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之城|漳州从生态佳到“生态+”,青山绿水里产业升级

2019-09-24 08:37
上海

澎湃新闻记者 毛炜达

海峡西岸,“厦漳泉”闽南金三角,相较于同一区域内“全省GDP第一”的泉州、“经济特区”厦门,漳州显得格外低调。

然而,近年来,漳州一边手握生态名片,叩开“生态+”的新模式大门;一边确立“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发展战略,紧抓后发优势,促进城市转型升级,打造海峡西岸新型经济区域。

9月19日,漳州城市运营集团负责人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表示,希望这座“闽南水乡”之城实现生态环境与旅游、工业的融合,打造闽南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生态佳”到“生态+” ,提升生态红利含金量

漳州森林覆盖率达63.58%,生态城市竞争力居全国第21位,均为福建省之首;先后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福建省生态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称号;被誉为“鱼米花果之乡、田园都市”。

“生态”名片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生态红利。

漳州市委前任书记檀云坤曾表示:“绿色是漳州最鲜明的发展底色,也是漳州最具优势的城市竞争力。”基于自身实际和错位发展需求,漳州近年来持续致力于探索“生态+”模式,延展“生态+”效益,以生态引领产业、文旅等事业协同发展,基于已有的事业资源,形成“1+1>2”的融合发展效果,提升生态红利的“含金量”。

“生态+文旅”,助力环保与第三产业双赢。漳州市龙文区,九十九湾静静流淌。水岸两侧,古厝、红墙、燕尾顶交相辉映,这是以“漳州味·闽南风·古厝情”为主题的特色旅游小镇闽南水乡。而这个新晋的“网红打卡点”在数年前,还是一段河道淤积、水体黑臭的城市内河。2014年起,漳州市开始实施内河整治工作,并于2016年启动“闽南水乡”项目,将生态效益与旅游效益相结合,竣工后的“闽南水乡”具备旅游观光、商业休闲功能,并承担着城市绿化、内涝分流等生态市政任务。

“闽南水乡”夜景 漳州新闻网 图

9月19日,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副秘书长高蕴华在参观“闽南水乡”后指出:“漳州兼有生态资源和文化底蕴,要在新经济下探索漳州闽南水乡未来发展的新动能、新特色、新目标。” 漳州城市运营集团总经理杨帆也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希望全市实现生态环境与旅游、工业的融合,打造闽南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在工业领域,漳州同样在“生态+”中获得融合效益。

坐落于漳州市的大闽国际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茶提取物生产商。澎湃新闻记者在其生产园区内留意到,厂区核心被大片的草坪覆盖,几乎与厂房面积一致。大闽国际市场部经理介绍,大片草坪并非闲置土地,而是厂区污水的沉淀池及废料处理设施,将设备设置在地下,兼顾绿化效益及废物处理功能。

大闽食品厂区草坪下,隐藏着污水处理系统。 澎湃新闻记者毛炜达 图

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名药“片仔癀”的生产商,也是漳州市主要创汇企业。天然麝香是其主要原材料,2003年3月,国家林业局发文要求全面禁止猎捕林麝和收购麝香行为,片仔癀生产开始受制于原料短缺。

从2014年起,片仔癀开始与高校等研究机构合作,进行行业标准研究与制订,开展林麝人工繁育、取香标准化研究、养殖麝香质量标准技术研究。记者在片仔癀公司了解到,截至目前,片仔癀公司自有的林麝存栏数占全国养殖林麝总数60%以上。片仔癀将林麝人工养殖作为响应“生态+工业”的具体举措,在满足自身生产需求的同时,客观上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了贡献。

高耗能、高污染的钢铁产业在“生态+”同样不缺席。

传统钢铁企业三宝集团将“全流程绿色制造”理念嵌入了生产的各个环节,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全域美化绿化。据了解,在节能减排方面,三宝集团建立物质循环、能源循环及废弃物再资源化生产体系,投入上亿元投建SDA脱硫除尘设备、电炉余热余能除尘设备、带钢塑烧板除尘设备等环保设备,全面推进节能、节水、降耗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进步。

