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你为什么不发朋友圈了?

澎湃评论员 李勤余
2019-08-23 21:47
来源:澎湃新闻

最近,演员杨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已经把朋友圈设置成“一个月可见”。原因是,她觉得以前发的朋友圈信息太“傻”,却又不知道从何删起。更要紧的是,她担心自己在朋友圈里写下的话语会被截图,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寥寥数语,立即引来网友的热议。在微博上,话题“不再发朋友圈的原因”的阅读量已经超过4亿。这不难理解,不愿发或者不敢发朋友圈的、把朋友圈设置为“一个月可见”甚至是“三天可见”的,又何止是杨紫呢?

当初,我们为何会爱上朋友圈?早在公元前,亚里士多德就说过,“人的天性就是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离群索居的个体,要么不值得我们关注,要么不是人类。”是的,不必否认,每一个人都害怕孤独,每一个人都有社交的需求。网络时代的到来、社交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打开了又一扇窗。

但朋友圈所代表的网络社交,又不能在真正意义上消除我们的孤独。我们渴望被看,又害怕被看。社会学家戈夫曼认为,人生就是一出戏,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是这个舞台上的表演者,渴望自己能够在观众面前塑造出能够被接受的形象。

如果把观众视作朋友圈的读者,把朋友圈信息视作被塑造出的形象,不难发现,戈夫曼形容的正是我们在发朋友圈时的纠结心情。就像杨紫所说的,在朋友圈里发出的信息不够完美,可能会使自己的形象受损;发出的信息被他人断章取义、随意歪曲,又成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于是,许多人选择用只显示一个月或三天的那条线,与这个世界做一个切割。这正是网络社交的最形象隐喻,朋友圈将我们的社交空间变得无限大,却又让我们能说的话变得无限窄。不是吗?晒自拍、记录美好生活,也许会被理解为自恋、炫耀。发泄情绪、说丧气话,又会让亲友们担心。

但在朋友圈里一言不发,也未必是最明智的选择。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屏幕组成的世界里,不可能从中脱身,也无需从中脱身。因为,无论你是否愿意承认,当代人类的存在早已和技术化为一体。

有人说,朋友圈等网络社交方式,泄露了太多个人隐私。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太多便利。信息时代的得与失、利与弊,必将构成永恒的矛盾,我们不应回避,也无法回避。

所以,未来主义者对技术的崇拜、沉迷,人文主义者对技术的批判、唾弃,恐怕都只是真相的一个面向。在大多数情况下,外部信息很难改变我们,你想要看的是什么,就会看到什么。朋友圈如此,现实社交亦如是。

所以,只要你发出的朋友圈是忠实于内心、不掺杂任何虚假和矫饰的,就大可保持淡定、坦荡。相信,朋友圈里的那些温暖和光亮,也是对生活的真实记录。至于别人是怎么看的,又何必太过在乎呢?

    责任编辑:李鹏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