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昆山之路⑤|共创与共享:昆山如何让每一个人都拥有获得感

澎湃新闻记者 胡宏伟 陈珂
2019-09-25 16:33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作为连续14年雄踞中国县域经济之首的昆山,许多人惊艳于其发展之飞速及财富总量之巨,而昆山真正的秘密和价值,在于其身后所展现的中国改革的理念、路径与方法。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初始,开放看广东珠三角模式,改革花开两朵:浙江温州模式和江苏苏南模式。而同处苏南、几乎同一时期崛起的昆山之路则堪称与苏南模式交相争艳。

昆山之路绝非当地930平方公里狭小县域不可复制的独门秘籍,而具有当代中国改革深厚的共性意义:以大开放破冰,以持续改革深化开放,以无畏的勇气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在一个个发展的关隘做改革开放的探路者、领跑者。

昆山予以我们的启示还在于,无论站在了多高的山峰,自信但不自满,苟日新更日日新,进而从昆山之路再出发,趟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示范的新昆山之路。

昆山,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三峡间激荡前行的中国的缩影。从一定意义上,昆山之路映射的就是行进中的中国之路。

为此,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历时两月调研,采写了“新昆山之路”系列报道,以期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为中国之路贡献昆山经验。本组系列报道共5篇,以下为“获得感篇”。

昆山市民文化广场夜景

集街,昆山最有历史感的商业街之一。西安肉夹馍、安徽淮南牛肉汤、新疆羊肉串……每当夜晚降临,来自全国各地的美食味道就在这里的空气中交杂飘荡。

40多岁的老杨12年前就从老家安徽来到了昆山。从周市镇到集街,他换过几家铺子做淮南牛肉汤,店面越来越宽,生意也越做越红火,不仅在周市镇买了房,孩子也在附近上了小学:“只要努力打拼,无论你来自哪里,昆山都会给你公平的机会。”

老杨的身后,街心公园广场舞音乐响起,大妈们尽情摇动着身姿;电影院开始迎来夜场的第一个高峰,恋人情侣相聚;商业街华灯初上,天南海北的人们汇成人潮……

如果把白天和黑夜比喻成昆山这枚硬币的两面,可以发现,白天是镶嵌着“全国百强县之首”多重经济发展耀眼光环的昆山,270多万创业者在这片土地上川流不息,创造繁荣;作为硬币的另一面,夜晚的昆山更清晰呈现的,则是人们温暖而安详,共融、共享这片土地给予的一切。

这同样也是任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回答的命题:小康之后,当财富需求、生存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如何让民众公平地享有地区经济发展的成果?能否持续地让这片土地上的创造者拥有从财富到精神世界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以及能否制度化地推动他们因为共同分享继而共同创造?

依靠“每一个人”,为了“每一个人”。昆山用数十年的实践,写下了属于自己的答卷。

“城富”与“民富”

作为早在2005年就荣登“全国百强县”榜首的昆山,GDP的光芒耀眼早已不足为奇。但昆山主政者心里有本明白账:衡量地区经济是否真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试金石,关键在于城市富了,老百姓有没有同步富裕?

2018年昆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4030元,这一数据,在江苏的县级市中名列前茅。

聚焦富民,主战场在农村。今年上半年,昆山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85元,同比增长8.4%,增幅“跑赢”城里人。

在农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村富民的“金钥匙”。昆山相关部门人士表示,2017年以来,昆山通过实施政经分开、资源盘活、土地流转、兴办实体、产业带动等举措,全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2018年,昆山市发展培育出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超千万村37个,超500万村116个,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12.55亿元,村均达到756万元。

与此同时,兜住“困难人群”的底,是实现民富的重要红线。2018年昆山投入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财政补助6600万元,近4万人次受益,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945元。

昆山人社局副局长许继华告诉澎湃新闻,目前昆山居民医疗保险最高可以达到60万到80万的救助金额。同时,自2003年开始,昆山城镇农村参保便开始不再差异化,享有标准一致。这在全国也属率先探索。

张浦镇金华村

澎湃新闻走访了解到,因为集体经济发展,2018年,昆山张浦镇金华村的村民人均分红1300元。而相距20多公里的千灯镇歇马桥村,靠出租房屋加之每月与昆山市区职工无二的社保福利,一对普通老夫妻每月能有六七千元的收入。

“昆山像这样的老人有很多,所以大家都说,现在乡下的生活比城里好。”歇马桥村村书记吴建荣对澎湃新闻说,“老人能自给自足,家庭纠纷都少了。”

千灯镇歇马桥村村景

数据显示,近年来,昆山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长期保持在80%左右。从医疗、养老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让民生“难点”成为撬动社会进步的“支点”。