三宝集团生产车间 澎湃新闻记者 毛炜达 图

走访过程中,记者注意到三宝集团的厂区绿化率极高,生产车间内业务扬尘及废料堆积现象。三宝集团总工程师林致明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全流程绿色制造”理念带来的不仅是生态环境的改变,还有整个系统综合指标的极大优化,带动了企业环保、技术、工艺、管理等多方面综合实力的大幅提升。据了解,现在三宝集团厂区PM2.5全年优良天数占比70%以上。

2017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举办《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绿色发展》专题宣介会,在专题宣介会后的“生态+”发展模式研讨会上,时任漳州市委书记檀云坤分享了漳州持续探索“生态+”模式,延展“生态+”效益的做法、成果和体会,集中宣讲了“生态+”发展模式的思考、实践和取得的成果。“实现生态、生产、生活、生意“四生”融合,不断延展‘生态+’效益,真正做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农村让城市更向往。”

“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实现高质量赶超

今年4月1日,漳州召开全市工业发展、开发区建设推进会,会上,新上任一个月的漳州市委书记邵玉龙将“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定为漳州发展的战略任务。

公开报道显示,漳州市委书记邵玉龙上任后不久便开始走访企业,围绕实体经济发展问题展开调研。

在建设发展会上,邵玉龙指出,产业发展不够是当前漳州市的主要矛盾,工业支撑不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当好新福建建设先锋的关键就是要“大抓工业、抓大工业”。

漳州市工信局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漳州全市规模工业累计实现产值4257.6亿元,增长9.2%;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185.9亿元,增长8.9%,增速位居福建第二。“抓工业”发展战略效果初显。工业经济效益方面,1至7月,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33亿元,增长27.7%。“抓工业”战略效果初步显现。

在行政审批的具体举措上,2019年初,漳州市即承诺工业项目工程规划许可从法定30个工作日缩短为即办,食品类工业企业办理生产许可证从法定90个工作日改为当日办结。制度改革一小步,营商环境提升的一大步。为实体经济降低准入门槛,成为漳州工业项目引得进、留得住、长得壮的必要前提。

今年6月底,漳州市出台“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阐述了“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的行动方略,确立了发展目标,即:工业提速提质,产业集聚发展,企业创新创造,项目增资增效。

食品工业、钢材是漳州市的传统龙头产业,在2017年,食品工业产值即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29.4%,居漳州各工业行业之首;当年,钢铁行业产值即近500亿元,工业领域纳税第一的企业亦为钢铁企业。

借力传统优势行业,促进工业提质提速,是“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之一。食品企业大闽国际拥有博士、硕士等研发人员80多人,参与制定、主持承担国家及行业标准20多项,获技术进步奖10余项,促进自身向技术密集型食品企业转型。三宝集团董事长王光文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三宝集团每年平均投入研发经费达2亿元以上,先后成立院士工作站和精品钢技术研发中心,培养并组建了拥有56名技术人员的科研团队。“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候,对研发投入也从没缩减。”该公司2018年纳税超过10亿元,是漳州全市纳税最多的工业企业。

“一个阀门的技术含量有多深?我的阀门可是高端精密装备的关键性部件。”大通互惠集团董事长蔡天志对澎湃新闻记者说。成立于2014年的大通互惠集团已建立起从原材料到最终阀门成品的全流程生产体系。该公司通过聘请清华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博士后、台湾资深阀门铸造团队组成研发团队,凭借强大的研人才实力,率先在国内研发出零下196摄氏度超低温阀门、4000米深海阀门,突破了国内该行业的技术壁垒。在大通互惠的仓储车间,蔡天志指着三层楼高的智能仓储调度系统对记者说:“这套系统在国内阀门行业还没有第二家拥有,虽然前期投入大,但我们坚信智能制造应深入生产的全流程,包括物料存储,从源头就能减小生产的误差值”。

大通互惠集团仓储智能调度系统 澎湃新闻记者 毛炜达 图

“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漳州市工业发展目标:到2021年,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8000亿元以上;全市实现年度工业投资超1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全市培育年产值50亿元以上企业20家、年产值百亿元企业10家。此外,“民营企业十八条”“中小企业九条”以及“食品八条”“钟表八条”“智能制造六条”等一系列“含金量”的创新举措,也将有效助力工业高质量发展。

“生态之城”也能实现产业升级,漳州市升级转型的大幕正在海峡西岸疾进。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