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告别“一马拉城”:工业大转型,马钢占比降至三成以下

2019-09-05 09:08
上海

澎湃新闻记者 李延兵

安徽小城马鞍山1956年因钢设市,随后长期处于马钢“一钢独大”“一马拉城”的局面。如今,经过全面转型升级,马钢占据马鞍山市工业比重已降至三成以下,轨交设备、半导体芯片、绿色食品等新兴产业,正在为马鞍山注入科技血液。

在城市发展的另一个战略上,马鞍山抓住距离南京主城仅约40公里的地利,向东靠拢,积极融入南京都市圈、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动安徽整体向沿海挺进。

9月3日上午,马鞍山郑蒲港新区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钱俊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新区致力打造安徽江海联运枢纽中心和现代化新城区,成为皖江城市带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一家企业和一座城

9月3日, “网聚美好安徽 见证五大发展”采访活动来到马鞍山。这座安徽东部城市东邻南京、西毗合肥,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和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的重要成员。

当天,在马钢长材事业部工匠基地,57岁的事业部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叶景好正为新员工进行培训指导。

郑蒲港口新区引进的北冰洋项目,面向华东市场。

叶景好1978年到马钢技校学钳工,1980年正式领进去马钢工作。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那里,马钢9号高炉是华东地区最大转炉。很长一段时间,马钢都是全市最大的经济支撑,如今马钢已实现了转型升级,有“马钢跑鞋”之称的火车车轮出口到7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53年,马鞍山钢厂建成,到1956年,马鞍山从一个小渔村变成一座钢铁城市。上世纪60年代,马钢建成亚洲最大、全国唯一的车轮轮箍厂,马钢车轮轮箍厂投产,结束了中国火车车轮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江南一枝花”享誉全国。90年代,马钢成为我国首批9家规范化股份制试点企业之一,被称为“中国钢铁第一股”。

“现在马鞍山注重高质量发展,不再是钢铁独大了,马钢也从以量为主到以质为主发展”。叶景好说,马钢以钢延伸,发展轧钢新技术,2014年马钢成为国内第一个开发出零下165°耐高寒钢,为国内购买商节省近70%的成本费用;马钢热轧H型钢产品则出口日本、韩国、中北美洲等48个国家和地区,成功应用在央视新大楼、鸟巢体育馆、港珠澳大桥、华盛顿州会议中心等国内外重大工程上。

钢铁是马鞍山的符号,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标杆。

探访马钢大h型钢生产线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马鞍山发布”微信公众号曾在《幸福路旁,马鞍山下……这么些年,马鞍山真的变了!》一文中描述,转型升级,马鞍山撕掉了“傻大黑粗”的历史标签,马钢走出国门,成为国际化钢铁企业,但占据马鞍山市工业比重已降至三成以下,全市非钢产业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升至近七成。马鞍山的产业结构不再处于“一钢独大”,“一马拉城”的局面。

带动安徽向沿海靠拢

2018年底,安徽吹响全面融入长三角的号角。作为安徽的“东大门”,占尽区位优势的马鞍山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是这座城市的决策者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

马鞍山处于安徽最东部,距离南京主城区40公里左右,与从江苏昆山到上海的距离相仿。今年4月10日全国铁路最新大调图,马鞍山始发高铁到南京只需18分钟,到合肥30分钟。

马鞍山还将宁扬宁马城际铁路、轨道交通1号线作为加快融入南京的“一号工程”,成立专班、强力推进,力使宁马两地交通更顺畅。

依山傍水,马鞍山是一座长江港口城市。长江穿城而过,拥有长江及支流岸线62公里,马鞍山港年吞吐量接近亿吨,是长江内河十大港口之一。

马鞍山郑蒲港是继上海、南京两个深水港后,长江最后一个万吨级深水岸线码头,由于因水深条件好,2万吨的海轮也可以直接停靠。

9月3日上午,马鞍山郑蒲港新区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钱俊介绍,2012年新区成立以来,致力打造安徽江海联运枢纽中心和现代化新城区,加快综合保税区运营,打通了合肥经济圈、皖北地区通江达海的通道,成为连接长江上下游之间的重要节点,也成为皖江城市带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其中,郑蒲港口岸重点发展半导体关键零部件封装测试产业,目前已签约33家半导体企业。

“原来电子信息产业集中在珠三角,不少半导体产业中关键零部件企业看到马鞍山郑蒲港的区位优势,从珠三角转到了马鞍山。”钱俊说。

郑蒲港新区还积极引进重点大学项目,目前已签约落户南京大学(马鞍山)研究院项目、天津大学马鞍山光电技术研究院、中科院纳米材料研究院项目等,为全市乃至全省增加科技力量。

渔民退捕转产,还市民一江碧水

薛家洼生态整治前后对比图

马鞍山依山环湖拥江,素有“九山环一湖、翠螺出大江”之美誉。

为撕掉 “傻大黑粗”的标签,马鞍山除了产业升级转型,还成功治理长江东岸“散乱污”企业非法码头,使城市生态更绿色,也让马鞍山成为中部地区、全国钢铁工业城市中首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马鞍山成区绿化覆盖率高达44%,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成为一座宜居城市。在这背后,有着一个个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自我革新行动。

地处花山区和雨山区的薛家洼区域,是一处自然形成的港湾,不仅是长江干流马鞍山段渔民、渔船最集中的地段,也成为一些非法码头和散乱污企业的聚集区。

2019年3月27日,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暗访薛家洼码头,指出“非法码头拆除后复绿质量不高,‘两断三清’不到位,环境整治不彻底,仍有一些渔民以船为家,生活污水直排入江污染环境,遗留部分构筑物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

9月3日,马鞍山花山区政府副区长陈鹏介绍说,没有治理前的薛家洼,虽靠近长江,却看不见长江,附近全被非法码头、“散乱污”企业覆盖,靠近江边到处是渔船,严重影响江岸环境和长江水体,区域整体环境极差。

如今,澎湃新闻记者在薛家洼看到,原来的200多条渔船已不见踪影,平静如水的江面,微风徐徐,江边到处是绿色植被,有垂钓者,有拍摄婚纱照的年轻人。

陈鹏说:“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市民观江赏景的休闲娱乐场所,实行了退捕转产后,200多名渔民参加就业培训班,14名60岁以上老人领取了养老保险金。”

目前,薛家洼清除了水上污染,安置了浮标,市民得到一江碧水。

马鞍山就在这里,从工业之城、港口之城,正成为安徽省的江海联运枢纽中心,成为安徽向沿海发展的先锋军。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