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路上⑧|它是“绿城”郑州道路颜值担当,曾见证二七商战

澎湃新闻记者 段彦超
2019-09-24 10:50
来源:澎湃新闻
在不少郑州市民心中,人民路是郑州市道路的颜值担当。 视频拍摄:澎湃新闻记者 张伟龙 段彦超 视频编辑:曾怡文(02:47)
【编者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成就斐然。这些成就不仅体现在宏观数据中,也浓缩在每条大街小巷的变化之中。一条路,见证一段历程。澎湃新闻派出多路记者,寻访全国多个城市的人民路,记录路上承载的国家记忆和变迁,呈现新中国的发展成就。

“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 有人用白居易的这句诗,来形容郑州市人民路两旁的法桐。

在不少郑州市民心中,人民路是郑州市道路的颜值担当。它见证了这座城市环境的变化:曾经绿化缺失易起风沙,后来启动植树造林,“路修到哪里,树栽到哪里”,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郑州有了“绿城”之称。

郑州市人民路呈西南-东北走向。最南端,是郑州市地标二七纪念塔及周边的二七商圈。上世纪90年代被誉为“中国现代商业里程碑”的二七商战,就是在此打响的。最北端,是紫荆山立交,河南省委距此500米。

新中国成立之初,郑州市还是郑县。如今,郑州市常住人口破千万,跻身GDP万亿俱乐部。常年研究郑州商业的史璞教授说,如今,二七商圈虽仍繁华,但在郑州已难称商业中心。现在,郑州到处都是大型高端综合百货商场。

84岁的“全国名老中医”王万林在人民路生活59年,目睹了新中国成立后,郑州市人民路从无到有、从荒凉到繁华的历程。

“怎么可能想到呢?”“谁能想得到!”他如此感慨这种巨变。

历史车轮滚滚。人民路两侧如亭亭青伞的法桐,静静看着这一切。

法桐成荫的郑州人民路。澎湃新闻记者 段彦超 图

从“扬灰路”到郑州道路颜值担当

郑州市人民路是双向六车道,四五十米宽。行走在干净黝黑的柏油路上,除北方大城市共有的特点外,让人印象最深的,是路两旁的高大法桐。

这些法桐,一个人难以抱住,有人引用白居易的诗句形容“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

9月13日,84岁的“全国名老中医”王万林向澎湃新闻回忆,新中国成立初,他常到郑州市人民路附近出差,严格说,那时并没路,附近还是田地,旁边还有沙丘、坑塘,走的人多了,才有了路,“不下雨扬灰路,下雨水泥路”。

1954年10月,河南省会由开封迁到郑州,省直机关也搬了过来。随后,郑州市修建了人民路,人民路成为郑州市主要道路,也是郑州市当时最宽的道路,不过仍是条断头路,南头只到太康路,未通到二七纪念塔。

郑州市管城区志显示,郑州刚解放时,老城区绿化基本空白,到处光秃秃的,每逢旱风,风沙弥漫。新中国成立后,市里启动植树造林。1954年起,植树造林进一步展开,基本做到了“路修到哪里,树栽到哪里”。

由此,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郑州有了“绿城”之称。

王万林回忆,人民路两旁的法桐,就是1954年修路时栽的。法桐长大后,夏天,附近居民就在树下乘凉、休息。起初路中间有花坛、电线杆等,车也不多,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车和人开始多起来,花坛和电线杆就拆掉了。

在不少郑州市民的心中,人民路是城市道路的颜值担当。今年9月7日,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实地火炬传递在郑州举行,经过人民路。在家看直播的王女士感慨,“你看拍下来多漂亮啊。”

1986年6月,人民路南段建成通车,使得从火车站通往省直机关的车辆,不再经过(二七路)郑州市百货大楼商业区,缩短了行车路线,缓解了该地区的交通压力。由此,人民路正式连通二七纪念塔。

二七纪念塔作为城市地标,是为纪念发生于1923年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而建,位于人民路最南端。郑州二七纪念馆讲解员陈默是80后,住在郑州西郊。她说,小时候,郑州还没这么繁华,在家就可以听到二七纪念塔每小时的报钟声,听说站在二七纪念塔顶,向北还能望见黄河。

人民路最北头,常被老住户提到的,是1983年开业的紫荆山百货大楼。他们说,那里原是一块三角地,种过庄稼、菜,人们常去那里摘野菜,捉知了。

郑州市最早的公共交通——1953年建设的郑州市公共汽车公司办公地及停、发车场,也设在人民路中段,后搬走,上世纪90年代建成丹尼斯商场。

“最初就几条公交线路。”人民路老住户王女士说,以前城区很小,市中心二七纪念塔往东二里地就是农村。坐公交去现在三四站路的地方,都觉得老远。

如今,郑州早已跨入五环时代,2013年,随着第一条地铁线路试运营,郑州公共交通步入地铁时代。目前,郑州已开通5条地铁线。1号线人民路站,就设在人民路中段。6年来,郑州地铁线网总运量达10亿人次。

