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园评《中华宅用语辞典》︱向日本读者介绍中国宅文化

李思园
2019-09-13 10:56
来源:澎湃新闻

在神保町内山书店2019年6月的日文书籍销量榜上,《中华宅用语辞典》(文学通讯社)居于首位。这是一部由个人编撰、面向日文读者介绍汉语中与动画、漫画、偶像相关的宅用语的中日辞典。本书的雏形,以同人志形式刊行的《中华宅用语辞典》(一至四)自2017年连续在Comic Market出展,加印后在神保町东方书店也曾位居畅销榜第一。早在集结成书之前,这家中国书籍专营店就对本系列给予了不遗余力的支持——四册平铺陈列在收银台旁,如果拿起其中一本端详,店员会提醒你不要忘了买另外三本。

神保町内山书店

平铺陈列在神保町东方书店的同人本版《中华宅用语辞典》

“日本宅圈广为人知的用语作为新词在汉语宅圈扎根、中国御宅发明的用语被日本人所认识,作为跨越中国、日本两个文化的御宅,同时作为一名语言学习者,没有什么比这些现象更有趣了。”作者八子在《中华宅用语辞典》的序言中写道。八子自称“普通社畜、腐掉的死宅”。日语系毕业后赴日读研,专业方向是社会情报学,研究课题是中日网络上的公共空间,目前在东京从事IT工作。在第三册后记中,作者甚至求读者介绍工作,在“喜欢的事情”与”为赚钱而做的工作“之间,她至今仍在摸索:“因为日本是一个‘会社员’的社会,所属于某个公司会比较稳定,省去一些外国人常有的烦恼,包括签证问题、各种审查问题,所以‘为了赚钱而做的工作’会是一个常态。我曾经不是太接受这个想法,想要在工作上找到一些可以让自己认同的,可以自我实现的东西,结果发现很难,个人意志很难跟公司的方向抗衡,所以只能不断地自我调节了。现在我的想法是,努力使自己的工作能够反馈到自己本身(包括但不限于同人活动),然后即使是为了赚钱而做的工作,一直做下去,可能也会看到曾经的自己看不到的一些东西。”

Comiket结束后,通过网络渠道销售即刊,购买者中不时会发现一些日本教授的名字。谈到本书在日本获得的热烈反响,八子说:“我对自己的读者并没有预期,因为它本身是为了满足我自己需求而写的东西。这几年中国在经济,科技领域的存在感都很强,有更多日本人愿意去了解现在的中国人和现在的中国,感谢大环境让我讨了个巧。原本以为只有中华文化爱好者的小圈子会对这个话题有兴趣,没有想到甚至有些研究中国文化的大学老师也会买。”

一名日常性加班的“社畜”,编写一册四十页的《中华宅用语辞典》同人志需要投入多少精力?以夏季Comiket为例,从5月中大致定方向,6月中着手一边写一边搜集想写的词汇,到6月上旬发表抽选结果。7月中每个工作日投入三十分钟至两小时不等,周末也基本上用来写作,直至8月上旬脱稿。将原稿发送到印刷厂,往往已经需要按加急支付费用,才能赶上8月第二个周末的展会。

选择在Comiket用同人志形式编一部辞典,八子的初衷有三点:“一是作为处于被动消费一方的御宅族,时间长了,总有自己生产内容的欲望。二是受到推友的鼓舞,她在画力为零的情况下,一点点学习绘画,到现在每年可以出好几本同人志,非常高产。听到她的经历,也产生了自己编写同人志的想法。三是因为感觉工作做得没有意思,自己的工作其实换谁都能做,就有冲动想做一件只有自己才能做下去的事情。”做了社会人,也没有成为“现充”,在推友的鼓舞下,2017年八子首次参加Comiket,两年后由文学通讯社提议,《中华宅用语辞典》在日本出版。

如何向日本读者解释在汉语中的宅词汇?用法、出典、中文语境三个方面都是重点。八子说,“来源于日语的宅文化词汇并不难解释。令人意外的是,一些汉语宅文化圈早已熟知的用法,今天依然让日本人感到新奇”。例如用“11区”来指代日本(源自《叛逆的鲁路修》中的设定),用汉字“工”“口”来代替片假名的“エロ”,在汉语宅圈中几乎已经无需解释。

