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关键词·三个世界|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究竟指什么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上官酒瑞
2019-09-27 07:23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政治是理解现代国家的钥匙,也是深刻理解日常生活实践的知识和素养。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到来之际,继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首度开设“政治关键词”专栏之后,澎湃新闻再度和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联合推出这一专栏,旨在通过解释新闻与生活中的政治关键词,普及政治学常识。

今天的政治关键词是“三个世界”。

“三个世界”思想是怎么提出来的?又是基于哪些考虑?

“二战”结束后,伴随“冷战”对峙而来的,是一大批殖民、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相继实现了民族独立,并成为国际舞台上反霸权、反强权的力量。就此,1946年8月6日毛泽东与美国记者谈话时指出:“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这里有欧、亚、非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这被公认为是他关于“中间地带”思想的正式提出。随着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新特征,毛泽东又不断发展完善“中间地带”思想。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以及其他因素变化,世界形势出现了大分化、大改组,毛泽东由此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思想。在1963年9月28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指出:“我看中间地带有两个,一个是亚、非、拉,一个是欧洲。”1964年7月10日,在同日本社会党人士谈话中,毛泽东直言世界上有两个中间地带,即“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日本也属于第二个中间地带”。这一时期,他还使用“第三世界”来指代“两个中间地带”,并说:“不能设想,美国只在两个‘第三世界’遇到抵抗,而独独在苏联和东欧会不遇到抵抗。”这是对当时世界形势的正确判断。

历史进入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格局更是发生深刻变化。这包括:美国为摆脱越南战争困局而进行战略调整;西欧国家合作加强及与美国的离心;日本经济发展和影响力增加;东欧各国对苏联争霸的强烈不满;中国“两弹一星”事业成功和国际战略地位的提高;等等。这意味两极格局受到前所未有冲击,多极化趋势已成定局。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等人时谈到:“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他还说:“美国、苏联原子弹多,也比较富。第二世界,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原子弹没有那么多,也没有那么富;但是比第三世界要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这是毛泽东正式提出的“三个世界”战略思想。同年4月10日,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全面系统阐述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更加明确了中国属于“第三世界”的定位,并由此表达了中国的外交原则与对外政策。

提出“三个世界”战略思想,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显然,“三个世界”战略思想的提出是基于世界形势变化,以反霸权、反强权、建立广泛国际统一战线为出发点的,也确实发挥了这样的作用。对此,邓小平后来评价认为,该思想的提出,“对于团结世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改变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对于打破苏联霸权主义企图在国际上孤立我们的狂妄计划,改善我们的国际环境,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关键在于,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简单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划分世界格局不同,“三个世界”战略思想是以国家利益为导向的。这为捍卫国家独立、主权和民族尊严,为维护中国国家安全和发展找到了可行的路径,为中国的外交打开了新的局面。

历史表明,“三个世界”战略思想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一,在中苏两党两国关系恶化,而美国战略收缩的情况下,该思想让中国有可能在“两霸”中争取“一霸”,特别是缓和中美关系。加之中国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和国际统一战线的发展,极大地增加了国际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其二,消除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发展关系的障碍,扩大了同发达国家的联系,为中国的发展预留了很大空间。尤其是,当时与日本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国关系的正常化等,为中国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奠定了基础。

其三,不再以西方为中心,而是以三种不同势力为博弈单位,以追求国际正义和民主为重要政治目的。这是一种超越制度形态和意识形态的新思维、新视野,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认识国际格局提供了新框架、新理论,对世界体系和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系上海市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蒋子文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