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大海绵城市试点地区临港交答卷,建海绵型道路36公里

澎湃新闻记者 张静
2019-09-23 21:06
来源:澎湃新闻

建设中(左)和建成后(右)的雨水花园

总面积200公顷,26个已建住宅小区完成海绵化改造;新建、改建海绵型道路36公里,21公里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开河道40多公里,新增调蓄湖面51公顷。这是全国面积最大海绵城市试点地区——临港在海绵城市三年建设后交出的答卷。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收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模式。

2016年4月,经国家住建部、财政部和水利部同意,上海入选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试点区就位于临港,面积79平方公里,是全国面积最大的海绵城市试点地区。

经过三年多的建设,临港试点区建设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今年7月份已顺利迎接住建部等三部委专家现场督导,目前正在准备迎接最终验收。9月19日,上海临港海绵城市展示中心还被授牌为“浦东新区公民素质实践基地”。

据了解,目前临港试点区对26个已建住宅小区完成海绵化改造,总面积200公顷,新开发的房地产项目也将按照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设计建设。试点区新建、改建的海绵型道路共计36公里,其中21公里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将在台风暴雨中发挥源头减排和过程控制作用。

小区海绵化建设按照屋面雨水、路面和停车位雨水等不同来源对径流雨水进行区分,因地制宜选用雨水花园、高位花坛、透水铺装、地下调蓄净化设施等海绵技术措施及组合,就地消纳和净化雨水。一方面解决了小区道路或停车位破损、局部地区易积水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减少降雨高峰时段向小区外雨水管道排放的水量,有效减轻下游排水压力。

透水铺装

海绵型道路在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采用透水铺装,使雨水迅速渗入地表,减少排入雨水管网的雨水量。雨水花园、调蓄模块等设施发挥源头蓄存作用,部分雨水在这些设施中滞留,避免全部雨水涌入雨水管道造成排水不畅。雨水还能在这些设施中得到净化,减轻强降雨造成的河水浑浊。植草沟、旱溪等设施发挥转输作用,增加雨水排放的通道,将道路雨水引入道路外人工湿地、水体,避免雨水长期滞留在道路内。

此外,临港试点区新建、改建公园绿地500多公顷,新开河道40多公里,新增调蓄湖面51公顷,这些系统工程在平时发挥水质净化作用,同时新增水系和调蓄湖,在暴雨时可为试点区提供超90万方调蓄容量,提高暴雨应对能力。今年8月“利奇马”台风期间,南汇新城星空之境公园雨水进入旱溪等海绵设施,路面无积水。

路边旱溪及雨水花园

目前临港已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控制度,建成了包括河湖水系等蓝绿大海绵和道路、小区等中小海绵在内的完整海绵体,实现了水系统的实时监测和智慧调度。

其中,临港海绵城市智慧管控平台集硬件监测设备和软件系统为一身,包括集成站、岸边站、管网流量计、雨量计、监测系统、决策系统、设施运维系统等。

管控平台在系统建设过程中融合“水弹性城市”理念,主要使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以云计算虚拟化平台为基础,以海绵城市数据中心为核心,结合GIS+物联感知网络构建海绵城市智慧管控平台,多角度全方位实时监测海绵城市建设过程及运行情况。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及数据分析技术可对海绵城市从规划建设到运行管理实现闭环精准管理,海绵城市各区域、各部门、各系统、各设施得到高效联动。

在台风天,平台可根据台风预报情况进行应急预案演练,以图、表、动画形式展现防洪排涝调度方案,辅助调度人员进行调度方案制订。在台风“利奇马”期间,临港地区根据调度方案开闸排水,对河道和湖泊进行预降水位,增加调蓄容积。其中,8月8日排水68万立方米,8月9日排水54万立方米,8月10日排水72万立方米。台风前后,通过管控平台数据可见,临港地区河道、湖泊水位变化较小,控制在稳定范围内。

    责任编辑:李跃群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