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路上⑩|成都“中轴线”:奠定经济格局,南北延伸百里

澎湃新闻记者 胥辉 实习生 刘思亦行 徐彬瑞
2019-09-27 11:02
来源:澎湃新闻
如今,成都的城市中轴线,是贯通南北的人民路。视频拍摄:澎湃新闻记者 胥辉 视频编辑:柳婧文 实习生 蔡昊然(03:48)
【编者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成就斐然。这些成就不仅体现在宏观数据中,也浓缩在每条大街小巷的变化之中。一条路,见证一段历程。澎湃新闻派出多路记者,寻访全国多个城市的人民路,记录路上承载的国家记忆和变迁,呈现新中国的发展成就。

“变化太大了,很多人生在人民路却未必了解人民路。”邓启禄今年77岁,他在成都人民路上的玉林小区已经居住了30年,见证了人民路如何从一片破旧的老城区、一望无际的田野上一步一步蝶变成今日的经济大道的。

巴蜀文化专家、《成都街巷志》作者袁庭栋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新中国成立之后,有着留法背景的著名作家、成都市副市长李劼人力排众议,参照巴黎香榭丽舍大道将人民路南段规划至70米宽,从而确定了成都未来城市发展的中轴线。他说,成都城市的发展是随着人民路一步一步往前走的,人民路因此成为成都城市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作为成都这样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中轴线,人民路毗邻文殊坊、穿过旧“皇城”、华西坝,延伸至天府新区的人民路,既继承了历史文脉,奠定了未来城市发展的基础,也确定了成都成为西部大都市的城市格局。

2019年国庆前夕的成都人民南路  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胥辉 图 (除署名外)

城市“中轴线”

成都这座城市的中轴线,已经存在了千年。资料显示,明蜀王时代,成都就有一条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如今,成都的城市中轴线,是贯通南北的人民路。

由北向南,成都人民路分段名为人民南路、人民中路、人民北路。从火车北站广场开始,成都人民路途经万福桥、文殊院、骡马市、体育馆、后子门、四川省科技馆、天府广场、锦江宾馆、省体育馆、世纪电脑城、华西坝、人南立交桥、火车南站等成都历史、文化、商业地标,至火车南站,全长11.2公里。

成都人民南路立交桥

为了适应经济高速发展,成都人民路还跨过火车南站向南延伸,连接起高新产业开发区,最近10多年来,这条路更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成都人民路的建设规划体现出了远见卓识。

据四川新闻网报道,1953年,成都的第一个城市规划中有一项重要工程,就是打通贯穿城市南北的人民路。

袁庭栋说,当时,有着留法背景的著名作家、成都市副市长李劼人参照巴黎香榭丽舍大道,将成都人民南路规划为70米宽,不过在实际建设中比原规划缩短了几米,从而奠定了成都未来的城市发展格局。

“你看,六七十年前修的这条路到今天仍不落后,无论如何改建,都不用再动两边的建筑。”他说,当然,真正让这条中轴线发挥作用,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1962年,人民路正式命名,分为人民北路、人民中路、人民南路。据《成都城建志》介绍,人民南路宽64米,其中快车道18米,人行道和绿化带各12米,分车带各3.5米,慢车道各7米。人民北路总宽50米,人民中路由旧城区街道拓宽,混合车道14米。两侧行人道各宽4.5米。人民路50年代开始分段施工,1985年全路建成,经过了20来次改造建设成了今天的模样。

住在玉林小区的居民杨光霖说,60年代,他入伍参军的时候,是从人民北路到火车站,坐火车到的部队,那时人民北路两侧都还是农田,但80年代开始,每次回家探亲,人民路就是一个新的模样,有了雪松、有了绿化带,还有漂亮的路灯。

《成都城建志》是这样介绍人民南路路灯变迁的:“1958年,人民南路安装ZBG-28-5.5米悬臂灯55柱,60年代改用高压汞灯作光源。1982年改五火大玉兰灯63柱,单挑灯4柱,装灯319盏。到1988年,人民南路共装五火大玉兰灯,似朵朵常年不谢的鲜花。”

据四川新闻网报道,直到今天,人民路仍然是成都市二环路以内最宽阔的大街,也是唯一一条60年未扩建的大街。2012年2月,成都市正式提出打造“百里城市中轴”构想。这条中轴线从一条交通要道,跃升为城市的龙骨和脊梁,推动成都城建格局由“单中心”向“双中心”转变。