评价一个地区民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指数时,财富收入无疑是重要的参考坐标,然而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存环境为代价。

显然,昆山并没有迷失于对GDP的无度追逐。娄江的改变,便是让昆山人倍感欣慰的案例。

娄江是昆山人的母亲河。2000年前后,娄江被周边一家印染厂严重污染。2013年始,地方政府痛下决心对其展开铁腕整治,印染厂必须装上高标准的排污设备,数年后该印染厂搬迁,娄江才逐渐“清”了起来。

与环保治污打交道多年,陈银鸿深知环保对民众生活的极端重要。最简单的理解,空气不好,都不敢带孩子出门。

陈银鸿现任昆山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他告诉澎湃新闻,理念的明晰和重视,决定环保工作成效。他1993年调进局里时该局只有49人,而现在,全局环保队伍已达200多人。

上世纪90年代,昆山经济飞速发展,而当时自上而下环保意识并不强,以致几年间环境状况急剧恶化。“那时候,每个区镇都有几条色彩斑斓、污水横流的河道。”陈银鸿说。

从2006年起,昆山开启环保治理“最严厉时代”:划定生态红线、设定能源消费以及土地开发利用等“高压线”、实施“蓝天工程”、推行严格的环境准入标准。

十九大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理念全国确立,昆山环保力度更增。2018年出台的18项三年提升工程中明确将“美丽昆山”建设作为重要目标。

此外,昆山先后编制了《昆山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和《昆山市绿色低碳发展“十三五”规划》,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绿色产业、循环经济等,仅2018年以来就关停掉五六千家散乱污企业。

“老百姓最直观的感受是,近三年来,昆山蓝天白云的天数在增加。”陈银鸿介绍说,2018年昆山的空气质量指数在江苏全省53个县(市、区)中排名第四,居苏州地区第一。

昆山是全国较早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城市,后来发展到“不管金山银山,有污染不进昆山”,“有了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保理念和实践经历了一次次的革新与蜕变。

大美昆曲 大好昆山

“富口袋更要富脑袋”。恰如财富和蓝天在昆山逐渐多起来一样,昆山人还感受到了另一种美好也慢慢在这里生长。

出生湖南,2016年通过公务员考试到昆山工作的杨玉冰今年29岁。在陌生城市生活的日子里,昆曲是她的一大精神寄托。

“刚开始,就是觉得小生和花旦很漂亮。”这是杨玉冰刚来昆山第一次看昆曲的感受。但两年多时间下来,她不再单纯停留于感官上的美好。“很多戏跳出情爱,很有格局。昆曲只要唱就要舞,对演员功底要求很高。文辞不像京剧直白,很典雅,有古诗词的韵味。”她对澎湃新闻说。

投资9亿元建成的昆山大戏院几乎每周五晚都会灯火通明。晚饭之后,上这里听一出戏,余音绕梁时散步回家,已经是杨玉冰一周中最期待的日子。

昆曲《牡丹亭》,园林版实景

两个多小时,一百元左右的票价。“比看电影爽。现场艺术和荧幕艺术不一样,每一次现场表演都独一无二,常看常新。”仅仅《牡丹亭》这一出戏,杨玉冰就看了将近二十遍。

家里有只大箱子,里面装了几百张看过的戏票、戏单和剧照;好几位朋友都是看戏认识的,与昆剧院的小生关系好到可以受邀出席对方的婚礼……杨玉冰的生活因“戏”丰富而圆满。“生活压力大,听一段戏,特放松,特美好。”

昆山多了“戏”味——这是近些年来昆山向外界展示的一种新鲜形象。

昆曲,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被尊崇为汉民族传统戏剧的百戏之祖。19世纪中叶,京剧兴起,昆曲败落,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扶持戏曲事业,昆曲才得以重生。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单,成为昆曲复兴的又一契机。

作为昆曲的故乡,昆山民间随之也逐渐恢复昆曲热。而真正让外界重新认识昆曲的,则是昆山市委市政府近年来的大力普及推广。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建昆曲博物馆,2001年开始连续举办七届昆曲艺术节,到现在覆盖市区镇各级的昆曲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昆曲日渐深入人心。

尤其是去年10月,首届戏曲百戏盛典在昆山揭幕,全国300多个戏曲剧种先后在昆山展演。这是有史以来剧种最为集中的一次全国戏曲会演,盛况空前,被媒体赞誉为中国戏剧吹响“集结号”。

经济强县昆山,也借此第一次强劲展现出打响“文化”品牌、擦亮“文化”招牌的强烈意愿。

昆山市委书记杜小刚明确表示,擦亮昆曲这块金字招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就是要扭转外界对于昆山只有GDP、只是“暴发户”的误解和认知:“对一个地区来说,丰富群众文化和精神生活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课题。”

