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协奏曲III“致祖国”|上海大厦:跨越43年的记忆

澎湃新闻记者 甘琼芳
2019-09-26 09:01
来源:澎湃新闻
《上海大厦:跨越43年的记忆》 澎湃新闻记者:薛晶 张呈君 孙湛(03:19)
从1973年到2016年,同一个家族的堂兄弟姐妹,在同一个地方合影,是什么体验?

继小赵一家的西湖记忆后,澎湃新闻《家国协奏曲》第三部“致祖国”视频时光大片第二部出炉。这次,我们一起走进李皓与上海大厦的故事。

1973年春节,5岁的李皓(前排中)和堂兄堂弟堂姐们在上海大厦前合影。李皓 供图

51岁的李皓是上海“土著”。1973年春节,李皓在内地支援建设的父亲,趁着回家探亲,带上他和他的堂兄堂姐,在外白渡桥拍下了第一张照片。2016年,李皓堂姐的儿子在浦江饭店办婚宴。李皓提议,还在原来的亲水平台上留影,于是有了第二张照片。

2016年6月,李皓(中)和堂兄堂弟堂姐们在同地点再次留影。李皓 供图

飞驰了43年的时光机上,看得见的,是李皓的成长。从第一张照片里的懵懂幼童,到第二张照片里成熟斯文的中年人;看不见的,是当年上海第二高的上海大厦,如今已是遍地高楼大厦里不那么显眼的“小个子”了。

建成于1934年的上海大厦,是上海最著名的建筑之一。巧合的是,曾作为照片背景的上海大厦,后来成了李皓的工作地,也成了他观察这座城市变迁的窗口。

“往东,见证了浦东陆家嘴的发展;往下,见证了苏州河从黑臭变清的历史;从这里俯瞰整个外滩,能见证上海40多年城市风貌的发展巨变。”而李皓本人,也已经从一名普通服务员成长为集团中层干部。

这是一个上海市民半个世纪的人生轨迹,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缩影,是个人对祖国的赞歌,也是无数中国人走过的辉煌道路和还在续写的传奇。

致敬70年,我们在行动。我们希望挖掘更多小赵和李皓们的故事。澎湃新闻微信小程序“家国影像馆”已同步上线,欢迎踊跃参与。在这里,我们将与澎湃新闻亿万读者分享您的故事、时代的故事。

    责任编辑:薛晶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