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中国 灿烂气象丨从“紧握的拳头”到“摊开的手掌”

陈曦
2019-10-05 07:51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今日之中国,日日新、处处新。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澎湃评论推出“青春中国 灿烂气象”专题,邀请多位90后大学生、评论员,讲述当代青年的使命担当和家国情怀。

2016年,我在上海一家VR游戏体验店兼职,主要负责向外国游客介绍VR游戏和VR眼镜产品。

某天,我看到了这样一幕:一名外国游客用流利的英语夹杂着生硬的中文向店员咨询VR游戏的体验内容。店员只是重复着“one hundred yuan, three times(100元3次).”游客一脸茫然地看着店员,但他说的最后一句话却深深扎在了我心底:“You are not always helpful(你并不总是有帮助的).”

很多人大概都有过这种感受:当自己置身于国内交往时,我们把爱国藏在心底;而当与外国人、国际社会产生联系时,爱国情怀就会涌上心头,显性、浓厚,并且多少还有些复杂。

从那以后,我逼着自己把体验店的VR游戏玩遍,记住各种游戏的玩法和特点。回到寝室后,我依靠翻译软件将游戏中出现的专有名词翻译成英文,并在脑海中模拟与外国游客的对话场景。这不仅是为了工作的顺利进行,更是为了不再听到指向中国店员的“not helpful”。

我深深地体会到,努力学习一门外语,并不意味着数典忘祖,更不意味着崇洋媚外,而是在国际交往中争取平等对话与相互尊重的可能。将“盲目排外”等同于爱国的,并不是真正的爱国,而是一种非理智的、狭隘的情绪。

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意识是在国难危急关头觉醒的,外来侵略成了触发机制,拧紧了中国人爱国的发条,并在漫长艰苦的斗争中释放。无论是维新时期“自强保种,免于沦亡”的呼声,还是五四时期“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都表现为一种内向的凝聚力和外向的抵御力。

然而,在当代,和平与发展已是大势所趋,非对抗式的文化交往,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冲突和对抗。新时代又赋予了爱国主义新的内涵。爱国不仅应表现为内在的凝聚力,还表现为外在的亲和力。

爱国,不仅意味着热爱国人赖以生存的国家共同体,也意味着让世界理解中国。这需要有恰当的传播技巧与策略。比如,《复仇者联盟4》在宣传海报上印有上海外滩的图景,这种地域层面的象征性符号会促进国人意识里的亲切感;影片情节中的团队作战代替了美国以往个人英雄主义式的叙述,也符合了国人集体主义的原则。这些可能不太显眼的细节,都是用心的体现,成为美国文化产品打开中国市场的助攻元素。反过来说,也为中国的影视文化及其价值观的输出,提供了启发。

实际上,中国青年向来不缺爱国情怀,无论是“帝吧出征”、还是“IG夺冠”,都能看出中国青年心中炽烈的爱国热情。只不过对爱国理解的深浅不同,解锁爱国的姿势不同,向他国传递中国声音的方法不同。

国际交流的过程中,经济和科技往往是驱动力,文化则是制动力。营造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青年人巧妙化解国际文化冲突,消除国际文化隔阂,在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尊重并包容他国文化。

我在读本科时,学校有非常多的外国留学生。有一次,我与一名日本同学和另一名中国同学结伴去一家日料餐厅吃饭。中国同学大声夸赞食物美味,并在吃饭时发出响声(在日本,吃饭发出声响并夸赞食物美味被认为是礼貌的)。吃完后,面对我的调侃,他一脸严肃地回答:“在特定文化主导的场景下,你尊重了对方的文化,对方才会尊重你的文化。我这样做,表现了中国学生包容、谦和的一面。”

同学说的没有错,认同本民族文化是爱国,平等对待他国文化,从而在交流中推动本民族文化的国际认同,同样是爱国。

如果说,近代中国的爱国是抵抗外来侵略和霸权的“紧握的拳头”,那么,当代的爱国则应该是推动中国与世界融合交流的“摊开的手掌”。只有用正确的方式解锁爱国新姿势、传递中国好声音,才能把对抗式互动化为合作式交流。青年人爱国就要为中国架起沟通世界、联系世界的桥梁。

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日子里,谈谈我理解的当代青年应如何爱国,希望能与大家一起探讨和共勉。

    责任编辑:甘琼芳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