包括在央视播出的宣传片,昆山这些年亮出的城市形象标语就是“大美昆曲,大好昆山”。“把昆曲放在前,清晰传达的是昆山把文化底蕴的东西看得比经济更重要。”昆山市政府相关人士对澎湃新闻说。

撰写了引发强烈反响的《昆山之路》与《昆曲之路》专著的昆山本土知名作家杨守松认为,昆山地方政府擦亮昆曲这块金字招牌的眼光和谋略很高,这是一座城市的自我升级与超越,体现了一个地区以人为本、以民为要的责任与发展意识。

百戏盛典

澎湃新闻了解到,今年的第二届戏曲百戏盛典,38天呈现了56场高水平演出,平均上座率达92%,网络直播观看量达3500万人次,抖音平台播放量逾1.3亿次,新浪微博网络话题阅读总量超过了3.1亿次,相比去年新增了2亿人次。

盛典才演到一半,全部的戏票已经卖出70%;来自成都的一对高龄夫妻专程赶到昆山自费观看了全部38天的演出;去年戏曲百戏盛典时,就连昆山市委书记杜小刚想看《梁祝》都难求一票……这是一场戏曲的盛典,更是一场全民的文化狂欢。

“这两年昆剧院的上座率已经从百分之三四十普遍提升到了七八十,观众的年轻化趋势很明显。”据杨玉冰观察。

昆曲的好戏才刚刚开始。据悉,由政府主导,昆山近年陆续推出了惠民演出、培训、扶持大师等政府项目,昆剧院每年都会实施开展昆曲进机关、学校、社区、企业的系列活动。

昆山人的精神文化世界远不止昆曲。以顾炎武为代表的先贤文化,以周庄为代表的水乡古镇文化,以大闸蟹、奥灶面为代表的饮食文化等,正渐次绽放属于昆山的独特文化魅力。

从“外来人口”到“新昆山人”

对昆山来说,打造人的获得感与幸福感,绕不开的一个现实问题是:昆山是一个外来人口占2/3的城市。

某种程度上,昆山很像位于南方的另一座“移民城市”——深圳。在4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吸纳四方资源,涌入各色人群,活力迸发、激情四射。由此,如何让外来创业者同本地居民一样,在这片土地上共建共治、共融共生,享有同等的发展机会,从而让活力与激情可持续地为当地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与养分,便成为这座城市的独特命题。

昆山外来人口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沈卫红告诉澎湃新闻,目前昆山总人口约270多万,本地人95万,有179万外来人口,外地人占据了三分之二。这在江苏县级市中比例是最高的。

从时间轴看,昆山的外来人口数量一直呈显著增长状态,期间也经历了几次高峰。沈卫红介绍,1990年昆山外来人口才1万;2000年昆山经济加速,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外来人口突破10万关口;至2006年,由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带来的强烈就业需求,外来人口迅速突破100万,2007年飙升到近200万。此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而渐趋平稳。

为了管理这一庞大的外来人口群体,昆山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成立了外管办。最开始以治安管理为中心,工作人员也是公安民警为主,后来的管理半径扩大到劳动、建设、工商、民政、教育、卫生等方方面面,各区镇、街道、村、社区也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

2002年,昆山市委市政府明确表示:外来人口是本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共处一地,共创繁荣,共保安宁,共树新风”。

这个理念被写入当时一个关于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办法中,文件还首次把外来人口的称谓改成“新昆山人”,并具体提出了要实施“融合管理”,即融管理、教育、服务为一体的综合管理。

“所谓的‘新昆山人’,就是要不排斥、不歧视外地人,与本地人一视同仁。”沈卫红说。

而融合管理中,户籍、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是“硬骨头”。如何让新昆山人“入城”、“入户”、“入职”、“入学”,解决好这些切身利益攸关点,才是能够“稳”住人的关键。

华东地区第一所台商子女学校

沈卫红介绍,多年来,昆山先后制定了系列城市发展顶层规划设计,建成一大批新昆山人生活区、服务区、商业区等综合配套设施,出台《新市民子女公办学校积分入学办法》等保障政策,最大限度满足新老市民住、食、行、教、医等基础保障,为广大外来人口融入昆山、建设昆山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

以教育为例。2016年,因高考政策改革,考生不一定要回户籍地参加考试,以及取消了借读费,昆山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需求剧增。为缓解矛盾,昆山在当年探索了非昆山籍人员子女积分入学的政策,即在满足昆山籍学生就读公办学校后,剩下的招生名额根据积分排名先后顺序安排非昆山籍子女入学。这在当时的全国县级市中,也是做得比较早的。

