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而足道|面对知之甚少的微塑料,我们期待什么样的行动

澎湃新闻记者 徐路易
2019-09-20 21:56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2018年10月于奥地利举行的欧洲肠胃病学会议上,有研究人员称已在人体排泄物中测得多种微塑料。检测结果显示,受试志愿者的粪便内均有微塑料成分。这一消息引起全世界瞩目,“微塑料”一词进入大众的视野。然而尽管有这些实证案例,人们对于“微塑料”却知之甚少。

微塑料是什么?微塑料对人体有毒吗?我们该如何看待微塑料?澎湃新闻整理了到2019年上半年为止相关的最新科研成果和专家演讲,为公众进行一一解答。本篇为该系列的第3篇。

微塑料与PM2.5一样,在定义上仍然十分模糊,在这一尺寸界定下,包含着千千万万种塑料材质和塑料添加剂。毋庸置疑,从末端逆着生产使用过程找到源头并加以解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科学界在微塑料的研究上仍需要采样方法、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统一和完善。在现实层面上,新技术的商业化落地,以及政策和市场的支持,则是当下塑料行业发展和转型的重要课题。

塑料已深入生活,完全可降解塑料亟待普及

2016年中国餐饮产业的市场规模3.6万亿,全国外卖日订单量约在2000万单左右,每天使用的外卖餐盒超过6000万个。在第二届全国环境(海洋)微塑料污染与管控学术研讨会上,浙江工业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潘响亮汇报了一个有趣的小实验结果。大家点外卖的时候,烤肉、炒菜等食品都会装到塑料盒里,刚炒出来的菜油温在150-300摄氏度之间,刚做出来的米粉、面条水温基本上在100摄氏度以上。潘响亮团队做了两种塑料材质的外卖盒进行试验,一种是普通的白色塑料盒,一种是看似更为坚硬的黄色塑料盒,随后用150多种食品进行测试,与外卖盒接触一分钟左右,可以发现外卖盒的质量有明显减少,减少量大多在1毫克以上。

伴随着工业品在人们生活中的深度普及,让公众完全不用塑料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市面上出现了很多打着“可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的包装产品。

包括潘响亮在内的诸多研究人员,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等媒体采访时表示,完全可降解的塑料目前技术尚不成熟,商业化成本非常之高,市面上已有的大部分“可降解塑料”只是部分可降解,这反而加大了这类塑料制品的回收利用难度。

“完全可降解的塑料,必须要有特定微生物生成的产物来做。现在很多可降解塑料,包括玉米基、淀粉基的塑料盘等产品只是部分可降解的,其他部分还是由PEE等成分构成。扔到环境里之后,玉米和淀粉很快就被微生物吃掉了,剩下的部分塑料反而没法回收了”潘响亮表示,目前需要真正的完全可降解塑料,且现在已有这类技术,也非常成熟,但是成本居高不下。

潘响亮提到,目前使用的可降解塑料,做塑料袋、塑料杯等产品应用在生活中相对影响不是太大,但在农业中应用就可能出现问题。首先,可降解农用地膜成本较高,其价格普遍为传统塑料薄膜的5-10倍,超出一些农业生产者的预算;其次,这些“部分可降解”塑料产品中不可回收的部分,在土地中对庄稼苗会产生影响。此外,农用地膜就是各地农业的一把钥匙,不同的气候和水土条件需要不同的“钥匙”,在可降解技术的成本仍较高的情况下,可降解地膜在不同地区推广起来更是难上加难。

在完全可降解技术尚无法大规模落地商业化之时,潘响亮告诉记者,目前处理这些塑料最好的方式仍然是回收焚烧,当然也特别注意燃烧条件不够可能会产生二次污染,一般来说焚烧塑料的温度要达到1500摄氏度左右,有充足的氧气才能充分燃烧,同时减少大气污染。

行业盼支持:单一参与者无法解决问题

除了技术以外,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环境学博士矫旭东表示,塑料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必然,要从法律层面和规划政策扶持进行引导。他介绍,常见的PT塑料矿泉水瓶是可以循环利用的,但是如何利用好这些回收来的材料值得进一步探讨。有些产品回收后能做衣服、纺织品,有些可以做塑料制品。当然如果技术好的,废旧塑料甚至能做成食品级的品质。减少污染,除了资源方面,有技术的问题,有工艺的问题,也有需要有政策的问题。

目前在技术上可以实现的回收再利用能力,是否具有高的附加值;回收企业也面临着是否能回收到原料的问题。矫旭东提到,循环利用的方式是很多很多的,比如10-20个瓶子能做成一个塑料盆、塑料凳;20-30个瓶子,或许就能做到食品品质做成矿泉水瓶,如何实现高质化的利用也是业内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政策层面,矫旭东提到,生产企业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是一个核心问题。行业变革的趋势首先是中国禁止进口洋垃圾,要转向如何加强国内的垃圾回收利用和固体废弃物资源利用;同时,国内目前严厉打击小散乱污企业,工厂将慢慢地向园区集中。这些都有利于塑料回收的规范化。

“从源头控制塑料也好,从企业加强塑料循环也好,好多技术对企业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但是单纯靠技术解决不了问题,单纯靠政策也解决不了问题。必须有政策和技术相结合,形成一个市场化的长效机制,能够让企业来做按市场化的方式,企业发挥基础工艺优势,市场有商业模式,政府适当加以政策领导,最终形成合力。这才是未来整个塑料行业污染防控的方向。”矫旭东表示。

    责任编辑:李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