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险企的独家外滩记忆

文/宋一聪 实习生毛闻
2019-09-19 09:49

外滩是什么?

在普罗大众眼里,外滩是上海的地理标志,是上海的象征,见证了上海近现代的发展。

但在跨国保险巨头友邦的眼里,外滩是他们的“老家”。从外白渡桥到十六铺绵延开的万国建筑群,不仅是友邦的保险事业开始的地方,是经历周转波折一定要回来的家,也是下一个百年发展的新起点。

100年前的1919年,美国青年史带(C.V.Starr)在上海创立了自己的保险公司,也就是友邦保险的前身,从此开始了一段传奇,也与上海、外滩结下不解之缘。

彼时,上海被誉为“东方巴黎”,是冒险家探险亚洲商业新大陆的第一站。西方的银行、商行、总会、报社陆续在此云集,外滩也成为全国乃至远东的金融中心。

1931年,友邦与外滩的渊源定格在外滩17号,这个原本叫做字林大楼的建筑。这栋从3层砖木结构重建为10层高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厦,是当时上海最高的建筑,一部分归业主《字林西报》报社自用,其余出租,其中最重要的承租人便是处在创业阶段的史带先生。

今天,这栋大楼也正是友邦保险的中国区总部。在这里,友邦中国现任CEO张晓宇,向我们娓娓道来了关于他与友邦的“外滩记忆”。

亲身经历友邦“回家路”,见证了外滩的发展

张晓宇16岁考进复旦大学,曾经被誉为最年轻的北美精算师。在1993年来到上海时,外滩留给这位少年的印象是“破旧”,但当他大学毕业进入友邦实习,却正好见证了这家百年险企与外滩共同成长的经历。

“我是98年的时候到友邦来实习,我进来的时候友邦刚好搬到了外滩。”回顾这一个历史节点,张晓宇如数家珍。

由于友邦起源于外滩,“回老家”对友邦人来说一直是一个磨灭不去的愿望。1993年,友邦第一位华人总裁谢仕荣找到了当时矗立在外滩的17号大楼。虽然外观看上去有点破旧,但整个建筑的结构和材质还是非常好,友邦一直有搬回“老家”,作为中国总部的想法。在经历了好几轮与政府的谈判,以及与其他企业的竞争之后,友邦终于在1998年如愿以偿,搬进了这个“梦开始的地方”,整个大楼经过重新修复,维持了历史原貌,而且增加了智能化的现代设施。

“一开始搬回来的时候,大家都很兴奋,但也有些不适应。因为内部还要重新装修,像电梯也都非常小,现在已经改造很多了。”张晓宇回忆到,那个时候企业人也很少,不像现在那么多人。

而留给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外滩与友邦的共同变化和成长。“从外滩看过去隔几天就竖起一栋高楼,速度真的很快。你会发现浦东那边一开始花了很多时间,没有动静,因为花了很久打地基,我们当时还奇怪,那里一直在建但没有楼建起来。突然有一天楼就开始建起来了。”

在这段时间里,友邦在中国市场经历着逐渐开拓的进程,外滩也同样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金融公司和银行回到这里。友邦是张晓宇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唯一一份工作。除了中间在分公司的两年,他几乎每天都在这栋大楼里,亲眼见证着友邦的变迁,也见证着黄浦江两岸的变化。对其他人来说,这种变化或许停留在数字和片段式的画面里,但对他来说,这种变化就是一个连续的、与自身成长同步的鲜活记忆。

外滩精神就是海派精神,代表开放和纳新

在张晓宇看来,外滩的变化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一种“外滩精神”,它其实与海派精神一脉相承,代表着开放的态度和兼容并蓄、勇于吸纳新生事物的决心。友邦回归外滩,让友邦实现了一个“回家梦”,这与海派精神是分不开的。而与此同时,友邦的入驻又为外滩金融圈的形成开了一个好头,反过来为外滩的变迁起到了推动作用。

近年来有一些唱衰上海的声音,比如说上海在互联网时代“落后”了,或者上海的优势不再明显了,但张晓宇认为,上海这个城市所拥有的这种精神,其实才是上海的核心竞争力。“上海还是有着最好的营商环境,包括人与人之间比较守信用,比较有分寸感,注重契约精神,这些东西都属于软件上的东西。可能有些硬件方面,很多城市都发展很快,但是软件方面,我觉得上海还是特别好的。”

在张晓宇看来,相比于如今许多人所追求的速度、效率,从事保险行业的友邦,更看重的正是这种精神,上海的精神,外滩的精神。

保险行业往往需要把眼光放远,放到更长的时间维度上去审视结果。保险往往是伴随人一生的服务和承诺,不能用短期的价值、收益这些指标去衡量。友邦已经迎来了百年华诞,其成功正来自于持之以恒的承诺和客户对其的信赖。“回家”在中国人的语言环境里是一个充满安全感的词,有着美好的象征意义。而友邦的“回家”,正是响应了这一层意义。

外滩精神也延续了这层意义,并加以丰富和完善。张晓宇提到,友邦今年有个很好的标语,叫“每一刻,为更好”。友邦有一百年的历史,但每一刻都在为“更好”而努力。“我以前也说过,友邦一直根据客户的需求在‘变’,但我们也有些‘不变’的东西,就像是信赖、和客户充分沟通并帮助到客户,这是一直都是不变的。”

开放是外滩的竞争力,也是友邦的机会点

在有些人看来,上海的金融中心已经转移至黄浦江对岸的陆家嘴,但张晓宇却觉得外滩还是最适合友邦的地方,“有其历史的厚重感”,同时又有着“开放”这一重要的外滩精神。

这种精神与友邦的企业精神是一致的,就像张晓宇认为百年友邦仍然是一家年轻公司一样,外滩也因为它的精神而历久弥新。“我们经常说自己既是一家老公司,也是一家新公司。2010年,我们在香港独立上市,将近十年的时间友邦的发展非常迅速,我们真正成为了一家专注亚太、服务亚太的寿险公司。”至于友邦中国,我们从“回老家”到现在只有27年,我们会永远保持着积极向上和兼容并蓄的精神。

回头来看外滩充满历史韵味的“万国建筑群”,如今诸多国际品牌和米其林星级餐厅云集于此,使这里成为上海新一代的时尚地标。而随着外滩的进一步发展,北至虹口区北外滩,南至董家渡南外滩的全线开发使外滩进一步拓展了范围,成为一个融商业、金融、艺术、观光、文化和社区为一体的现代生活圈。开放和包容,同样是外滩发展的主旋律。

对于友邦来说,未来最大的机会点正是“开放”。一方面,友邦对于所有新市场、新科技和新事物保持开放的心态,中国对友邦这样的外资金融企业也秉持着越来越开放的态度。作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友邦在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推动行业健康、繁荣发展,并致力于培养本土专业人才,例如友邦与复旦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精算中心,培养精算人才等。谢仕荣一直认为,友邦的企业精神就在于创造价值,与城市共同成长,作为其后辈的张晓宇非常认同这一点。他如今经常与员工说,我们奉行的是一种长期主义,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当然我们也需要年轻人和新的技术,但对我们而言,情怀是少不了的,就和外滩精神一样,历久弥新。

    责任编辑:毛玮静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