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传统老工业区在转型中“变脸”,这些变化因何而生?

上海大调研
2019-09-09 09:35

最近一款AI手机换脸软件走红,但其实,这座城市在转型升级中的“变脸”才更加神奇。

数据勾勒出了近些年上海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硕果:从经济结构来看,上海产业结构加快升级,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上海新动能正在加快形成,包括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在内的新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超过31%。市场主体活力增强,2018年上海全市平均每个工作日新设企业1318家,其中超过96%是民营企业,活跃度达到80%。

而当我们把眼光投放到上海的传统老工业区,也惊喜地透过诸多细节发现着变化:从“棕地”到“绿地”,从钢铁重地到邮轮经济和智能智造新区,从百年锈带到高知识密度的创新城区......这些变化不仅指向着更高质量的发展,也给市民带来了更蓝的天、更清的水和更高的生活水平。

这些变化是因何而生的呢?

普陀

从“棕地”变身“中心城区最大开放绿地”

总规划100公顷的桃浦中央绿地鸟瞰图。
在老上海的印象里,一提起桃浦,就会想起化学医药工业。这些企业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桃浦地区带来了污染。桃浦,成为了一块名副其实的“棕地”。

但如今,再次聚焦这里,你会发现,作为上海市中心最大的开放式绿地项目之一,桃浦中央绿地以行云流水的艺术设计、别具匠心的细节打造给予了市民更多的体验。漫步桃浦中央绿地,人们在体验城市“绿肺”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无处不在的生态理念。

从“棕地”到“绿地”,如何实现?

治理被污染土壤。桃浦地区以前是工业区,有很多地方土壤被污染,土地营养流失严重,于是,土壤治理便是桃浦中央绿地建设首当其冲的任务。

根据场地现状污染土布局以及整个设计地形,桃浦中央绿地采用了“南土北调”、“被污染的土壤经专业治理后就地封存”等策略,将公园范围内治理好的污染土运至中央绿地北三块,并采用二次安全措施,确保场地安全。

“南土北调”为桃浦中央绿地打造“山谷”空间提供了基础,通过堆山造景,用钢板进行固定,并在上方覆盖了种植土,使得桃浦中央绿地形成了丰富的地形,满足了上海市民“登高望远”的需求,也能够让土壤满足植被生长的要求。

种植多样性植被。倘若仔细观察桃浦中央绿地的植被,便可以发现它们均属于“近自然植物群落”。这些植物通常具有多样性、低成本、种植便捷性等特点,无需人工精心打理,就可以自然存活。

同时,由于靠近新开河,水生植物便派上了用场。将景观水系与周边“活水”连通,不仅保证了水系的流动循环和绿地整体的水安全,还能通过植物净化水质,再加上海绵城市技术与高科技浇灌、净化等手段的应用,桃浦中央绿地实实在在地将生态环保理念落到了实处。

创新、人文与生态的融合。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公园,桃浦中央绿地没有许多精致的休闲器械,这片绿地的设计拥有大量留白,不去限制人们的活动,而是期望激发起市民和周边企业活力与想象力,达到自然、自由的状态,切切实实地让所有人都能够体验到生态之美,都能够参与到生态建设之中。

桃浦中央绿地坚持融合的理念,这也就意味着生态打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要与创新、人文所结合的。

创新,体现在高科技的使用,如3D打印桥的使用,彰显桃浦智创城的科技含量;人文,则体现在人们的移步换景之中。

“行云流水”是桃浦中央绿地的设计理念,以中国传统书法与舞蹈作为灵感的源泉,桃浦中央绿地没有明显的主园路贯穿,而是采用三级流动曲线路网,整个交通关系通过“一张四通八达的网”来组织,引导游人在一连串变化的景致中穿行。

宝山

用颜值和实力诠释后工业时代的“诗和远方”

如果说,曾经的宝山拥有“刚毅”的气质,那么随着其产业、区域的转型升级,如今这种气质更多呈现出“刚柔并济”。顺应时代潮流,后工业时代的“诗和远方”,将引领宝山这艘巨大的航船行稳致远,并一路划出优美的弧线。

昔日的钢渣堆场,响起了浑厚的汽笛声。今年8月2日,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再次迎来三船同靠,当天港口接待流量超3.6万人次,其中出入境旅客人数达2.8万人次,刷新亚洲邮轮港单日接待出入境旅客之最。

宝山曾经因为“宝钢”而闻名。1978年12月23日,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的第二天,当宝钢打下第一根桩后,宝山逐渐成为上海的重要工业基地。

依循从“远郊小城镇—独立工矿区—产业基地—独立新城—中心城拓展区”的发展轨迹,如今的宝山,常被形容为“钢花纳新”“浪花澎湃”“樱花如锦”“文艺之花”处处绽放。在后工业时代,宝山走出了一条转型之路——从老工业区迈向以邮轮经济和智能智造为特色的现代化滨江新区。

吴淞炮台湾国家湿地公园,曾经是黄沙漫天、钢渣遍地的滩涂,见证了人们循环利用昔日的工业遗存打造出环保成果的全过程。1958年上海第五钢铁厂在“炮台湾”附近落户,1978年又并入宝钢,大量钢渣被倾倒于此。这片滩涂黄沙漫天,钢渣覆盖面积一度达到40多万平方米。

