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过后,“过瘾”不再是衡量内容的标准

2019-09-21 13:15
山东

真情实感,能撑起网大吗?

文/杨小没

10年。

2010年,《唐山大地震》登陆内地影市,在给受众带来极度震撼之下,该片拿下6.73亿,成为当年国产片的票房冠军。

不仅是《唐山大地震》,《阿凡达》、《让子弹飞》等影片的出现让2010成为内地电影市场扩盘的一个初期阶段,在这之后,电影市场也开始向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

然而10年后的今天,电影的类型题材虽然更加多元化,却一直缺乏《唐山大地震》这种题材。 此外当下市场中冷热分明,头部效应明显,即便院线中真的出现这类影片,其市场资源也很难把控。 因此网络大电影《大地震》的出现,就成为互联网内容对这类题材的一个尝试。

《大地震》改编自唐山大地震中真实发生的矿下逃生事件,不论是在网大领域还是院线电影中,它都属于一个比较新的题材。 该片上线10天,分账票房突破1千万,成绩的亮眼也说明受众依然对这种题材有所青睐。

实际上《大地震》不仅是对地震题材的一种尝试,也说明当下的互联网内容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地震》将具有现实意义的真实故事和互助自救的精神加以艺术化呈现,也已经证明网大开始关注受众在精神层面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过去网大那种单纯追求“过瘾”的方式,已经不足以成为下一个阶段市场衡量内容的标准了。

1

戏骨

“义不容辞! ”

这是曹卫宇在讲述为什么加入《大地震》这部电影时的第一反应。 不仅因为《大地震》关注现实题材而具有一定的优势,更因为曹卫宇本人对“地震”有着深刻的感触。

唐山大地震发生时,曹卫宇4岁,地震对年幼的他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真正让他对地震产生深刻认知的是汶川地震。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曹卫宇在云南拍戏,因为地理位置上距离较近,他所在的拍摄地点也感受到了地震。 虽然没有造成危险,但通过媒体报道,曹卫宇也对地震中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感到十分震撼。

因为对地震有深切的感触,所以在《大地震》这部改编自唐山大地震真实故事的项目找上他时,他才会“义不容辞”地加入。 其实对于另一位主演张晞临来说也是如此,虽然张晞临表示他更多是“江湖救急”,但本质上也是源于对灾难片题材很感兴趣。

有趣的是,两位主演都表达了对题材的青睐,至于影视内容在什么平台却并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内。

其实不论是曹卫宇、张晞临或者是其他戏骨,对于他们来说,“选好戏”的重要性远远高于“选平台”。 但由于互联网内容在发展初期,内容上仍显薄弱,因此这些戏骨也一直活跃在以优质内容集中的传统平台。

然而当互联网内容达到一定成熟期时,资深演员向更多不同平台聚集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此前曹卫宇、张晞临都曾投入到网剧阵营,而如今他们出现在《大地震》中,也说明网大在内容上迈入了一个新阶段。

互联网给了演员更多尝试的机会的同时,戏骨们的参与,其实也是给这些互联网内容更大的成长空间。张晞临表示参演网大同样是塑造人物,和以前拍戏的内容没有任何区别,曹卫宇也说对他来说演戏的标准一直不曾有过变化。可见戏骨们正在将自身表演的高标准带入到互联网内容中,通过以身作则,影响着这个年轻的领域。

对于网大来说,年轻意味着内容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但也存在经验不足、标准不高的缺陷。 张晞临在《大地震》中不仅是一个资深演员,也是一位老师。 他表示在新人演员不知道怎么入戏时,常常是他通过即兴发挥,引导新人演员找准自己的方向。

可以看到,如今戏骨加入网大,不仅能通过演员自身的经验和高标准,为互联网内容的内容作出保障,更能为年轻的创作团队画出更加清晰的标准线。

2

爆款

灾难片。

两位演员实际上都是第一次接触这样一部反映矿难救援的灾难片,在问及拍摄过程中有哪些困难时,两位演员都提到了“水好冷”。

因为在影片中有许多地震、矿难以及矿难导致的渗水、瓦斯爆炸等灾难的真实场面,因此电影在拍摄过程中也对这些场景进行了许多模拟。 而在拍摄透水事故的戏时,现场在大水池中放了几吨水,演员们就在水池子里泡了两天。 由于还是初春,天气本身就有些冷,曹卫宇直言,每次下水都要做很久的心理建设。

