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七梦|工人:回望与重逢

朱梦夏 杨拓 徐千钦
2019-10-06 16:23
来源:澎湃新闻

团队的成员都不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因求学而进入上海,各自的生活、学习、工作与这个城市一点一点产生了交织。大家对“工人”这个主题产生兴趣的原因各不相同,但都因着对时代变迁下的个人叙事的兴趣,参与其中,共同构建。

以下为团队成员各自叙述。

朱梦夏:地方的故事,集体的故事,也是个人的故事

我身处城乡规划设计行业,因此对城市空间环境特别关注。研究生学习阶段,我选择的是遗产保护和发展方向,好几年中一直被承载着悠久历史的地区吸引着。虽然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很多阶段在杨浦地区,自己却对脚下的地方没有深入了解。在有机会加入“杨浦之梦”项目时,这份认知和情感的相对空白,提醒我可以对自身日常生活空间加以更多关注。

对我来说,决定以采访曾在杨浦滨江地区工厂工作的老工人,了解和展现其个人故事,来作为超越自己的个人生活而进入杨浦的切入点,有几方面原因。

一是杨浦滨江地带本身的吸引力。我一直关注上海自2002年开启的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因为,这可以让我从时代变迁角度、城市发展的角度、设计语言角度,去认识杨浦滨江地带的空间功能转化和景观呈现,并且欣赏改造建设中重视地方历史的理念、适应新城市生活需求的设计。作为杨浦区的新居民,我也对附近环境优美的休闲空间增加感到高兴。

二是,看到具有工业特征的建筑、景观元素,我也会好奇背后曾经发生的故事。杨浦老工厂从辉煌到关停并转等变化,对工厂里的工人来说,意味着生活工作的重大转折。近些年,我有机会听到一些长辈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看到他们面对困境的态度和行动,觉得很受感动和鼓舞。

虽然我与他们所处时代不同,面对的具体情境不同,但面对生活中遭遇的种种挑战,如何在变动的社会环境中安顿自己,实现个人的发展和成长,其中的智慧是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递和互相启发的。大多数人不一定有机会取得很大的个人成就,但在面对自身遇到的挑战时,个人的种种思考、选择的信念、勇敢采取的行动等等,都是值得关注和记录的宝贵财富。我在此记录和展现杨浦老工人们的故事,也希望让更多人感受到他们的情感与力量。

在准备期间,我因其他工作去往北京白塔寺的胡同片区生活了一小段时间,感受到老北京胡同的烟火气。我观察到,地方文化、气候、饮食等,对地方精神气质的形成均有影响,而地方的精神气质又通过在这里生活的人的活动、言谈、习俗礼仪等形式向外传递,并与在地居民的内部心理产生连结。但我还尚未能清晰具体地表达出更多细节。希望在这次项目期间,继续探索,了解杨浦地方的精神气质及其影响和表现。

这次的出发点带有一些个人的情感,把关注点放在时代变迁中的个人故事。很高兴能吸引到两位伙伴共同参与。杨浦工人的故事,是地方的故事,集体的故事,也是个人的故事。我希望,对我们呈现的内容感兴趣的人,可以从更多角度去进行自己的探索,无论挖掘自己的经历和内心,关注身边人的心路历程并提供支持,还是开展一些社区工作等,都会是对这个项目很积极的发展。

朱梦夏一行参观杨树浦路3061弄(原国棉十七厂宿舍)。

杨拓:一种交接,一种和解,也是一种延续

在杨浦读书生活三年多,对复旦理图文图、宿舍旁边一条经常跑步的小道、健康大饼油条店等都甚有感情,毕业后搬至宝山不习惯,又搬回学校附近,就像搬回家一样。对我而言,在这里我有熟悉的生活轨迹,这以邯郸路为直径辐射的一圈空间,因此获得了界定和意义,对我而言成为了地方。

虽然滨江一带与复旦同处杨浦,然而参与这个项目之前,我却对那里所知不多。沿江曾经有那么多工厂,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那里也有着许多和我一样,以生活轨迹将其界定为自己的地方的人。他们每天上下班打卡,在工厂附近的宿舍生活居住,在这片地方逐渐累积日常生活经验。但变化突如其来,工厂关停、工人下岗,这些地方也许承载了更多与变故相关的复杂情感。

因这个项目的机缘,我去杨浦滨江绿带走了一圈。这里依傍黄浦江,环境优美,跑道、驿站、老工厂改造的公共设施,给市民营造了很好的公共空间。我想,因为我们个人没有记忆的牵绊,才会觉得这里的确很不错。但这块地方原本并不属于我们。曾经在这里生活工作过的人,跟这个地方的感情应该是很深厚且错综复杂的。

我期待能够促成一些老工人和现在经常去滨江绿地散步的人的对谈。我希望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经历的人,在同一个空间下会有着怎样不同的地方感,哪些事件会促进这种地方感的形成。这样的两批人,像是一种交接,一种和解,也是一种延续。

在当地人带领下,一行人初步了解国棉十七厂。

徐千钦:采访者、拍摄者和编辑者

我个人很喜欢收集他人的故事。大部分故事都是具体而微的,是个体化的,但往往能从侧面展现难以一言蔽之的社会大环境或历史背景,向观众/听众/读者传递一种新奇的体验。这是讲故事之于我的重大意义所在。

具体而言,“重述工厂生产记忆”这一主题,首先能吸引我的一点是,这是一个讲故事的好机会,而这也是一个值得讲述的故事。尽管我不是杨浦人,甚至不是上海人,但阅读相关资料文献后,我仍然从中感受到,在时代与空间转换之下的小人物的力量。这种感受可以穿越物理阻隔,可以到达每一个人的心灵。

