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行甲2.0版本的公益梦:他想做大病救助方面的“小岗村”

澎湃新闻记者 汤琪 实习生 朱柏达
2019-10-02 15:08
来源:澎湃新闻

近日,在北京北五环外的一家书店里,陈行甲完成了他的一次新书发布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他人生中又一个重大的“意外”。

三年前辞去公职后,湖北恩施州巴东县委原书记、“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获得者陈行甲在2017年5月的一个早晨对外公布了自己的人生“下半场”——投身公益事业。让他感到有些“意外”的事情是,这两年在公益圈“摸爬滚打”,竟然很快做出一点成果。

今年6月15日,陈行甲在厦门参加“第十一届海峡论坛·第七届两岸公益论坛”期间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他当时表示,公益之路走得比想象的顺利。那天,他听完一位在中国乡村推广儿童阅读助学十年的公益人士分享后,当即宣布把自己主编的新书捐出几百本。

如今在北京,陈行甲告诉澎湃新闻,上次说的捐书,他已经做到了。

近日,陈行甲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澎湃新闻记者 汤琪 图

辞去公职,为官生涯没有遗憾

陈行甲主编的新书名为《读书,带我去山外边的海》,出版于今年7月,并于近日在北京举行了一场新书发布会。

书中介绍,“陈行甲,湖北人,中共党员。历任镇长、(县级市)市长、县委书记等职;2016年任期届满被提拔后辞去公职,创立深圳市恒晖儿童公益基金会,致力于中国贫困地区儿童大病救助和教育关怀。”

此次发布会安排在北京北五环外的一家书店里,与其说是一场发布会,不如说更像一场陈行甲的分享会,他谈了自己辞去公职的理由,谈了走入公益圈的原因,还谈了他近两年来在公益圈“摸爬滚打”的经历和经验。

这对于在《我是演说家》节目中夺得全国冠军的他来说,并非难事。

难的还是他备受关注的辞官经历。正如他在发布会上所说的,“当我辞职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人表示不理解。”

从2011年到2016年,陈行甲在湖北巴东当了5年的县委书记。此期间,他主抓扶贫,曾多次出镜为巴东代言,最为惊人的一次亮相发生在辞官前——他手持巴东旅游的宣传旗帜,从3000米高空跳伞,全程视频直播。

2016年12月2日,陈行甲在微信朋友圈发表临别感言,宣布自己即将离任巴东。此前,他已经被列入恩施州领导班子换届新提拔(重用)人选考察对象公示名单中。

“我自己觉得那是一个特别好的时机(辞去公职)。”陈行甲说,“我当官期间,我受到了中共中央的表彰,总书记的接见,我受到了我服务过的地方人民群众的支持,我是有这个信心的。”

他坦言,“作为一个官员来说,做到这个样子,你还想怎么样? 我就觉得到顶了,这不是指我的官职级别到顶了,而是我觉得我能做的事情、能获得的成就感已经到顶了,我整个当官的生涯已经没有遗憾了。”

“普通人和穷人之间就是一场大病”

尽管发布会的现场为嘉宾准备了座椅,但陈行甲还是习惯站着说话,大多数来为这场新书发布会捧场的观众也都对他或多或少有所了解。“我是他的粉丝。”在现场不时有人相互小声交流道。

陈行甲的小有名气,是他为官时一系列不寻常的举动积累的。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这个曾被评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官员在任期间是当地“网红”,《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曾全文转发一篇他的大会演讲稿,发出后两个小时阅读量就突破十万加。

这篇讲稿被取名为《一个县委书记的愤怒》,是当年陈行甲在县纪委大会上的讲话。会上,他针对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问题,疾声厉色地给下属念起“紧箍咒”:“你们这些局长、主任和书记、镇长,不要再在工程项目上想任何心思、做任何文章!”

陈行甲主政过的巴东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当年,50万总人口中贫困人口占到了17万左右,曾经一些极端贫困户甚至连基本的生存都成问题。

为此,他主政期间主抓当地的精准扶贫工作,还曾两次因“扶贫新政”上了《新闻联播》。

这也与他辞去公职后选择公益事业作为人生“下半场”有关联。作为一个贫困县的基层治理总指挥,他积累了许多扶贫经验,也看到了太多鲜活的贫困案例。

“我辞职之后创立了深圳市恒晖儿童公益基金会。”陈行甲在新书发布会上分享道,他创立的公益组织关注整个中国贫困地区儿童的大病救助和教育关怀,他在一个深度贫困地区任了五年多时间的县委书记,他清楚地知道中国有一定数量的贫困户是因病致贫。

陈行甲提到了一个数据:2016年6月21日,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一场发布会上表示,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建档立卡统计,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贫困户占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的42%,患大病的和患长期慢性病的贫困人口疾病负担重。

“而我当时所在的巴东县,50万人中间有16.7万人在贫困线以下,我一家一户数出来的数字,其中48.7%是因病致贫,普通人和穷人之间就是一场大病。”他说。

关注医疗和教育,研究规律性解决办法

陈行甲的目标很大,他想帮国家来做一个大病救助方面的“小岗村”。他认为自己目前正在努力所做的,是2.0版本的公益。

在陈行甲看来,1.0版本的公益是把穷人、苦人、病人的“伤口”撕开,血淋淋地展现出来去博得社会的同情,从而找富人筹钱来给穷人付医药费。

而2.0版本的公益在于,他在选一个贫困地区来做社会实验,通过对儿童白血病的兜底治疗,通过服务于患者、服务于医生、服务于药物政策三个角度来探索因病致贫的规律性解决办法。