人民路南端的二七广场地铁站。澎湃新闻记者 张伟龙 图

郑州市人民路与金水河相交。

王万林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虽已退休多年,但被返聘。他步履矫健、言语清晰,有一个退休后坚持了23年的习惯——每天早上六点去金水河附近走四十分钟,下小雨小雪,打把伞照去。

他回忆说,新中国刚成立时,人民路跨金水河的地方,还是条小沟,省政府搬来后,号召群众们挖金水河,他也参与了,“义务劳动,但大家热情特别高”。后来,经多次治理,金水河两岸修建为现在的水泥河堤。如今金水河有几十米宽,两岸绿化宜人。

住房变迁史:从数平米工棚到一百五十平米楼房

提起河南美食,外地人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烩面。

不过,许多外地人不知道,河南烩面的“鼻祖”,是合记烩面——这家已有69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源于1950年开办的“合记老乡亲”饭店,如今最老的一家店位于郑州市人民路中段。

2019年9月11日中午12点,合记烩面人民路店大堂餐客满座。一碗碗面条筋韧、色香味俱全的羊肉烩面或海鲜烩面,吃得餐客们直冒汗。有餐客吃完面条,端起碗猛喝几口汤,才心满意足放下碗。餐客里,有慕名而来的外地人,也有为解馋,“一个星期半个月就专门跑过来”的“郑州土著”。

合记烩面人民路店厨师长买建国记得,店在二七纪念塔附近时,一碗烩面三四毛钱,10点上班,不到9点半就开始排队,屋里坐不下,就把碗放在外面盖防空洞口的石板、人民路护栏上吃。现在,仅人民路店,每天要接待餐客约3000人。

人民路上的合记烩面。澎湃新闻记者 段彦超 图

王万林也是合记烩面的粉丝。他祖籍河南南阳,小时候父母就去世了。那时家里穷,家里六个孩子吃不饱饭,十六七岁时,小学都没读完的他,“听说读卫校有饭吃”,就到河南省卫生厅在县里设的卫校学习。凭着勤奋,1965年,他在河南医学院(现郑州大学医学院)毕业,分配到黄河中心医院工作,几年后调到妻子工作的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从南阳到郑州时,乘坐的是蒸汽卡车,15小时多才到许昌。工作后,合记烩面一碗四毛五,都觉得太贵舍不得吃,“35元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呢”。

1960年起,王万林便随妻子住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里,该院坐落在人民路中段,是1954年从开封迁过来的,是郑州市最早的中医院。

王万林回忆,当时,医院只是河南中医学院(现河南中医药大学,后从人民路搬走)临人民路的两层楼,上面是病房,下面是门诊部。如今,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已有职工3100多人,编制床位2600张。

59年来,王万林虽然一直在医院住,但他换过8次房。

“当时几乎都是租公家房。”王万林回忆,最开始,他住在一间只有三四平方米的灶房里,门也没有,只能放下一张床,夫妻二人带着孩子住,每月扣几毛钱租金。后来换到工棚,六七平方米,工棚顶是“倒V”型,但隔墙并未砌到顶,晚上在屋里能和隔壁同事聊天。因为没厕所,用盆子解小手邻居都能听见。再后来,医院盖了筒子楼,他分到一间15平方米的屋。后来,条件逐渐改善,两间屋、两间半屋,那时每月租金两三块……第八次,是医院奖励他免费使用一套三室没厅的房。第九次,2008年医院在院内集资建房,2012年,他终于搬进了属于自己的房:150平方米的三室两厅两卫。

据郑州市管城区志记载,解放初期,郑州市老城区房屋多是明、清和民国期间遗留下来的老房子,人均面积仅有2.16平方米。到1985年房屋普查,老房子只占房屋总面积的5%,居住水平大幅提高。

人民路东侧的工人新村,是建国后为工人们建的。老住户王先生说,最开始这里是平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扒掉盖了楼房,多是五六层的居民楼。当时算条件极好的,每月一间租金两块多。如今,作为老城区,工人新村虽然也干净整洁,但已经显得很老旧。

王万林回忆,1978年改革开放后,人民路两旁的楼房多了起来。1985年左右,平房开始拆迁,感觉慢慢就发展起来了,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到上世纪90年代,“发展特别快,高楼呼呼都起来了”。