我的祖辈都是农民,经历过上世纪的一系列动荡变迁,也曾在生活的困境和泥沼里挣扎和对抗。俗话说“工农不分家”,工人曾是撑起中国半边天的伟大群体,这批老工人的经历和故事,应当能唤起我更加深刻的共鸣。

许多人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印象是,它永远是新的、时髦的、潮流的。然而我走在上海街头的时候却总会觉得这是一座克制、隐忍的城市,人们不倾向于宣传自己过往的经历,也往往不把他们拥有的历史挂在嘴边。因而在旁观者看来,上海看起来永远是崭新的。这次能有机会以访问的形式进入杨浦地区,参与到以一种新角度阐述这段现代工业史的过程中,会比纯粹浮于表面的见闻(包括各类报告、报道和影音资料)更能使我如临其境地站立在这段历史中,我的观察和体会也会更加生动和深刻。

我对上海有着一定感情,而杨浦地区作为濒临黄浦江的重要地段,无疑是深入了解上海的最佳入口。

对城市的精神气质,外界往往有消极和积极两种方向的评价。例如上海,刻板印象会认为它是冷漠刻薄又排外的,实际生活在这里的人(例如我)则得出“上海克制隐忍又知礼数”的结论。总体而言,生活在某座城市里的人总会有一个大体的精神画像,里面包含着各种突出的地方特征,这个画像能和谐统一地描绘出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群大体拥有怎样的特点。精神气质总是互相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整体。

地方的精神气质大多是由地理环境、社会文化所决定的,上海沿海、人口密度大、各行业发达,就导致开放自由、关注自我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成为了城市精神气质的一部分。但不同于黄浦、静安等,杨浦更平民化,更贴近日常的上海。

至于以我自身的经验,如何让这类工作发展下去,我想,无论作为创作者还是研究者,我都仍是一个新手,也许经验谈来不具有代表性。但最有感触的一点是,一切创作研究活动都应该遵循科学的方法和规律。

徐千钦在采访老工人。

于我的传媒实践也是同理。带着一两个小时的脚本回到机房,上载素材后却不知从何下手,原因是,要完成一个逻辑顺畅、脉络清晰的视频故事,需要尽可能熟悉所有脚本,整理访谈者谈到的所有内容,并转换成书面形式,最后依次筛选、组织可使用的内容。这是一个非常需要细致和耐心的过程。如果没有掌握这些后期的门道,编辑出来的视频只能是一个逻辑混乱的产物。

这里我从采访者、拍摄者和编辑者的角度来说方法论。确定受访者、接触和了解受访者是第一步要做的,尽可能多地在正式采访之前熟悉受访者的故事,对此有一个基本蓝图,然后确定采访提纲,讨论故事的哪些部分可以被突出和放大,从中又能提炼出哪些值得挖掘的精神品质。之后,为了与受访者的故事配套,后期还需要搜集相关的资料、数据,从更宏观的角度引入(或被引入)个体故事;根据访谈内容,例如受访者提到的地点、物件,都需要实地走访,拍摄b-roll,为后期提供足够素材。

茶话会/沙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形式。放松的氛围更易出彩,但必须有足够了解的人引导主持和控场,否则很容易混乱,构不成完整的故事。

项目前期,我更倾向于一对一采访。因为受访者直面镜头,对观众而言更为直观,观感也更鲜明。毕竟这是一次面向公众的传播。

朱梦夏等人整理“杨浦七梦”展厅中的展品,是从老人那里收集到的老物件和旧报纸。

朱梦夏,1986年生,江苏常州人。

同济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硕士学位,关注遗产价值、遗产保护公众参与及教育等领域,同时关注心理议题,从事跨领域的探索和实践。

杨拓,1991年生,浙江瑞安人。

复旦大学传播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城市传播。作为杨浦七梦的工作人员之一,在向朱梦夏了解其创作意图的过程中,慢慢被她关注的问题所感染并卷入对老工人的关注中。

徐千钦,1999年生,浙江金华人。

对于挖掘和探索个人经历、并通过后期重建和组织呈现脉络清晰的视频故事有着极大兴趣。曾在香港街头探寻并采访当地点心铺的老板及员工,并试图以视觉画面的形式,依靠受访者的个人陈述,还原一家实体个体户的独特故事。此外,在处理类似“历史变迁、空间转换”的宏大命题时,更希望有机会介入到历史潮流的具体位置中,关注个体在变迁中的变化。

关于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为进一步促进上海的转型发展,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推动城市更新工作的开展,以“文化兴市,艺术建城”为理念,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局、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SUSAS 2019),已于2019年9月29日在杨浦滨江拉开帷幕,活动持续至2019年11月30日。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是市政府批准举办的大型城市公共活动,旨在通过“展览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将城市建设中的实践项目引入展览,将展览成果应用于建设实践,从而倡导城市公共空间理念、提升城市魅力。

本届空间艺术季以展现上海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建设成就为背景,将杨浦滨江南段5.5公里滨水公共空间作为主展场,邀请世界各地艺术家结合工业遗产和场地特色,在地创作一批公共艺术作品留存于滨江,丰富滨江景观;将原上海船厂的两座船坞开放,为人们带来大构造空间魅力的震撼体验。

关于“杨浦七梦”

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SUSAS学院的项目之一,由澎湃新闻市政厅与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发起,希望借助七组研究和创作,勾勒出曾经生活、工作在此地的人们,与此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如今又对此怀有怎样的梦想。成果将于9月底至11月底在原烟草仓库的“绿之丘”展出,并期待纳入更多观展者的讲述。

    责任编辑:王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