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的落幕,印度科契最年长犹太阿婆逝世

2019-09-19 19:23
未知

原创: MKLA 守望中东

8月30日,下午1点30分许,萨拉·科恩 (Sarah Cohen) 逝世,享年96岁。

她的丈夫早在21年前就已经撒手人寰,两人没有子女。

她的亲戚散落在世界各地,移民去了以色列、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只有她选择留在印度。

科契西郊,麻但切里镇 (Mattancherry, Kochi),“犹太城”。这里曾经居住着数百名犹太人,但到了今年9月,在最年长的萨拉离去之后,只剩两人了。

科契犹太城/Bernard Oh摄

萨拉住在一栋绿色的小屋里,紧挨着建于1658年的犹太会堂。她每天坚持去用希伯来语祷告。

除此之外的大多数时候,萨拉都坐在自家小店的窗边,或是捧着妥拉打盹,或是凝视着来来往往的行人,或是与访客们谈笑风生。她亲自设计、刺绣的缎面犹太小帽世界闻名,成为了当地绝对不能错过的犹太纪念品。

萨拉尤其喜欢和游客们交谈,给他们讲讲这个古老社群的故事,以及犹太人对喀拉拉邦发展做出的贡献。

“她是印度塞法迪犹太人中的明星。即便年事已高,不管有多累,她也随时愿意与找到她的人滔滔不绝地聊起来,而每一个来到这个犹太会堂的人也必定会拜见这位‘活化石’“, 萨拉的侄孙,以色列驻孟买总领事雅各·芬克尔斯坦回忆道,“没有孩子的萨拉对我们视如己出,使劲地拿出各种好吃的来宠我们。"

萨拉·科恩/Soma Kumaran摄

萨拉手中的祈祷书/Alyssa Pinsker摄

科契的塞法迪历史可以追溯到5个世纪之前。在被驱逐出西班牙半岛的犹太人中,有几个家庭漂洋过海来到了印度的西南角,扎下了根。因为与众不同的白肤色和西班牙语,他们又被称为帕拉德希犹太人 (Paradesi Jews),意为“外国犹太人”。

对于印度已有的犹太人来说,新到的塞法迪犹太人更是既熟悉、又陌生。

与“外国犹太人”对应的,是由当地海岸得名的马拉巴尔犹太人 (Malabari Jews) 。早在公元70年左右、第二圣殿被毁之后,就已经有大批犹太人移居科东格阿尔卢尔和科契港口一带 (Kodungallur and Kochi, Kerala State)。马拉巴尔犹太人与印度历代统治者维持着紧密的关系,获得了包括收税和建立犹太会堂的高度自治,在宗教文化上甚至象征着远在南亚的“第二个耶路撒冷”。

几个世纪之后的重逢之时,已经有了深色皮肤的马拉巴尔犹太人将喀拉拉邦马拉亚拉姆语的犹太方言 (Judeo-Malayalam) 教给了初来乍到的帕拉德希犹太人。不过,受到印度本土和英国殖民者的种族歧视影响,他们在血缘和文化上保留着差异,并没有完全融合。

到了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科契的帕拉德希犹太人为了寻找新的贸易机会北上孟买。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在附近村落发现了尚还留存一些古代习俗的印度犹太人——“以色列之子 (Bene Yisrael)”,于是传道授业,用历经千年演变的犹太律法复兴了这个社群。

“以色列之子”的人数最为壮大。1948年时在印度达到了2万人的顶峰,此后多数移民刚刚建国的以色列。

截至2000年,科契犹太人共约8000人,几乎全部居住在以色列和英联邦国家,只有20人留在印度。而其中,帕拉德希犹太人更只有数百人。

萨拉的店/Aditi Mukherjee摄

萨拉的窗/Ami摄

窗边的萨拉/Shiny Varghese摄

萨拉不愿跟上时代的潮流。

或许对于萨拉来说,比起经文中神圣的耶路撒冷,四代祖辈生活了200余年的麻但切里才是熟悉的家乡。她的丈夫和兄弟生前也选择了留下,过世后就在“犹太城”尽头的墓园里长眠。

萨拉也不是没有憧憬过新成立的以色列国。在一次采访中,她坦言,宁愿搬去以色列生活,可原因却是——“科契已经快要没有犹太人了“。

麻但切里的犹太会堂还不是科契最古老的,但它是科契现存唯一的帕拉德希会堂/Alyssa Pinsker摄

因为塔木德规定只有凑足十个人才能一起举行集体祷告,现在的帕拉德希会堂在大部分时间里更像是一座博物馆。地砖是1762年从中国进口的,地毯来自埃塞俄比亚末代国王,吊灯来自比利时。/Alyssa Pinsker摄

TA Ameerudheen摄

敌不住移民和衰老,科契的帕拉德希犹太人迅速地减少着。

通向会堂的路上,曾经住满了犹太人的街道渐渐地空了,有些变成了纪念品商店,有些再也没有打开被锁上的大门。

2015年,6人。2019年9月,2位老人。

萨拉的照片墙/Abhinaya Harigovind摄

没有人知道萨拉年轻时做过什么样的工作,只知道她的丈夫是一位受人敬重的律师。

在丈夫过世之后,萨拉便戴上了他的小帽。她一针一线地制作刺绣,彷佛要将说不完的所有回忆都缝在什么有形的物件上。

手指还利索的时候,萨拉会用美丽的刺绣装点犹太会堂和新娘的嫁衣。即使后来年事已高,小帽和面包巾的制作也还是不能停下的。

情同母子的萨拉和Thaha正在研究刺绣/Thulesi Kakkat摄

Seline也在帮着制作面包巾/Thulesi Kakkat摄

Seline,萨拉,Thaha/Thulesi Kakkat摄

这座即将被淡忘的“犹太城”,因为萨拉离世,又再次唤醒了人们关于这座小镇和多元文化的记忆。

守护着帕拉德希犹太会堂的是基督徒Joy,目前的管理员已经是家中担任这一职责的第四代。

十几年来,是Jasmine和Thaha两位穆斯林帮手一直在照顾萨拉的日常起居、打理商铺,她的厨师Selene是基督徒。在萨拉的手颤抖得愈发厉害之后,Thaha还替她刺绣犹太小帽——她看着长大的隔壁明信片商店老板的儿子,如今已经出师,把这项技艺教给附近信仰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朋友们,与萨拉一起传承科契犹太人的历史。还有年轻的Toufeek,是印度惟一的穆斯林希伯来语书法家,萨拉将他像孙子一样疼爱着。

尽管宗教不同,麻但切里的帕拉德希老人们常常和邻居们一起喝茶。尤其是大家口中的“萨拉阿婆”,她总是茶会的焦点,就像是一本科契帕拉德希犹太人的百科全书,传说、习俗、礼仪全都有问必答。

2017年,Thaha和萨拉接受访谈/油管@India 101 Traces

原本,短短五天后的9月4日,萨拉就将庆祝97岁生日。

她一向身体健康,只是几周前,想要自己站起来时不小心摔伤,因为一丁点骨折住进了医院。

所有人都知道耄耋之年的“萨拉阿婆”不可能永远守在科契,但没有人想到,一整个帕拉德希犹太时代的落幕来得如此突然。

她喝了几口青柠果汁,安详地走了。 ■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