改造旧“皇城”

国庆前夕的成都天府广场

如今,成都人都知道著名的天府广场,但知道老“皇城”的人却不多。诸多的“皇城”往事,77岁的邓启录也知之甚少,只是见过它最后的模样。

1950年,7岁的邓启禄第一次被家人带到“皇城”玩,他记忆中,这里有三个城门洞、两个石狮,当时是政府办公地。

据史料记载:成都蜀王府,又称“皇城”。1378年,明太祖朱元璋册封7岁的儿子朱椿为“蜀王”,镇守明朝西南地区。3年后,朱元璋派人为儿子兴建了明代最富丽的一座藩王府,共占地38公顷,就是蜀王府。据说,其建筑可与北京故宫媲美。

1644年,张献忠率军攻入成都,蜀王朱至澍跳井而亡。张献忠自称大西王,将蜀王府作为王府。1646年,张献忠撤离成都前放了一把火,致蜀王府部分建筑被烧毁。后来,清朝在蜀王府原址修建了贡院。

袁庭栋说,成都皇城最早要追溯到五代时期,是前蜀和后蜀两个小朝廷蜀王的皇宫。清朝被推翻之后,老城墙的防御意义逐渐丧失,有人甚至在城墙上搭建房屋,“皇城”辉煌不再,开始破落。

他说,以前,“皇城”附近集中了成都几乎所有的低端交易,就是坑蒙拐骗、抓拿骗吃、卖艺、杂耍的地方。因此,成都人又称“皇城”附近的空地为“扯谎坝”。旧社会时期,这里成为成都市中心的一个“毒瘤”。

新中国成立之后,成都的旧城改造就是从“皇城坝”开始的,当时“皇城侧面有堆了五六百年的垃圾山。据成都城建志记载:1950年至1954年,成都共清理陈年垃圾20余万吨,仅旧“皇城”侧的“煤渣山”就16万吨。

百年垃圾堆清理之后,“皇城”附近修建了成都体育场,附近的空地被称为人民广场,广场南边建起了百货大楼、新华书店。

据公开资料载明:1968年蜀王府拆除之后,原址修建了“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纪念馆”,2006年改建为四川省科技馆。1980年前后,人民广场更名为天府广场。

如今的天府广场已成为成都地标,省科技馆、成都市博物馆、各大商贸大厦环伺其周,今天的天府广场已经成为集文化、商业于一体的成都名片。

俯瞰天府广场

人民路上的国庆记忆

邓启禄祖籍四川资阳,爷爷是雇农,年轻时候到成都谋生。父亲没有文化,早年在成都卖菜,后来改拉黄包车为生。邓启禄父母先后生了10个孩子,他是第6个出生的,但在家里排行老二,因为只有5个兄弟姊妹活了下来。

邓启禄小时候的家庭合照  受访者提供

1943年,邓启禄在距离皇城4公里外的宋公桥街出租屋里出生。朱自清从昆明到四川大学任教期间住他家隔壁。有半年时间,父亲每天的第一个生意就是拉朱自清去学校上课。

那时候,全国物价疯涨,不仅他这样的贫困家庭吃饭困难,朱自清也在给朋友的信中抱怨,一月薪水不够买米。因此,童年给邓启禄留下的最深刻的记忆就是饥饿。

那时,他每天站在街边等父亲,看到父亲买米回来一家人才有饭吃。有一次看到父亲回来了,他高兴得又蹦又跳,结果一脚踩滑,摔在地上磕破了额头,留下的疤痕至今隐隐可见。

1949年冬的一天,父亲不在家,同住在院子里的人们用石头堵住大门,躲进了屋。一会儿有人敲门,他偷偷跑去从门缝里往外瞧,门外的人说:“小朋友,我们是解放军,不是坏人。”他跑回屋找大人把门打开,成都解放了。

解放后,父亲不再拉黄包车,有了正式工作,家里也不再为一日三餐发愁。很多年后,他才知道解放军进城那一天,父亲是给解放军当向导去了。

1952年,邓启禄再次来到“皇城”的时候,那里已经改叫人民广场了,他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手捧鲜花,高呼口号,跟着游行队伍,从东至西通过人民广场三个城门洞上搭建的主席台,“浩浩荡荡,非常壮观。”此后10年,每年国庆节他都在这里参加庆祝游行。

