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战略智库、大学科技园,临港高校参与新片区建设大有可为

澎湃新闻记者 张静
2019-09-24 17:49
来源:澎湃新闻

“有没有可能在五所实体大学的基础上建设一所临港的虚拟大学,开发五校资源共享?”“大力吸引临港大学生临港工作,我们希望有一定比例的学生留下来。”在临港这片东海之滨的创新创业沃土上,高校如何发挥服务新片区的作用?已经“满月”的临港新片区正在探索。

9月23日,新片区管委会与临港区域高校交流座谈会在上海电机学院举行。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建桥学院和上海电机学院五所临港新片区高校就战略智库建设、大学科技园建设、高校联盟、引才留才育才用才、国际化办学等服务新片区发展的议题各抒己见,建言献策。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浦东新区区委副书记朱芝松表示,要支持高校发展和智库建设,在发挥高校对临港新片区建设作用方面加强研究,为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引进和使用、教职工稳定提供良好环境,大力支持高校联盟建设,适度支持扩大学校办学规模和学校国际化办学,为学校参与新片区建设提供支持。

上海海事大学

临港高校各有特色,如何整体打响品牌效应?

“前几天我在出差,经常有人问,黄校长,上海海事大学在新片区,新片区有什么特殊?”上海海事大学校长黄有方思考,怎么让新片区的高校更特殊、更与众不同?新片区的大学怎样发挥服务新片区作用?

他建议建立自由贸易区发展的战略智库,将五校智慧集中在一起。“新片区应该有第三方战略研究机构,这个机构应该是开放式的,但组织管理在新片区,新片区的学校责无旁贷。”

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自贸区成立不到一个月,上海海事大学成立了中国上海自贸区供应链研究院。“临港新片区就是要解决资金流、信息流、商流、物流问题。新片区强不强,主要看这四个流强不强。这四个流就叫供应链。”

黄有方认为,供应链为产业链服务,新片区的主角不是政府和高校,而是企业,但高校是自贸区新片区非常重要的生态环境建设建设者与参与者。从上海海事大学角度讲,可进一步推动新片区供应链研究、行业研究、全球物流实时监控,包括集装箱、口岸大数据、跨境电商风险实时监管。此外将继续深化船舶动力研究、水下机器人研究、离岸工程研究,搭建国际教育和国际物流平台。

上海电力大学校长李和兴认为,五所高校各有特色,放在一起建很有气派,将来名声也很响亮。他提到,“杭州有西湖大学,我们能不能有一个响亮的临港大学,打响我们的品牌效应,如果有可能,我们五校鼎力相助,全力支持。”

今年5月,五所高校发布《临港区域高校联盟五年发展规划(2019-2024)》,提出通过协作、共赢,各方共同将“临港区域高校联盟”打造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有一定影响力、富有区域特色的高校联盟。

“我们五校已经有了联盟,我们特别想把五校联盟建设好。有没有可能在五所实体大学的基础上建设一所临港的虚拟大学,开发五校资源共享?”上海建桥学院朱瑞庭表示。

上海海洋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党委书记吴嘉敏提出,除聚集全球战略智库,建设科教联盟,服务新片区创新产业发展,还要发挥新片区科技城和大学科技园功能,建设产教融合,推进创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他表示,大学科技园有很多优惠政策,可以吸纳更多孵化企业进入临港。

用足人才政策,引才聚才留才

“人才到市中心的高校去,还是到我们这里来,这是一个选择。”黄有方表示,应给予新片区高校相对于其他高校没有的政策,“如果我们有其他条件能弥补差距,我相信人才还是会到我们这里。”

今年8月,上海市出台《关于促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高质量发展实施特殊支持政策的若干意见》50条,从财税金融政策到住房保障政策无所不包。

其中提到,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环境,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为新片区集聚海内外人才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让各类人才在新片区各展其才、各尽其用,打造创新活力迸发的海内外人才高地。加大对人才的住房保障力度,坚持职住平衡,针对多层次住房需求,建立以市场供应为主、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区域性住房体系。

“怎么样留住人才也很重要,我们一定要拿出有说服力的措施,不光是引进高端人才的,将来有没有可能推出一揽子政策。”李和兴提出。

朱瑞庭认为应解决人才住房、子女入学入托等引才留才问题,住房体系的完善将解决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得益于较早落户临港,去年上海建桥学院获得100个住房指标,这意味着,100位青年教师的住房问题得到解决。

“大力吸引临港大学生临港工作,我们希望有一定比例的学生留下来。”上海电机学院党委书记孙培雷表示。目前,新片区五所大学已有师生近10万人,如何让新片区的学生愿意留在新片区工作、生活,相关政策制定也需要被提上日程。

上海建桥学院培养的是在生产管理中建设第一线的应用技术专门人才,朱瑞庭表示,为对标新片区,上海建桥学院将推进专业布局结构调整,他也希望开展国际化办学,并能利用五校专业学科资源开展在岗职业技能培训,而这些应用型人才培养将很大程度上满足临港新片区对一线人才的需求。

“考虑到临港人工智能非常发达,去年上海电力大学和临港共建了人工智能学院,今年开始招生。希望在新片区管委会的领导下,不光是新生招生,更希望将来在临港新片区企业员工培训方面我们也能做一些工作。”李和兴表示,目前也在与临港企业商谈学院共建,“他们(临港的企业)那么多员工需要培训,我们也可以不断输送人才。”

    责任编辑:李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