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公厕也成打卡地?这个村已收到多个方案,树屋公厕将落地

上海大调研
2019-09-19 09:56

这是一场乡村的“厕所革命”,也是乡村发展中思维观念的一次碰撞和更新。

学生设计·林栖阁。

上海的乡村振兴已从擦亮美丽的面孔,渐渐深入到更加专业的领域。

公共厕所是乡村此前的“盲点”。对适合旅游观光产业的乡村而言,吸引更多年轻人愿意前来,公共厕所做得如何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近日,同济大学、韩国釜山大学、日本九州大学招募到来自建筑、规划、景观、室内设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20多名师生,在上海的水库村进行田野调查,提交多个公共厕所设计方案。

这些公共厕所,不只是服务设施。从选址、造型到与乡村水乡环境的融合,小小的公共厕所聚焦了未来乡村空间、生态、经济、景观、民生等各种效应。其中获得青睐的方案,即将被水库村真正采纳和实施。

当公厕成为网红打卡地

尚品书院。

前往水库村调研的那天,恰好上海台风。大风大雨包围了水库村,四通八达的水系以少有的饱满之态呈现眼前。所有人都意识到,在这方土地进行公共厕所设计,应该与市中心模式截然不同。

市中心狭隘的公共厕所需要标准化、规范化。但这里是江南水乡,有一望无垠的稻田、白云尽头的小路、碧波荡漾的河道,以及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荷塘。仅仅标准化的公厕远远不够,甚至还与水乡格格不入。

“乡村振兴,美丽的面孔已经被擦亮,现在应该更加深入思考具体、细节的问题。”同济大学副教授姚栋说。如现代化的基础设置、民生服务配套进入乡村时,需要重修道路、河岸、绿化,增加电缆、公共厕所等,这些项目都不宜按照城市模式直接嫁接,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匠心设计。

具体到公共厕所,便利、干净、无障碍设施、人性化细节等要求已无须赘言,更值得一提的是,从全球来看,公厕已经“美”出了新高度,好的公厕早已不只是厕所,也是网红打卡地,是人们可以休息、驻足、赏景的公共空间。

比如日本真庭市地铁站的樱花树下,有一座“木之露台”,整个空间几乎都由复合木材打造,远看像一座大型木家具,与飘落的樱花相得益彰。设计师希望把它打造成“面朝樱花的驿站”,它不仅美得不像传统公厕,还兼具休息空间、自行车站、活动场地等复合功能。又比如广岛县的公园里,有17座大小不一的“纸飞机”公厕,屋顶尖端向北,朝向东西侧的出入口充分引入日出日落的阳光,让人眼前一亮。

此外还有铁皮悬吊状公厕、小豆岛酱油桶状公厕等,无不别出心裁,又契合当地特色,以至于一群资深驴友们特意挖掘这些“最美公厕”,使它们成为网红打卡地。这些公厕的理念几乎高度一致——让人舒适愉悦,容易到达,融合环境,兼顾遮蔽和安全性。

那么,对于水库村的公厕设计,20多名学生会怎么做?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里不仅缺乏公共厕所,也极度缺乏供人交流与歇脚的公共空间。”学生聂大为说。公厕的概念已经掀起一轮升级,如市中心的时尚商业体,公厕附近设有专门的等候区,等候区同样装修得美轮美奂,成为往来人群驻足休息的空间。乡村有更好的生态环境和发挥空间,公厕本应做得更好才对。

最终,几组设计不约而同,把乡村公厕定位成休憩之所,吸引人与人之间往来的节点。

大开脑洞的“公厕+”

学生设计·莲池亭。

学生张曜麒此前去四川李庄支教,对乡村一直很感兴趣。田野调查时,他询问水库村的居民:“需要公共厕所吗?”村民几乎答案一致:不需要,想上厕所可以借邻居家的用。

“我们顿时傻了。本来打算追问需要什么样的公共厕所,结果也问不下去。”张曜麒说。但是他也理解,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的视角并不一样,正因为这样的“盲点”,长久以来,乡村在发展中很少想到“需要公共厕所”。

于是,张曜麒所在的组根据村民的实际需求,选了4个地方设计出一整套“公厕+”方案。

第一个是公厕+公交休息站。学生们发现,乡村的公交站十分不友好,不仅空间有限,而且没有顶棚,无法遮风避雨。到了炎炎夏日,人们不得不在暴晒下等候公交。公厕加上可供休息的驿站,一举两得。

第二个是荷花池旁的公厕+茶歇。比如厕所放在一楼,二楼观荷、喝茶、赏景。功能性与观赏性两不误,最大程度融入美景。

第三个是公厕+社区服务站。水库村由3个自然村组成,北部和南部村民相对多,配套服务相对完善,而中部比较缺乏,连快递都难以送达。新规划的村民集中居住区恰恰位于中部,社区服务功能暂时还比较薄弱。学生们为此在集中居住区的广场上设计了一栋临时性厕所,结合小卖部、快递柜,一旦这里举办活动,可以把厕所略作转移,场地变身为小舞台。

第四个是公厕+儿童乐园。原本路口附近就有小广场、小亭子,但因功能单一,设计不佳,几乎形同虚设。其实,吸引核心家庭的孩子前来玩耍,是社区邻里关系中的核心抓手。往往孩子来了,家长们也会来。而在看护和等待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们彼此之间自然而然会形成新的联系,人际关系的纽带由此紧密延伸。