这一年,成都和重庆之间铁路正式通车,父亲带着他和大妹去看火车,他记得当天很早,他们徒步从猛追湾沿着府河到万福桥,上人民路往火车站(今火车北站)。

他们在火车站等了许久,父亲突然兴奋的喊:“火车来了,火车来了!” 火车“哐哐”驶来,但突然一声长鸣,5岁的大妹吓得一屁股坐在地上,嗷嗷大哭。

如今,77岁的邓启禄再讲起这一段童年往事,仍然忍不住哈哈大笑。他说,那是他第一次看到火车,也看到一个新世界。

此后的10年里,每年十一国庆节、五一劳动节,邓启禄都要到人民广场上参加庆祝游行,参加劳动,邓启禄印象最深的是1958年,他上初中时参与修建锦江宾馆的义务劳动,早上从家里步行到多宝寺第一砖厂搬砖到锦江宾馆。他每次搬两块,有的同学可以搬四块,由于路途远,一天只能搬一个来回。

“那时候,无论学生、工人还是市民,都是义务劳动,大家热情很高。”他说。

锦江宾馆修好之后,全成都人都跑去看,“当时觉得九层楼太高了。”

成都锦江宾馆

位于锦江区人民南路二段的锦江宾馆,坐落在人民路与成都母亲河锦江交汇节点的锦江之滨,建成后,作为西南地区首家五星级酒店,除接待过党和国家领导人外,还接待过众多友好国家的元首及皇室成员,是四川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在成都市乃至中国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建筑的优秀范例,具有较高的现代审美价值。

改革开放前后,人民路上的每一个新建筑,都在刷新成都人对城市的认知。

南北延伸百里的经济大道

1962年,邓启禄高中毕业,先进厂做了学徒。然后被推荐上了大专,最后成了一名工程师,开始在民政系统的企业工作。人民路不断在变化,而邓启禄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1974年,邓启禄结婚并有了女儿。再后来,兄弟姊妹们都工作了,先后成家立业,纷纷离开了宋公桥街的公租房,只是他一家和父亲仍住在老屋。1989年,宋公桥街拆迁,他们搬到了人民南路上的玉林小区,第一次住进了楼房,卧室、客厅、厨房、独立卫生间,家庭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从这时候开始,他发现熟悉的成都变化越来越快,越来越大。

曾经的成都号称“穿城九里三”,意思是四公里多就走完了。但后来作为“老成都”的邓启禄发现,成都越来越大,怎么也走不完。他说,到现在,95%的地方他都没有去过了。

改革开放之后,成都就有“南富西贵”之说,玉林小区是成都第一个大型小区,据说最初的有钱人都住这里,有着许多浪漫的故事。袁庭栋说,玉林之所以有名,是因为第一批“蓉漂”刚到成都都在这里租房住,这些人中出了一些人才,有诗人、作家、画家、歌手,玉林路因经常出现在他们的作品里而知名。

2007年,歌手赵雷第一次到成都。10年后他的《成都》再次让玉林路火遍全国。但这些都与邓启禄无关,他说,玉林小区现在已经算是很老的小区,很多有钱人已经不住这里了。

邓启禄夫妇和他的两个双胞胎孙子 。澎湃新闻记者 胥辉 图

邓启禄不是有钱人,但这并不代表他不幸福。他说,儿女都已经成家立业,他和老伴在这里住了30年了,现在一对双胞胎孙子跟他们在一起,每天带着老伴孙子们在人民路上走一走,日子很舒坦。虽然有时走远一点,“老成都”有不识新成都的尴尬,但能不断见证这个时代的发展变迁也是一种幸运。

杨光霖90年代初期转业回到成都,1994年,他买了第一辆车,后来女儿回国时换了一辆,如今已是第三次换车了。他的车越来越好,而人民路早已跨过火车南站,穿过高新区,延伸到了75公里外的眉山仁寿,现在属于成都天府新区了。一路现代高楼鳞次栉比,连绵几十公里。

如今的人民路宽敞靓丽、霓虹璀璨,两边高楼疯长,车越来越多,路也越来越长。

成都人民南路南延线——天府大道

路还在延续。人民路向北向南,以天府大道为名的城市中轴线正在不断延伸。据华西都市报报道,2012年,成都提出打造“百里城市中轴”的概念。而到了2016年,百里中轴再次变长,南到眉山的仁寿县,北达德阳旌阳区北部,最终长达150公里。

    责任编辑:徐笛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