王万林在办公室坐诊。澎湃新闻记者 段彦超 图

商都往事:二七商圈商战曾闻名全国

在人民路最北端西侧,是郑州商代都城国家考古遗址。

据郑州市管城区志记载,该区的商业活动可上溯到商代中期,郑州商城出土的大量“贝币”和外地产品(海贝、玉石、绿松石、象牙等),表明当时商业已进入等价交换的萌芽阶段,其活动范围远达千里之外。

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建的二七塔及周边旧照。澎湃新闻记者 段彦超 图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史璞告诉澎湃新闻,郑州被称为“商都”,除因曾是商代都城外,还因也是商人、商业的发源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郑州市人民路最南头二七商圈爆发的“二七商战”,曾被誉为“中国现代商业里程碑”。

1978年改革开放后,生产企业不仅要负责生产,还要负责销售,但发现缺少分销渠道。各地都在谋发展,郑州市经过决策,确定了发展商业的战略。

1983年,人民路北端东侧的紫荆山百货大楼开业。在史璞看来,这开启了郑州综合百货商场的2.0时代。在这之前,郑州只有两家传统大型商场,二七路上的郑州市百货大楼(始建于1955年)和友谊商场。那时,“柜台还都是封闭式的,给钱后营业员把钱和单据夹住,通过铁丝,用竹竿猛地一捣,唰地飞到收银台,收银员找零,盖章后,再夹好,唰地捣回来。”

王万林回忆说,原来实行计划经济,实行配额制,买东西要用钱还得凭票。豆腐乳是豆腐乳票,穿衣服要布票,肉是肉票。印象中,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后,买东西不再需要票了,人们的消费欲提高了。

1989年前后,在二七纪念塔周边,亚细亚商场、天然商厦、郑州华联、商城大厦相继开业,郑州市百货大楼也做了升级改造。

“中原之星哪里去?郑州亚细亚”“星期天哪里去?郑州亚细亚”开业前许久,亚细亚的广告就铺天盖地袭来。开业当天,顾客像潮水般涌进来,90%的货物被抢购,被迫提前结束营业。王万林回忆说,当时,大家都跑到亚细亚,许多是为了看稀奇,“那些服务员打扮可洋气,还有电动扶梯。”

“消费者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是‘上帝’。”史璞说。

相关纪录片显示,早上开门前,亚细亚的美女仪仗队会举行升旗仪式,所有员工参与。随后,礼仪小姐开门,管理层在门后欢迎涌进来的顾客。

史璞说,因为亚细亚形象好,服务也好,把人都吸引走了,便引发二七商圈其他商场打起价格战,由此,二七商战爆发,一发不可收拾。

主要参与商战的六家商场,除亚细亚是中国最早的股份制商业企业外,其他几家都是国有企业。1992年,央视播出以二七商战为主题的6集电视连续纪录片《商战》,使这场商业竞争引爆全国,多省领导、商业人士来郑学习。这一事件,成为引领中国商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史璞回忆起当时竞争的白热化时说,当时,商场间互抄价签,随时降价。亚细亚为在抽奖大赛中胜出,将桑塔纳、奥迪作为奖品,车就在商场门口转,那时候自行车都没普及。“商战打得昏天暗地,不是一个措施,是组合拳,现代整合营销里有的,那时候都用过。”史璞说。

史璞回忆,最让他记忆深刻的,是亚细亚的理念“顾客永远是正确的”。有次,一个顾客试鞋时被其他顾客碰倒,头磕到柜台,起身就扇了营业员一巴掌。亚细亚马上向顾客道歉,补偿顾客,还去顾客家看望,最后,顾客都不好意思,承认自己打错了人。而商场内部,设置了“员工委屈奖”。

然而,因同质化竞争、过度竞争导致消耗,郑州二七商圈开始走下坡路。1998年,亚细亚注册商标被查封。2001年,亚细亚破产,失去对手的其他几家商场除郑州华联商厦外,要么倒下,要么被收购。1996年,丹尼斯(人民路店)进驻郑州。史璞认为,这标志着郑州市综合商场3.0时代开启:规模更大,设施和产品更先进,且非国企;如今,二七商圈虽仍繁华,但这些年郑州迅速发展,到处都是大型高端综合百货商场,郑州已进入无商业中心时代。

王万林说,他购物还是选择丹尼斯,因为熟悉。

作为主任医师、全国名老中医、教授,虽是返聘,王万林仍要坐诊,带研究生,每月工资数万元。他说,能从吃不上饭,到过上现在啥也不缺的生活,他无比感激。在他看来,郑州市人民路近七十年的变迁,是历史最生动的写照。

    责任编辑:徐笛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