“这样做更为公平有序,外来人员只要有社保、固定居住地等都可以积分。”昆山市教育局党委委员龚建中对澎湃新闻说。

但即便如此,昆山教育系统依然压力很大。龚建中透露,以2016年为例,全市提交的积分入学通过审核的孩子在两万人左右,其中公办学校录取率约93%,剩下未能解决的是7%。折算下来,还有一千多个学生。

一千多名学生想进、能进却因为名额受限进不了公办学校,这在当年酿成“十分突出、十分尖锐”的矛盾。龚建中说,为此,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加快民办教育建设来解决,同时昆山每年投入大量资源修建新学校、招聘新师资。而为了扩大招聘师资,地方政府也想了很多办法,进行全市编制统筹,教育优先使用。

同样的矛盾在医疗上也很突出。昆山卫健委社区科科长钱国华告诉澎湃新闻,从2009年开始,昆山就一直在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均等化就是不管你是城里人还是农民,是外来的还是本地的,都要同等对待,同等享受我们的公共卫生服务。”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孕产妇化验检查、儿童保健、预防接种等都是向全国各地来到昆山的人免费开放,这对昆山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但昆山市委市政府面对压力从未摇摆过。沈卫红说,尽管从表面看,外来人口挤占了本地人的公共服务资源,也许去医院要排队的几率增加了,乘坐的公交变得拥挤了,但本地人所能享受到的一切公共服务的改善,正是基于外来创业者流入、经济增长给昆山带来的红利:“没有这些外来流动人口,就不可能有昆山的飞速发展。来到昆山,就是昆山人。”

城市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段俊到昆山时只有18岁,来的时候只觉得后悔,看见到处是农田和庄稼,跟在四川的老家没什么两样:“这跟我想象中的城市差太远了。”

但段俊最终在昆山一待就是20多年。昆山从她当年颇感后悔的小小县城成长为繁华都市,而她也从一家车料公司的初级员工,做到嘉联益昆山有限公司的检验员,并成为全国人大代表。

段俊出席全国两会。

2018年新当选的来自昆山的全国人大代表只有两位,一位是昆山市委书记杜小刚,另一位就是段俊。

早在10年前的2008年,全国优秀农民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1000名优秀农民工受到表彰,段俊同样光荣上榜。当时昆山当选的也是两名,且都不是昆山本地人。

段俊回忆,那次接受表彰的优秀农民工苏州有十几位,但其他县市被表彰的大多是当地人。“这让我更加认可了昆山,认可它的包容性。昆山把最好的留给了我们外来务工者,这样的地方当然值得让我留下,也值得让我为之打拼。”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就意味着有机会代表广大农民工在最高政治殿堂发出声音。参加两次人代会,段俊共带去了四个建议,都是最底层人群关注的问题:放宽外地人员落户条件、医保卡异地就医、改善农民工出行、老旧小区加装电梯。

段俊对澎湃新闻说,成为人大代表后觉得自己肩上责任很重,她总是不由自主地在生活工作中去关注发现老百姓的真切需求。比如她的一份人大建议提出,涉及购票出行、便民就医的公共服务类APP平台,应该配备指导人员或者志愿者,以帮助缺乏互联网技能的农民工解决实际困难。这份建议就是自己有次出差遇到大雪天气,她看到很多农民工奔到火车站才发现班车取消了倍感无助而想到的。

每次想到一个建议后,段俊会向周边的人广泛摸底调查。为了农民工的养老保险问题,她先后给工友发出了100份调查问卷。做老旧小区安装电梯建议时,她在多个小区里逢老人就问对电梯是否有需求:“很多老人以为我是卖电梯的,还有的以为我是骗子。”

截至目前,段俊的4个人大建议都收到了有关部门的回复,有的已经在实施推进中。比如老旧小区安装电梯的建议,已经在苏州先行先试。

昆山天南海北的179万外来人口,大体可以分为10万台商、外来引进的科技人才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几个群体,而外来务工人员无疑是人数最为庞大的主力军。一座城市的现代化,如何实现人的现代化是核心,尤其是如何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对城市建设的政治参与更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000年后,昆山就将广大外来务工人员的现代化提升列入“新昆山人”培育计划:加强农民工的法治教育,改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丰富农民工的文化素养,一步步地推动他们从农民、市民进而向现代化城市公民的嬗变。

采访中,提及昆山的城市精神,不少人都会说到“开放”“融合”。而真正的开放、融合,就是不排斥、不偏见,让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志有所展、身有所栖、心有所安,奋斗之处便是家乡。正是在每一个人活力勃发的共生、共创、共享中,让昆山成为了今天的昆山。

    责任编辑:谢春雷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