除了水冷,“脏”也成为困扰演员的一个问题。 因为要还原真实的煤矿场景,现场也使用了大量煤炭。 曹卫宇表示一直到拍摄完好多天,鼻子还会出现黑色的分泌物。 艰苦的拍摄环境让电影具有较高的真实性,不过这些艰苦的拍摄过程,在过去的网大中是很少见的。

对于刚刚开始发展的互联网内容来说,首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得到受众的关注,因此片名、海报、前六分钟就成为了传统的“网大三要素”,大部分制作公司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这三要素中。

不过网大发展至今,也开始注重内容的重要性,不再过度信仰这些经验之谈。 《大地震》在拍摄中遇到的这些拍摄难度,本质上也是因为剧组提高了对拍摄画面的要求,希望通过制造更多实景,增加影片的真实感。这不仅是因为《大地震》是一部反映真实故事的现实题材影片,也因为网大的发展路程已经到了更加追求真实的阶段。

其实对于曹卫宇、张晞临等资深演员来说,对内容质量的高要求已经使得这种艰苦的拍摄情况成为“家常便饭”。 但对于正在成长的网大来说,这种经历却是一次良好的尝试。

曾经的互联网内容长期“唯关注至上”,许多制作公司都渴望制作出一部爆款,这也导致它们更多的希望通过所谓的三要素去追求“爆款”。然而当互联网对待内容的方式发生变化时,制作公司才开始摆脱为了“爆款”制作爆款的思路,通过不断打磨细节,让观众自发地挖掘爆款。

而《大地震》在拍摄过程中表现出的对拍摄精致化、真实化的追求,也是网大尝试通过走向“正”派风,在制作上向院线靠拢,来追求“爆款”的一种方式。

3

过瘾

题材变化。

因为需要更多关注度,互联网内容也一直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打动受众,让受众感到过瘾。 而对于网大来说,这种对“过瘾”的追求本质上是追求视觉效果上的刺激。

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发展时间较短,制作端并没有足够多的优质内容作为支撑,因此大部分互联网内容都希望通过提高受众的视觉享受,来平衡内容自身的价值。无论是奇怪的世界观和人物设定,还是对特效镜头的执着,都是大部分网大追求视觉“过瘾”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当前市场上的网大内容也多以奇幻架空题材为主。

而目前,互联网内容的发展以及足以支撑网大内容开始尝试更多类型的题材,网大对内容的追求也开始从“走肾”变为“走心”。

虽然《大地震》中也有地震、矿洞坍塌等惊心动魄的场景,但电影的核心已经从表层的表现场景变成反应那个时代下平凡人物的感人瞬间。 此时电影为受众提供的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感官刺激,而是去满足受众精神上的需求。这也是《大地震》以现实题材获得初步成功的原因。

目前《大地震》上线10天,分账票房已经突破千万,成为爱奇艺热播榜及飙升榜双榜第一。 这实际上也表明当前受众对网络大电影的要求,已经不局限于追求感官上的“过瘾”,而是更需要在精神层面得到满足。

其实,不仅对于受众来说“过瘾”的标准在发生变化,对于演员也是如此。 张晞临在采访中直言在拍摄《大地震》过程中,并没有真的“演过瘾”,但对于《大地震》这样一部现实题材作品来说,本身也因为追求“真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演员“想怎么演就怎么演”的空间。 但这种限制,也让影片变得更有可信度。

网大一直与院线内容有着明显的差别,但当网大的产业化程度提高之后,它必然会追求一个更高的标准,这种标准本质上是与院线内容相同的。因此曾经网大所追求的感官“过瘾”已经不再是衡量内容的标准,而是同院线影片一样,需要去触及受众的精神层面。

从《大地震》的尝试可以看出,网大已经开始走出过去的“舒适区”。 尝试新题材、提高作品标准,这些变化都使网大与院线在内容上的分界线走向模糊。 在某种程度上,这也许才是未来网络大电影需要持续探索的方向。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