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警花戴华:微博大V化身网上警务室,为200人成功寻亲

澎湃新闻记者 邱海鸿
2019-09-10 08:08
来源:澎湃新闻

“干妈,你在干什么呢?”江苏扬州江都的女民警戴华走在一条狭小的小巷里,正要走进一栋二层小楼时,提高音量亲昵地呼喊一位老人。

“干女儿来了!”小楼的一间卧室里,一名老太颤颤巍巍地起身迎接。戴华见状,赶忙伸出手搀扶老太一把。这名老太名叫董福兰,还有十几天将过九十大寿。“到时候你一定要来啊。”董福兰拉戴华的手发出邀请,坐在对面的戴华注视着她,眼角含笑,正唠着家常。

不经意间,董福兰转过头对在场的媒体记者说,“戴华比亲闺女还亲!遇到她,真是天上掉下来的幸福啊!”

戴华不仅将董福兰老人当做自己的亲人,辖区内几乎所有的老人享受了她亲人般的关心,很多人都对戴华夸赞不已。

9月9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扬州市公安局获悉,2012年起,该市公安局每月对近700个社区民警进行考核,查看群众对片区民警的知晓率和满意度。江都区公安分局龙川中心派出所社区民警戴华每月都名列前茅,并连续8年在江都的社区民警综合考核中名列第一。

也许,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通俗意义上的“片警”的工作主要是调解群众矛盾、管理社区人口、维护治安秩序等,但澎湃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戴华这样一个在社区耕耘了22年的“片警”有些不一样,她有计算机的专业背景,是拥有10万粉丝的微博大V,微博阅读量达1.4亿人次,可以说在线上、线下都是老百姓的“知心人”。

戴华常开半玩笑地说,“不在派出所,就在社区。不在社区,就是在来社区的路上”。因此她又被同事亲切地称为“行走的网上警务室”。为此,这么多年,戴华也获得了不少荣誉。其中,包括“江苏最美警察”、“全国特级人民优秀警察”等称号,同时被评为“江苏省十佳巾帼好网民”、江苏“十佳网络公益达人”等等。

扬州江都区社区民警戴华(右一)走访居民。 本文图均为 扬州江都区公安分局供图

有10万粉丝的警花大V,5年用坏8部手机

1974年出生的戴华,毕业于江苏警官学院计算机专业。1997年毕业分配到基层派出所,成为一名社区民警。

她所负责的是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东苑社区。这个社区有1100多户人家,6100多名常住人口,路边铺面200多家,暂住人口上千人,社区治安状况复杂。

据江都区公安分局龙川中心派出所所长帅政军介绍,工作之初,戴华就“沉”到群众家里。她用大半年时间,把辖区居民家跑了三遍,手机上存了4000多个居民的手机号码。

进入互联网时代,传统的警务模式正在悄然发生深刻变革。作为基层社区民警,戴华说,她较早地捕捉到了互联网给警务工作带来的机遇,她开始尝试运用互联网思维对社区警务工作进行创新。

2013年初,戴华看到年轻人都通过微博等平台开展社交、获取资讯,抱着学习的态度,戴华开通了微博,取名叫“龙川警花戴华”。那个时候,很多网友在微博上向她咨询问题,甚至有一些警情也借此得以反映。戴华常常回复网友的提问到深夜一两点钟,第二天一早,还要爬起来照常上班。

在六年的时间里,戴华发布微博37000多条,发布信息200多万条,阅读量1.4亿人次。在辛勤耕耘下,目前,“龙川警花戴华”已拥有10余万粉丝,戴华也已成为自带流量的“网红”级警花,影响力遍及全国。

作为一个“网红”,戴华是名副其实的手机“测评师”。5年里,她用坏了8部手机。同事调侃说,戴华几乎每天都对手机进行“破坏性实验”——她有300多个微信群、200多个微博群,最多的时候,一天对着屏幕10多个小时,有时候手机直接“罢工”。

据龙川中心派出所相关民警介绍,戴华的“互联网警务试验”,获取了治安线索200多个;协助破获6起刑事案件,抓获两名外省逃犯;化解矛盾200余起,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到98%。

戴华带着医生丈夫为重残退伍军人丁增明看病、换药。

她是一个行走的“网上警务室”

为何戴华会对手机产生如此巨大的“破坏性”?

回答这个问题,要看看戴华每天是怎么开始的。“嗡、嗡、嗡……”手机的振动声在静谧的清晨显得格外清晰。戴华在社区民警办公室趴在电脑前,左手拿着手机,右手按着鼠标,微信群、QQ群等在大小屏幕之间闪烁不停,戴华在微博、微信、QQ之间来回切换。

在这些群组之间,传递的是什么内容?澎湃新闻记者定睛一看,儿童防溺水提示、居民高温用电安全提示、防骗知识宣传等等,不一而足。

在警务微博之外,戴华发挥专业特长,创造性地开设了空中巡逻网、空中警务室信息化等新型警务模式,进行普法宣传教育、获取案件线索、化解矛盾,还推出失物招领、预约服务、在线交流等功能,方便了辖区群众。目前她在网上接受咨询1.7万人次,接受报警求助近500人次,让群众办事变得省时省力。

随着群众需求的变化,在技术手段的助力下,戴华面对群众的服务内容也在迭代升级。戴华说,记得那是2013年10月的一个雨夜,一位大娘独自行在车水马龙中穿行,身上跌得青一块紫一块。戴华经了解得知,大娘姓何,患有老年痴呆症,每年都要走失十多次。

戴华从网络上得到灵感,自费创新做出了防老人走失的“爱心黄手环”,手环像只“时尚手表”,正面印有编号,表链上印有“请帮我联系家人”几个字,在上面留下戴华的联系号码。她定制了2000个手环,送给辖区老人、敬老院老人。

如今,戴华发明的“黄手环”已在多地得到推广,被评为“2013年度十佳网络爱心活动”。

警花的服务迭代:为群众千里寻人

“请问你是扬州警察吗?我爸爸在江都,我们已经20多年没有见面了,我特别想见他……”2013年7月,一位微博名为“李恩可”的网友向戴华发来求助。

戴华了解到,这个女孩刚从一场大病中捡回一条命。“我当时想,要是死了,最大的遗憾就是这辈子没见过自己的父亲……”听完女孩的倾诉,戴华下决心在江都找到了这名女孩的父亲。最终,在戴华的努力下,这对阔别已久的父女最终相认。

之后,戴华积极利用“互联网+寻亲”,联手“今日头条”等平台,建立寻人群,实时发布、随时发布、长久发布,快速检索各地发布的寻亲的信息,让归家路不再遥远。

从此以后,戴华在繁忙工作之外,把为全国各地求助寻亲当做生活中的重要任务。她加入了100多个寻人微博和微信群,与爱心警察和团体建立联系,每天清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手机,在微博、微信、QQ群上扫一遍,寻找新的线索和寻人信息,中午休息、晚上睡前也会看一看。

澎湃新闻采访获悉,这些年来,戴华通过遍布现实与网络的志愿团队,免费为他们提供寻亲服务,她让分别34年的浙江战友聚首;帮助离开家乡60多年的上海老太完成落叶归根的夙愿;让失联51年的好同学、好姐妹相拥……如今,戴华成功使23名退役军人实现了重逢梦,为198对失散已久的亲人圆了“团圆梦”。

    责任编辑:李克诚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