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互联时代,离不开这几项科技

宋一聪
2019-09-28 19:18
来源:澎湃新闻

面对触手可及的5G时代,许多曾经的梦想都逐渐变为现实。1995年,比尔·盖茨首次荣登《福布斯》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榜首,从这一年起,“全球首富”的桂冠被他连续保持了13年。在同一年里,盖茨还做了一件重要的事——在某种意义上或许比获得“首富”更加重要,那就是他出了一本名为《未来之路》(The Road Ahead)的书,并迅速成为了全球畅销书。在这本书的封面上,这位全球首富还是一位穿着蓝色毛衣,戴着眼镜脸现羞涩微笑的标准“IT男”形象,但他在这本书里所讲的内容,在二十多年后的我们看来,就好像传说中的大预言家的预言那么准确。

《未来之路》中文版封面

比如说,“用户遗失或遭窃的照相机将自动发回信息,告诉用户所处的具体位置,甚至当它已经身处不同的城市。”这一点,对于现在的智能手机来说几乎已是必备功能。

比如说,“如果您的孩子需要零花钱,您可以从电脑钱包中给他转帐5美元。”没错,我们现在就是这样给孩子零花钱的,现金他们往往还不要。

比如说,“未来人们在观看电影《飘》时,可以用自己的面孔替换片中的嘉宝等知名演员,实实在在体会一下当明星的感觉。”前阵子特别火的那个APP叫什么来的?ZAO?

再比如说,“未来您将可以选择收看自己喜欢的节目,而不是被动的等着电视台播放。”这就不用说了吧。

比尔盖茨的预言在如今已经有很多已经实现了,也有一些正在实现中——比如说物联网。如今普遍认为物联网概念最早被提及就是在《未来之路》中,而它所需要的一些“前置科技”,如今已经基本成熟。

无线通讯技术——从3G到5G

基于5G网络的智能零售设备展示,这是物联网的一个重要应用方向

在大部分对5G时代的展望中,“万物互联”往往是一个被频繁提及的词。在足够快的无线通讯技术的支持下,物与物的随时保持连接并互动才变为可能——以前我们叫它“物联网”。事实上,物联网也并不是只有在5G大规模推开时才有可能出现,早在3G时代就有人提出和小规模试验过一些应用场景,而当进入4G移动互联网时代,物联网也开始进入应用层面,比如智能手机的大规模推开,智能穿戴设备的风行,车载智能互联系统的普及,都是典型的应用场景。而在4G时代大规模出现的共享经济代表,比如共享单车,就是物联网技术所催生出来的全新行业。

5G时代的“万物互联”则是对以往物联网的进一步强化和拓展,根据IDC预测,到2023年中国物联网设备连接量将达到75亿。这就对无线通讯技术的稳定性、延时和带宽有着更高的要求。随着“人与人互连”向“万物互连”的发展,海量终端将广泛部署于零售、数字化物流、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众多细分领域。

RFID——为每个物品注册身份证

每个商品都被打上了RFID标签,这是万物互联的开始

对于RFID这个词,许多人可能有点陌生。但相信不少去迪卡侬买过衣服的人一定会对那个内藏芯片的衣物标签会有印象——这就是RFID标签。通过这个标签,商品管理者可以用手持设备一次性批量读取所有商品的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找到需要的商品,或者为大量商品归类。传统的库存商品管理方式需要一个个地翻找或扫描条形码,与之相比,RFID技术可以大大提升效率。

RFID技术的全称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tion,意即射频识别技术,它是一种实现物联网的关键性的自动识别技术。

最近,RFID标签技术的主要厂商艾利丹尼森在中国建立了首个RFID体验中心,其全球副总裁兼总经理Francisco Melo将这种标签形象地形容为“商品的身份证”,可以给予每个商品一个独一无二的电子身份标识,并可以一次性读取批量商品。并且,RFID技术可以在多种场景下工作,有低频、高频和超高频等不同的技术,像高速公路的ETC支付,无人商店的无感支付,都是一些典型的应用。

由艾利丹尼森建立的RFID体验中心

随着RFID技术的发展,这种技术也可以应用在更多的场合。例如,上一代的RFID标签无法应用在金属物体上,其信号也会受液体的阻隔,但是在艾利丹尼森的体验中心里,已经可以找到应用在易拉罐可乐上的RFID标签,这说明传统的信号问题已经被解决,而这是让其大量应用到超市内的关键。

不要要电源、非接触、实时快速、高效准确并且可以批量处理,这些优点使得RFID技术成为物联网不可或缺的一环。而随着技术的发展,RFID标签的成本进一步下降,才是真正“万物互联”时代的开始。

云计算——物联网真正的大脑

通过云计算,才有可能处理万物互联的庞大数据

如果说RFID和其他传感器是物联网的眼睛、耳朵和肢体,无线通讯技术是物联网的血管和神经系统,那么云计算就是物联网真正的大脑。在“万物互联”的情况下,没有强大的算力支持,是没有办法真正管理和协调这些联网的“物”的。海量的数据,需要一个强大的计算资源处理中心,而云计算则是一种在成本和效率上更理想的模式,甚至是唯一的模式。利用云计算机模式,可以处理海量数据,并能实时动态管理和即时智能分析,并通过无线或有线传输动态信息送达计算资源处理中心,进行数据的汇总、分析、管理、处理,从而将各种物体连接。

2006年,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在搜索引擎大会(SESSanJose2006)首次提出“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如今在亚马逊、微软、阿里巴巴等诸多科技公司的集体努力下,云计算已经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

    责任编辑:李淑平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