别。

划线纷争

近年来,这条以行政手段划定的供暖界线正越来越多地受到质疑,在全国两会上也不乏暖气南移的建议。

◦   2012年,驻川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提案《将北方集中公共供暖延伸到南方》。“南方供暖”这一话题首度现身全国两会。

◦   2013年,张晓梅再度围绕该议题提案《关于南方冬季供暖或采暖战略决策的建议》;

◦   2018年,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提出《关于我国集中供暖沿长江重新划定供暖分界线的建议》提案;

◦   2019年,周洪宇再次针对南方供暖议题,提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启动南方供暖问题的研究与实施》提案。

在陕西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等地的地方两会上,关于暖气南移的提案更是方兴未艾。上述四个省份都被供暖分界线“强行”穿过,导致仅相距百余公里的毗邻城市却面临着室内的冰火两重天,也因此,相关的争论最为强烈。实际上,这些南方城市也有不少已开始了供暖动作。

数据来源:各市政府公告

何以成话题

六十年前便确定下来的供暖分区,为何到了2012年会突然引发如此大的舆论关注,直至近日都不曾退烧?是近年来气温下降的原因吗?还是另有其他原因?

气温变化?

为了一探究竟,本文将选择上述四省的两个毗连却享受着不同供暖待遇的城市(陕西省的西安市和汉中市、河南省的驻马店市和信阳市、安徽省的淮北市和合肥市、江苏省的徐州市和宿迁市)进行2011-2018年日均气温的数据收集和呈现。

近年来,所选择的8个临近供暖线的城市均未能达到最初制定的集中供暖标准(即日均气温不超过5℃的天数高于90天)。毗连城市冬季气温相近,但同省有暖气的城市确实相对较冷。

体感气温差异?

既然气温并不能说明问题,那么体感温度呢?

从小在新疆乌鲁木齐长大的美日班,2015年来到杭州上大学。那也是她第一次体验没有暖气的日子。“北方的冷是物理攻击,南方的冷是魔法攻击。网上这句话一点都没错,”在美日班看来,杭州的冬天非常难熬,“因为湿冷,在体感温度上杭州的冬天有时候不输给新疆。”美日班认为,干冷和湿冷这两种气候的体感温度是截然不同的,“ 那些气温不低,但体感温度很低的城市也应该实行集中供暖。”

所谓“体感温度”,指的是人的感觉温度,在学术上被称为热压力指数,与温度、湿度、风和太阳辐射等多个因素有关。多数时候我们所感知的冷和热,都是体感温度而非物理温度。

尽管美日班的生活体验有力地证明了体感温度和实际温度之间的差异,但因为新疆和浙江相距甚远,其气温本身也天差地别,两者的体感温度实际上并不具有可比性。为了探究体感温度和实际气温是否会有很大差距,本文将选择实际气温相近且毗连的城市进行比对。

数据来源:中国气象局

以河南省驻马店市和信阳市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为例,可以发现,这两个毗连城市的日平均体感温度和日平均气温数值和走势都较相近,体感温度略低于实际气温。另外,需要指明的是,因为体感温度还和个人体质相关,计算公式也是千差万别,因此在不同的天气网站,同地同时的体感温度也会有所不同,体感温度个人差异较大,仅供参考。

收入及支出因素?

单纯的天气原因似乎尚不足以解答近年来出现的“暖气南移”话题热。那么网友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呢?

网络问答社区知乎上,恰有网友提问——“南方这么多年没集中供暖都熬过来了,为什么这两年集中供暖的呼声突然涨高?”,问题下方共有2383条回答,共计38.5万字。

网友的回答五花八门,但若提取其中的高频出现的关键词,可以发现不少有趣的现象。

数据来源:相关知乎问答

“费用/成本/补贴"等金钱相关因素是所有回答中最常提及的关键词。

因为收入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生活的舒适需求也水涨船高。正如答主“Meow Demi”所说的:“解决了生存问题后追求生活质量有问题么?以前都熬过来了是没错,可凭什么要这么熬下去……”答主“塞冬”同样认为:“现在大家平均收入普遍提高了,愿意为‘全屋24小时集中取暖’付费的纬度线也在南移”。

