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奋斗者|地下空间的夜行者,她守卫着地铁隧道安全

澎湃新闻记者 陈伊萍 实习生 潘文书
2019-09-23 11:08
来源:澎湃新闻
何小玲始终保持对地下安全隐患零容忍的态度,她认为“安全感是获得感、幸福感的底线”。视频来源:上海市妇联提供(01:33)
【编者按】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上海从曾经的小渔村发展为如今的特大型城市,离不开拥有实干精神的奋斗者。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平凡却不平庸,兢兢业业地书写着历史。

4月8日起,澎湃新闻推出“新时代·奋斗者”系列稿件,向家国追梦人致敬。

她每天夜里穿梭于城市的地下空间,好似一位地下基础设施、运营隧道的“个人医生”,为运营中的地铁隧道做“检查”“诊疗”,仔细地排查着每一个微小的隐患,让城市的地下生命线每天都能以最健康、最安全的状态迎接乘客。

作为隧道股份上海隧道地基基础工程有限公司维保事业部经理,上海地铁维保应急救援队技术负责人,上海隧道建筑防水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小玲肩负着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和地铁隧道营运安全的重任。

何小玲(右二) 本文图均为 上海市妇联供图

两代隧道人,同守一初心

何小玲能与隧道结缘,很大程度上缘于父母,因为她的父母也都是隧道人。

在她父母那个年代,施工条件不比现在。何小玲回忆,父亲每次回到家的时候,身上总是脏兮兮的,她年纪小,就很嫌弃父亲,不让父亲抱。同学们问起她父亲的工作时,她也不好意思说,就直接说不知道。

直到1978年,隧道公司组织“隧二代”活动,在参观了由她父亲作为技术负责人的中国首条水底隧道——“打浦路隧道”后,她才知道,原来自己的父亲所做的工作是这么了不起。从那时起,何小玲下定决心,以后也要成为一名隧道人,要为城市建设做贡献,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志向。

而在此后的40多年里,何小玲始终为了这一初心而努力着。

1993年,化学专业毕业后,何小玲进入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从事科研工作。在具体的工作中,看着自己研究的材料成功运用到了施工中,何小玲内心充满了成就感。“慢慢地,我就从科研转到了施工一线,专注于隧道维保,进行隧道防渗漏处理。”何小玲说。

从此,每天深夜十一点出门,凌晨三四点回家,就成了何小玲的工作常态。在长达几小时的时间里,何小玲在幽暗潮湿的隧道内穿行,片刻不停,她成为了隧道的“守护者”。

何小玲(左一)

抢险队的使命就是守护城市安全

2019年年初,一个在建工地因操作不规范造成隧道内涌水现象,因在场工人处置不当,险情进一步恶化。在当时的情况下,该项目的项目经理立刻通知所有人撤离,并向上级报告,最终,找到了何小玲所带领的应急抢险队。

何小玲到达现场的时候,已是晚上六点,隧道内的积水有40厘米深,而发生险情的地方,在距离隧道口约800米。当何小玲一行人蹚着积水到达险情发生地的时候,他们发现,现场远远比预料中的严重,上方的管片已经完全变形,破损的碎片还在时不时地掉落,整个隧道岌岌可危。

面对这样的情况,是继续抢险还是直接放弃撤退,对当时抢险队的队员来说,是一场关于生命和责任的抉择。这个时候,何小玲说,“抓紧干活吧,时间不等人”。

在抢险的时候,有队员凑过来和何小玲说,“万一真的塌下来,你一定要先跑。毕竟我们这只有你一个女同志,我们来给你垫后。”何小玲说,“这么深的水我们谁都来不及跑,现在只能祈祷不要塌。”

事后,有人问何小玲,“当时你怎么就没走,那么危险,真的走了大家也能理解的”。何小玲说,“我们抢险队的使命就是守护城市安全,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所以那种时候我走了怎么能行,这样我自己都会瞧不起我自己的。”

“她就是防水队的大家长”

上海隧道地基基础公司维保事业部项目副经理张鑫是何小玲工作团队的一员,也是何小玲的“徒弟”之一。2009年,18岁的张鑫刚来到上海,便加入了何小玲的工作团队,这一干就是十年。他将防水队形容为一个大家庭,而何小玲就是他们的“大家长”。

作为“大家长”,何小玲关爱身边同事,关心退休老同事,对优秀的人不拘一格提拔,用真诚的心对待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她的团队被上海隧道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建航命名为“护隧先锋”。

为做好应急抢险的准备,每年大年夜,公司都会有外地工友留守上海。张鑫称,十年来,何小玲每年都会带着家人和留守工友一起吃年夜饭,何小玲还会贴心地准备馅料,和工友们一起包饺子。正是这份“大家长”的关怀,让何小玲赢得了整个团队的信任。“只要有她在,我们就敢拼敢闯。”张鑫说道。

2019年1月,何小玲被任命为防水公司总经理,公司要求必须在短期内完成配方升级,扩大产品销路。到达新岗位后,她从研究团队着手,加大产品研发投入,但是经过反复调整依然无法达到设计要求,团队里的人都有些灰心了。

何小玲得知这一情况后,和研究团队讲了一个故事:“我一开始养多肉植物经常把植物养死,不是因为浇水多了、根烂了,就是因为浇水少了、干死了,但是最后还是找到了那么一个浇水刚好的点,多肉也越长越好。这个点用了两年才找到,你们这才两周怎么就灰心了?”之后,团队又经过无数次实验,最终,凝固时间≤60s,膨胀率≥2000%的聚氨酯堵漏材料成功问世。

安全感是获得感、幸福感的底线

上海地铁每天运营将近18个小时,而留给她的团队进行维保的时间只有3个小时。而且,随着地铁运营时间的逐渐加长,留给这支队伍的时间将越来越少。如何在短暂、碎片的时间里做好这些精细、系统的任务,是何小玲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她不断摸索,通过创新安全管理模式,运用科学的大数据分析,实时现场情况会诊等方法,实现了系统的全过程管控,使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事故预控预警能力不断提高,进一步夯实安全管理工作基础,持续提高安全管理质量和水平,形成良性循环,将隐患出现的概率降到了最低。

与此同时,她带领团队,利用VR、BIM等先进技术,研发机械化工程维保设备,筹划“隧道维保科创中心”的建设,建立数据化管控体系和智能化专家系统,这些都将为上海的城市安全叠加保障。

城市的管理要像绣花一样,要花时间花精力才能做到精细,何小玲始终保持对地下安全隐患零容忍的态度。面对新情况、新挑战,她认为“安全感是获得感、幸福感的底线”,将维护城市安全视为自身使命。

    责任编辑:高文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