“我来做模式,希望能够推动政策,希望能够整合社会的力量,最后来帮国家探一条路。 ”陈行甲坦言,“我们国家人太多了,国家太大了,病种太复杂了,我们因病致贫的问题太难(解决)了,国家层面做这样的实验一旦失败,这个代价承受不起,但是个人可以做,所以我辞职做公益的初心就是,我想为整个国家的医疗保障领域探条路,来研究一下因病致贫的规律在哪里。”

陈行甲上述的构想体现在深圳市恒晖儿童公益基金会发起的“联爱工程”中。

据该基金会网站介绍,“联爱工程”是一个“儿童癌症综合控制”项目,是与政府部门密切合作、以儿童白血病为试点病种、以广东省河源市和青海省为试点地区且融合了公共卫生、临床医学、社会工作和健康经济、公共政策等多个学科的公益社会创新项目。

在河源市,“联爱工程”出资建立“联爱慈善-社保补充基金”,由慈善-社保补充基金提供资金支持,将河源市医保目录内对儿童白血病的报销比例从65%增加到90%,减轻患儿家庭负担。

不过,要从最根本上走出贫困、摆脱贫困,陈行甲认为,还是要依靠教育。

他提到中国知名公益人徐永光曾对他说的一个现象。徐永光说,他去过一所农村学校,有一个刚刚上小学的孩子在开学典礼过后收到了7个爱心人士捐助的书包。

“他需要那么多书包吗?现在农村的孩子缺什么?缺生活费?一个月一两百、两三百、三五百的生活费,他们很缺吗?”陈行甲认为,全国几亿的农民工背井离乡打工,留下了6000万的留守儿童,这些农民工就是希望给他们的孩子更好的教育条件。因此,包括生活费、学习用品在内的物资对现在很多农村孩子来说并不紧缺。

为了找出农村的孩子到底缺少什么,以便更好设计他对于贫困地区儿童的教育关怀项目,陈行甲开始回望自己的人生:“我发现,这些在大山中留守的孩子,他们的今天就是我的昨天。”

大山深处的孩子需要梦想唤起内动力

“那么,支撑我走到今天的力量在哪里?”

出生于湖北宜昌市兴山县高桥乡下湾村的陈行甲,成长于一个“城市人完全无法想象”的大山里。“开门见山”对他来说不是一个成语,而就是现实。“我如果待在我的屋里,甚至在屋檐下,我都不能看到天,我只能看到对面的山。”

小学三年级时,陈行甲注意到了一篇课外读本里的课文,题为《山那边是海》。他清晰地记得,当年语文老师的普通话不标准,还是一名残疾人,老师用残疾的左手托着书本,右手在破旧的黑板上书写“山那边是海”,用不标准的普通话领着他们读这几个字。

在高中毕业之前,陈行甲从来没有见过海是什么样子,童年时见过的最广阔的水面就是村里的一条小河。大海逐渐在他心中形成了一种意向,对一个在山区里闭塞环境中成长的少年来说,大海有一种召唤。

“它有一种力量,我根本说不清楚那种力量是什么,但是我能感觉到,我想走出去,我想走到山外面去,去看看山外面的大海是什么样子。”他说。

2015年11月30日,陈行甲以巴东县委书记的名义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就叫《读书,带我去山外边的海》,讲述了他的人生成长经历。

“我终于搞清楚现在农村的孩子缺什么了,他们缺梦想,他们缺一种召唤、缺一种力量能让他产生内动,能让这些孩子有读书的内动力,能让他们想去刻苦读书,想通过读书去看到山外的世界。”

陈行甲说,一个孩子无论他现在多么贫穷,多么困难,出身是多么低微,只要他内心有动力,那么,这个孩子人生成长的高度是无限的,“我就是他们的例子,我觉得我的今天完全可能成为他们的明天。”

为此,陈行甲所创办的公益基金会联合其他公益组织共同发起了“我要去看山外边的海”公益游学,项目开始于2018年7月,并从2019年开始计划持续5年通过梦想作品征集的方式,每年从贵州省黔东南州的16个县(市)征集50-100名充满梦想的贫困儿童免费参与为期一周的城市游学体验。

2018年7月9日上午,第一期“读书,带我去看山外边的海”暑期夏令营开营仪式顺利举行,贵州省从江县西山镇中心小学和顶洞小学的24位学生开启了他们面朝大海的深圳之行,陈行甲亲自设计的夏令营项目包含了走进大学校园、观看机器人、坐深圳的地铁、游览世界之窗和博物院等。

“我所做的教育关怀不再是给孩子们买书包,不再是给孩子们生活费,我要争取给孩子们梦想,点燃他们的梦想。”陈行甲表示,能够来到深圳游学的名额是有限的,但他把去年在深圳给孩子们讲授的课程编成了《读书,带我去山外边的海》这本书,送给了每一个参与到公益游学前期征集的孩子。

陈行甲最喜欢的歌手是齐豫,她有一首三毛作词的歌曲,名叫《梦田》。

“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一颗呀一颗种子,是我心里的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开尽梨花春又来……”新书发布会的最后,48岁的陈行甲唱起这首歌,在公益这条路上,他也还有一个个不醒的梦。

    责任编辑:蒋晨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