2005年,宝山区先后投入整治、建设资金近8亿元,湿地公园最终建成,并于2016年正式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在公园的江边向西北方眺望,能清楚地看到不远处的吴淞口国际邮轮港,邮轮白色的轮廓在蓝天下鲜明夺目。2012年才正式运营的吴淞口国际邮轮港,连续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已是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大邮轮母港,累计接靠国际邮轮2000余艘次、接待游客1300余万人次。

邮轮经济,让原来以生产运输、解决交通为主的枢纽港,转变成以度假经济、体验营销、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宝山也在不断延伸邮轮全产业链:中船集团已将邮轮科技和邮轮运营总部落户宝山,宝山集聚邮轮企业近200家,2018年纳税总额达到12亿元,带动区域贡献近150亿元;全国首家邮轮港进境免税店将于第二届进博会期间开业;通过三年到五年的努力,邮轮产业的产值预计能达到500亿元……

顺着邮轮港再往北走,上港十四区整体转型而来的邮轮城核心项目“上海长滩”也已初具雏形。明年上半年,高约180米的长江观光塔及水晶音乐厅将全面结构封顶。

预计至2035年,宝山全区生态空间占陆域空间比例将不小于25%,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20%,公园绿地500米覆盖率达90%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5平方米,届时产城融合,让人们真正享受到自然的“馈赠”。

依托钢铁产业的深厚基础,宝山“互联网+”平台经济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迅猛,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钢铁等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打造出全国规模最大的钢铁行业电子服务平台。宝山电子商务集聚企业300余家,形成一批又一批准“独角兽”和“隐形冠军”企业。2013年,微盟在宝山起步,初创期从16人发展到目前3000余人,2019年在香港主板上市,市值近百亿港元。

与此同时,一座“智能制造之城”正在宝山崛起。不久前,“全球工业机器人四巨头”之一的发那科正式宣布:其继日本之外的全球最大机器人生产基地即将登陆上海宝山,这个新项目被命名为发那科“超级智能工厂”。同属“全球工业机器人四巨头”之一的安川电机,也正在和宝山区合作——国家重大专项安川半导体机器人预计今年10月投产。

眼下,宝山年均完成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项目100多项、盘活土地2000余亩,产业结构已由此前的“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从白、红、黑、黄、灰各色废气“五龙飞舞”到邮轮产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材料、重大板块、生态环境“五龙腾飞”,宝山的转型升级之路走得艰辛,却硕果累累。

杨浦

过去有百万工人

今天有百万充满着奇思妙想的创业者

杨浦滨江远眺。

很多人不知道,杨浦的区名,最早源于纵贯杨浦腹地流入黄浦江的杨树浦港,这里孕育了中国的近代工业文明。滔滔江水,见证了杨浦百年工业、百年市政与百年大学的厚重历史,见证了上海东北角这片神奇土地从“工业杨浦”,到“知识杨浦”,再到“创新杨浦”的转型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杨浦成为上海最大的工业区,是国家重要的冶金化工和轻工纺织制造业基地。一批万人以上知名大厂集聚在杨树浦路、军工路和大连路一带,白天人流物流穿梭、夜晚加班生产灯火通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杨浦的工业总产值占上海的1/4,这里诞生的上海知名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

但在上世纪90年代,杨浦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传统工业竞争力衰退,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集聚区的杨浦危机逐步显现,企业陆续关停并转,职工下岗陷入窘困境地。

大杨浦,何去何从?经过一番思考,2000年前后,杨浦提出“两个依托”的思路,即依托高校科研院所集中的优势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改革调整中形成的优势,积极推进城区功能的战略性调整,拉开了杨浦转型发展的序幕。2003年,上海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此为转折点,杨浦吹响了由“工业杨浦”向“知识杨浦”进军的号角。

抖掉满身锈迹的杨浦,迎来创新时代。

今年6月11日,“人工智能应用试点园区”在长阳创谷正式揭牌,类脑芯片与片上智能系统研发与转化平台、埃森哲数字创新中心、百度(上海)创新中心等AI(人工智能)创新平台陆续建成开放,上百个AI应用场景相继落地,而过去,这里是一座百年老厂房。

2014年,建筑师走进这座荒废了14年的中国纺织机械厂,老厂房从此变身为绿意盎然的创业街区。在创新引擎的带动下,长阳创谷每年企业生产总产值达35亿元,平均每平方米的产值达6万元。

在杨浦,创业并不只是大开发区里不灭的灯火,也是小创业园里的咖啡飘香。800米大学路上,40多家咖啡馆和餐吧在花香和木栅中露天摆放,学生、创客们在这里聊项目、聊梦想。

近年来,杨浦推进老厂房改造利用,打造成全要素、便利化、开放式的街巷系统。目前,杨浦已建成商业商务载体932万平方米,共有20家科技园,90家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形成“西、中、东”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

转型给杨浦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杨浦经济开始变得轻盈:2003年以来,杨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逐年上升,从当年66.7%增长到了2018年的84.6%。区级财政收入由2002年的17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26.71亿元,增幅位居上海中心城区前列。

转型让杨浦站上更高的发展平台。在一张五角场企业分布热力图上,位于国定路上的三号湾广场所在区域变成了一个红点,这里是五角场区域的高热度创业中心,集聚了上千家企业。小小五角场,创新浓度甚至可以与美国硅谷媲美。

转型也让新兴企业、新新人类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过去杨浦有百万工人,今天杨浦有百万充满着奇思妙想的创业者,2018年杨浦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0件。

越来越显“年轻态”的杨浦,正在变得更有魅力。

(原标题为《还在惊叹AI换颜术?这座城市在转型升级中的“变脸”才更加神奇!》)

    责任编辑:郑浩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