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名”给我们上了一课:马拉松文化需要积累和沉淀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陈国强
2019-08-24 19:51
来源:澎湃新闻

在8月18日举办的首届包头国际马拉松火了,不是因为天气热,而是因为志愿者在某社交软件发出疑似“劝退”最后一名选手的视频。23日,组委会发布了相关通告,对事情做了说明,除了致歉外,也透露最后一名选手当时已经过了赛段关门时间。
想想此前首届武汉马拉松“最后一名”享受副市长颁发完赛奖牌、2017永康马拉松市长在终点等待“最后一名”选手。同样是“最后一名”,差距不言而喻。

2018年我国有285个地级市举办了1581场马拉松及相关赛事,成为现象级的爆款运动。许多地方是首次举办,经验不足在所难免。

这一次的争议也从另一个层面说明,一场成功的赛事,既离不开赛事组织方细致入微、具有人情味的执行操作,同样也需要参赛者的自我管理。

在马拉松赛事如火如荼的当下,我们更需要马拉松文化的积累和沉淀。

组委会的人性化和选手的自我管理

事实上,近年来层出不穷的马拉松赛事在全方位考验赛事组织者、志愿者和跑者的综合能力。

去年11月,中国田径协会发出《关于进一步规范、加强全国马拉松赛事竞赛组织管理的通知》,规范、加强全国马拉松赛事竞赛组织管理,也是看到了马拉松赛事井喷带来的问题和瑕疵。

毫无疑问,动辄上万人参加的马拉松比赛,比任何运动都需要强调规则。一场井然有序的比赛,背后是数以万计的人对规则的共识,当然也离不开组织方人性化的管理。一如,2017年深圳马拉松赛,交警和现场工作人员在道路解封后,一路保障拖在最后的80岁参赛者陈国胜老人最终圆梦冲线。

马拉松赛事的关门时间在竞赛规程中有明确的规定。一般马拉松每5公里有一个关门时间,组委会需要更合理更针对性地去设置。

上海马拉松,选手们通过外滩。

例如,对北京、上海、杭州、厦门、无锡等地的大型马拉松赛事而言,需要考虑到后面的选手,可能枪响后20多分钟才出发;还要考虑到选手配速,有的选手先慢后快。

对于分枪出发的赛事来说,要从最后一枪时间的基础上,再考虑上述因素,设置每个点的关门时间。

国内大多数全程马拉松一般终点关门时间在发枪后的6-7小时内,然后平均摊到每5公里,再考虑到有选手出发时间比较晚的因素,设置关门时间。

当然,在实际执行中,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2018广州马拉松,总关门时间是6小时15分钟,有选手吐槽,在后半段25公里后,出现赛道提前解封的情况。

笔者多次担任马拉松赛事的兔子(配速员),比较关注各个打卡点兔子的通过时间。笔者了解到,不少关门兔对各个点的关门时间也有困扰。简单地说,就是配速从出发点的时候开始算,还是从枪声时候开始算。有的赛事慢兔在后面出发,此前有些赛事还出现过关门兔被关门的情况。

官方说明中,包头马拉松志愿者是在关门时间之后,劝退“最后一名”参赛选手。但志愿者把相关视频发到社交软件,且有“嘲笑”口吻的嫌疑,无论是出于个人,还是无意的行为,都是不职业、不可取的。

当然,作为参赛者,也要自我管理。

北京马拉松,选手们奔跑。

马拉松赛事涉及动用和占用社会资源问题。一般交通部门会在媒体提前告知市民,在什么时间段,对哪些路段进行封路,对比赛日有刚性出行需求的市民和游客来说,便于提前安排。

如果选手在某个点的关门时间没有跑到该点,应该按照竞赛规程“退赛”,或者上收容车。如果还强行参赛,其实已经违反了竞赛规程,为了自己所谓的“慢跑”,影响了赛道解封和其他人员出行,是一种干扰和影响。

再退一步说,如果关门时间过了,没有打卡记录,其实也没有完赛成绩。

这方面,选手要加强自我管理,特别是第一次参加的选手,制定合理的参赛计划,分配自己的体力。

马拉松礼仪和文化需沉淀和发扬

伴随着中国马拉松运动狂飙突进,也急需建立我们的马拉松礼仪和文化。

例如志愿者。志愿者是赛事形象一部分,一般组委会要进行招募、培训。总体而言,志愿者从高校和社会招募,一些特殊志愿者,如医疗志愿者,则从专门渠道招募。

相对来说,高校志愿者容易大量招募,便于管理,但缺点是社会经验略少,临场处理能力不足。社会志愿者有奉献精神,但招募成本较高。

其实马拉松赛事组委会未来可以从跑团和公益组织中招募志愿者,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奉献精神都很不错。无论哪类志愿者,组委会都要加强相关培训。

2018年绍兴国际马拉松医疗人士拦住2次晕倒的跑者,在比赛日当天引起热议。当天晚上,一张医生和跑者握手的照片流出,一场危机化解,最终这个事件对广大跑者是个警醒,对绍兴国际马拉松的医疗保障,也是个肯定。显然,组委会有比较好的应急预案。

其实,从组委会、志愿者、跑者方面来说,都需要慢慢建立马拉松礼仪和文化。

对组委会来说,举办一场赛事,竞赛组织是“规定动作”,特别是赛道设计、计时、关门时间设置,志愿者培训,必须要做好。至于补给、音乐加油站等等是自选动作,是锦上添花。

对志愿者来说,要了解马拉松赛事的历史、文化,了解志愿工作的实质,这样就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是不可以的。

对跑者来说,要做好参赛的自我管理,理解一个城市、组委会和当地市民为马拉松赛事的付出,这反过来,对组委会的压力也会小很多。

参加马拉松是自觉自愿的事情,不要成为“妈宝男”,也没有必要吐槽赛事补给种类不够丰富,在跑步中也尽量不要有戴着耳机跑或乱扔垃圾等行为,至于蹭跑、套牌跑,则是公然违反竞赛规程了。

只要组委会、跑者、志愿者不忘初心,多方合力,我国的马拉松运动会健康、有序发展,并体现其推动全民健身、体育产业乃至城市营销和涌现高水平选手的作用。 

(作者系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新闻传播学博士)

    责任编辑:朱轶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