然而,因南方没有集中供暖福利,若要提高并维持室内温度,住户必须自行安装地暖、空调、电暖器、油热汀等自供暖设备,实行分户自供暖,且分户自供暖家庭大多没有供暖补贴,这就导致分户取暖所需的单位费用相对较高。

数据来源:《南北供暖之争:基于家庭问卷数据的研究》

在人大国发院系列报告中,发布于2014年2月的《南北供暖之争:基于家庭问卷数据的研究》在1450份有效问卷的基础上,分别对集中供暖家庭和分户自供暖家庭的单位能源支出进行估算。对于不同的燃料,该研究将不同的能源品进行分类计算后,折算成标准煤进行加总,并得出上图结论。

报告发现,南方城市家庭冬季自供暖更耗钱,其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的能源支出是北方城市集中供暖家庭的2.8倍。另外,因为供暖效用程度差异,南方的自供暖舒适度低于北方,这也意味着,南方城市家庭花费了更多的能源成本,但却享受到了更低的供暖服务。

网络发达?

除了金钱因素之外,大部分答主都有在回答中提到网络推波助澜的作用。收获了13,497个赞同的最高赞回答便简明地指出:“以前网络不发达的时候谁知道北方人冬天过得这么舒服。”(作者:二里)

数据来源:CNNIC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

自2011年起,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和网民平均上网时长都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得益于网络的发展,不曾在北方生活过的南方人也知道了拥有暖气的北方人的美好生活,“没有对比或许就没有伤害”。

答主“姜汤汤”对这一场景的描述更为形象:“原来北方是有暖气的。北方人在家里是可以穿背心的。北方人冬天写作业是不会像我一样冻得手指红肿的。北方人的棉毛衣、棉毛裤是干透了的。这真的不是童话故事吗?原来,北方人的冬天要比我们暖和那么多啊……”

人口流动?

另外,还有回答提到了“人口流动”因素的影响——答主贱贱:“大概是因为现在人口流动性大了,北方那帮不扛冻的战5渣到南方了在那里瞎叫唤吧...以及南方那帮不明真相的以为集中供暖不用交钱的一起起哄吧~”(共获1685个赞同)

虽然“人口流动”被提及的词频较低,但因获赞数较高,本文仍将其纳入考量。

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周睿鸣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东北人。从1988年到2004年,他在黑龙江省同江市生活了16年,“我记得当时极端气温会达到零下30摄氏度,甚至更低,这个气温不取暖是会死人的。”不过因为有暖气护体以及干冷的环境,东北的冬季并不算非常难熬。

因为习惯了东北20多度的冬季室内温度,他直言自己非常“不抗冻”,来到杭州之后,他在卧室和书房都安装上了电油汀,从12月到次年4月,他会视需要开启电油汀来取暖。周睿鸣说,他共在家里安装了5个电油汀,每部260元,若以2017-2018年冬季数据为计算样本,在这自户取暖的四个月里,因电油汀增加的电费约为1470元。

像周睿鸣这样的从集中供暖区来到非供暖区定居的人并不少,在近几年更是呈现越来越多的态势。越来越多的南方城市成为人口流入的大市,高于全国平均增速。

图源:中国指数研究院(ID:indexsoufun)

为何近年来“暖气南移”成为了一个全民关注的热门话题?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温度等自然要素似乎并非是决定性因素,而收入水平提升、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网络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增加等社会经济因素或许才是“暖气南移”话题热的助力者。

数据来源:陕西省的西安市和汉中市、河南省的驻马店市和信阳市、安徽省的淮北市和合肥市、江苏省的徐州市和宿迁市等八市政府公告;天气后报网站;中国气象局;人大国发院系列报告之《南北供暖之争:基于家庭问卷数据的研究》(2014.02);CNNIC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中国指数研究院(ID:indexsoufun);知乎相关问答(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188943)

文案、制图 | 王方、何艺璇、刘苏蒙、美日班·牙生、姜廷受

编辑 | 雷尬文

出品 | 雷尬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