撰写一个词条的步骤,首先是归类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然后思考有无近义词、反义词,以及有哪些派生词。接下来解释词义,按照词汇原义,出处,近义词,派生词的词义和种类,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具体使用语境,用例的顺序编写。下笔之前不看其他资料,避免受到影响。写完之后搜索网络上的实际用法,看一看有无没写到的方面。源自日语的词汇,在使用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很大变化,重点就放在介绍出处上。一些词汇源自日语,但是在中文语境下意思发生了变化,就着重解释详细用法。

以“口嫌体正直”为例,这个短语来源于工口动画的套路台词:“嘴上说讨厌,身体倒很诚实嘛” (口では嫌がっても、体は正直だな),在近义词中列举“傲娇”“蹭得累”。词条释义中指出“傲娇”在宅圈认知中的“萌属性”与一般大众所理解的“傲慢的态度”的区别。代表性角色以钉宫理惠担任声优的角色,以及京都动画的代表作之一《幸运星》中的柊鏡为例,引用字幕组的注解,并对“字幕组”的地位及汉语宅圈词汇的形成、传播过程予以解说。

而独立于日本宅文化圈,诞生于汉语语境中的词汇,解释难度则更大,如“吃瓜群众”(“瓜”经常被误认为“西瓜”,其实是“瓜子”)。在描述“瓜子”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时,书中以“日本人吃薯片的感觉”类比,“在家里看电视时,解放大脑的同时活用双手,寻求口中的满足感。嗑瓜子对中国人来说,即在绝对确信眼前发生的事情与自己无关、作为旁观者的位置感到安心,处于毫无戒备的心理状态。这种嗑瓜子的习惯转移到互联网上仍然存在,形成了‘吃瓜群众’这一固定词汇”。

书中的用例,一部分来自于微博,少部分来自于日文推特,更多由作者八子自己编写。作为“时代的眼泪”的用例,“声优神谷”指的是神谷明还是神谷浩史之争,是作者独立撰写的得意之作。

在词汇选择上,《中华宅用语辞典》力尽客观,不带过多个人偏好,舍弃一些过于小众的饭圈词汇、过于成人向的词汇,着重收录包含中日文化比较元素的词汇,舍弃一些完全源自日语、纯粹出于中文语境的词汇,“当然选词的标准其实也很主观,还是和我本身属性有关。因为对J家粉丝或者是AKB粉丝的了解只限于表面,并不知道他们实际的说法方式,所以在翻译饭圈的用例方面感觉有些难拿捏。我个人比较熟悉2000年后的动画,宅向腐向都有所涉猎。漫画也看一些,比起连载漫画,商业BL比较多”。

关于“中华宅用语辞典”为何是“中华”,作者认为,“用‘中国’一词会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政治,意识形态的色彩,所以改用了更加宽泛的“中华”一词。就像日语中的‘中华料理’一样,虽然是中国菜,但是范围很广,四川菜上海菜广东菜台湾菜都是中华料理,甚至日本本土的改良菜品也是。中华料理和宅文化一样,都由民间主导,没有严格界限并且不断相互影响的,所以更倾向用‘中华’一词”。

“宅用语”的使用者并不一定了解这些词的出典。对“宅用语”被不知其原出处的一般大众所误用的现象,作者认为,很难要求一般人跟硬核的宅人一样去追根溯源、考证出处,因为做到这些,其实还是需要一定能力(如搜索、辨识能力等)的。使用者可能单纯觉得好玩,而过分地使用,多少会加深对宅群体的刻板印象,也会导致更多标签化现象的诞生。 作者说,“年轻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很愤怒,现在心态平和了很多”。

宅用语源源不断地被发明,而后使用频率下降乃至消失,“但这不限于宅用语,文字、词汇就是始终源源不断地被发明的,只不过是现在的媒体环境加速了这个发明的频率和传播。有词汇被发明,有词汇的使用频率下降甚至消失都是一个很普遍的事情。日本的网络上或者是娱乐节目也会时不时地进行关于‘死语’,即曾经流行过但是现在已经没有人说的词汇的讨论”。在八子看来,比较遗憾的是,日本在这方面的记录比较多并且详细,国内目前还没有人系统地进行整理和发布,“虽然有一些XX年Top10流行词,或者大数据之类的研究,但是想要知道某个词的出处,传播路径,使用方法还是很困难的”。《中华宅用语词典》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尝试。

    责任编辑:彭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