聂大为说,他们按照环境把水库村分为几类:水塘、农田、小路、树林。不同的乡村环境,分别对应不同的设计。

比如说,有一组设计了荷塘中的亭子,它可以供采藕人、游客享受美景。亭子设想用高反射材料组成,碧波水景映射到亭身,它与环境混为一体,仿佛消失在粼粼波光中。

也有一组选址是树林。以一棵大树为背景,厕所架空到2层,仿佛一座“树屋”,保证如厕隐私的同时,又让人可以在高处俯瞰周边环境,厕所下方还能遮风避雨。

又比如田野中的公厕,可以吸引游客亲近稻田。学生们设计了两条路通往公厕。一条道路快速到达,另一条小路蜿蜒穿行在田野中,让经过的游客们切身感受水稻一年四季的不同样貌。建筑立面呈现退台式变化,每一阶平台种植不同的水稻,公共座椅旁展示水稻种植流程。坡屋顶形态,与附近的温室大棚遥相呼应,结合中式材料,公厕成为绿色稻田中的驿站和风景。

乡村的生活服务设施究竟该怎么做?这次团队的共识是:达到现代标准还不够,必须增加人与人的交流、互动、聚集。以天为被、以地为席的乡村景观中,小小的公厕长期以来都被忽视。但它们其实可以肩负更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

刻意慢下来,停留和发现很重要

路口景观。

漫步在水库村,学生黄晓军明显地感受到,同为江南水乡,这里与浙江乌镇有所不同。发达的水系、荷塘、渔业与水稻等农作物共同构成生态谱系,每一段自然环境各有差异,有自己的水乡特色。

2018年,水库村被列为上海市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单位之一。它位于金山区漕泾镇,旧时俗称“水库里”,因水网密布、纵横交错、河宽漾大而得名。村域面积3.6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36亩,户籍人口1763人,以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为主要产业。全村现有大小河道33条,总长约23公里,最宽处达110米,村域水面率接近40%。还有70多个小岛、半岛点缀其中,主要河道水质常年保持在Ⅲ类水标准,堪称“东方羊角村”,是金山区水面覆盖率最高的一个村。

沿着水库村的河道坐船,几位村民在岸边垂钓,穿过形态各异的特色拱桥,水乡风貌徐徐展开,甚至就连已经废弃的温室大棚框架,在水岸的微风中都呈现出一种工业结构之美。这里的多处码头正在建设中,未来打算开发一条沿河浏览的水上景观线路。

被采访的师生们反复强调,所有设计都以水系环境为出发点。从水上之路的视角,黄晓军所在的组别出心裁,设计了一个能在水上移动的公厕。公厕安在一条船上,它可以在任意地点靠岸,随时上下,沿水路移动,把多座水上桥梁作为驿站,兼具商业活动设施,丰富游客的体验。同时也考虑生态可循环,把原有的废弃温室大棚改造成污水回收中心,并且作为肥料基地,构成可循环的系统。

尽管这番异想天开理论上可行,但实际操作成本很高。最终,“树屋”公厕方案相对操作简单,可复制,即将成为水库村的落地项目。

而学生们提交的创意,局部可以单独拿来参考。比如废弃的温室大棚,可作为生态循环或者水处理设施,配合科学展示教育。到了周末,大棚底下还可以策划丰富的农村市集,提供移动餐车,内容足够精彩的话,同样能吸引城市年轻人周末时前来。

“有了这些专业人士,我们也在改变自己对水乡的理解。”水库村所在的漕泾镇副镇长高楠说。

重新认识什么是好的乡村

沈家宅景观。

提交了那么多景观设计方案后,学生们也对乡村振兴有了自己的思考。

有人说,粉墙黛瓦的风格很好,但江南民居太多,假如缺乏独到的细节和匠心设计,乡村又会出现另一种“千村一面”,容易失去原有的特色。

黄晓军坦言,从一个普通游客角度看,目前上海乡村新建成的东西比较统一,也就缺乏独特吸引力。不仅风景类似,活动也相似,比如一说乡村旅游,就是采摘、摄影、民宿和农家乐。当然,这几种方式并非不可以,但不同乡村最好能各有侧重,至少内容上需要找到人无我有的“核心亮点”才行。

“比如戏剧节之于乌镇,就是它区别于其他水乡的独特魅力。上海的乡村需要充分挖掘、整合原有的特色,而不是整齐划一地变成同一种水乡风貌。”黄晓军说,水库村也是如此,以水系视角为核心项目,再加上吃喝玩乐的完整配套,就能吸引人近悦远来。

其次,也有学生认为,上海目前的乡村体验,精力花在几个分散的点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品牌。“半天的行程,能否被一个村的参观点都塞满?是不是除去吃饭,1小时看完就想走?”有人这样问。

换句话说,当一个村子或者一个片区成为整体的品牌对外输出,其文化影响力方能让年轻人愿意在这里生活、创业,形成良性循环。

张曜麒回想起自己在李庄支教的生活。那里充满熟人社会的人情味,大家把乡村的空间当作自己家一样,路上有人乱扔垃圾,村民们会上前阻止。几乎每一个社区项目,当地村民都热情参与,主动提出想法。而上海的乡村,尽管基础设施相对好,但村里留守老人较多,外来租客不少,年轻人大多移居别处,渐渐趋向一个“陌生社会”,人情关系日趋淡漠。

“在我看来,乡村振兴的一个简单判断,就是人们是否愿意在这里生活。不只有美丽的乡村环境,更需要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人的地方才有一切。营造乡村的社群文化,是一切的基础。”张曜麒说。

有人的地方才有一切。

(原标题为《???乡村公厕也成了“网红打卡地”???》)

    责任编辑:郑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