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剑纪实摄影作品赏析 ·《叶尔羌河上的牧道》

2019-08-21 17:05
天津

原创: 刘剑 津门网

叶尔羌河是发源于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的一条河流,它穿过帕米尔高原流入南疆,是塔里木河的主要源头。塔吉克族祖居帕米尔高原深处,他们在叶尔羌河谷地区居住、游牧,既是边民,也是祖国护边的“哨兵”。游牧生活的规律使的他们必须分散居住,所以叶尔羌河的两岸散居着几十户牧民。千百年来,这条河流既是他们生存的源泉,也是他们游牧时必须跨越的障碍。

本组照片以牧民乌吉尔一家为主要拍摄对象,历时三年,前后十几次跟踪拍摄,记录了居住在河岸的塔吉克牧民春冬两季带着羊群过河、转场的场景。这条特别的、河流上的牧道是塔吉克人千百年来传统游牧生活的见证,也是他们顽强、互助、友爱精神的体现。 随着国家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重视,乌吉尔等牧民陆续迁入新的集中定居点,这条河流上的牧道正在走入历史。

春天,乌吉尔一家要带着羊群过河去往夏季牧场,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毯子包裹小羊羔。

包裹好的小羊羔被驮在骆驼背上,才能过河。

行进在河畔的过河队伍

母羊也需要用骆驼驮过河

亲朋好友组成的过河队伍

等待过河的女人和羊羔

托付

拖拽头羊下水,让公羊跟着游过河

乌吉尔拖羊过河

久违

悬崖边的翻越

深邃的河谷

路途宿营

翻越昆仑山后,才能到达夏季牧场,春天的转场结束。

秋天,乌吉尔一家开始返回叶尔羌河谷。

在河谷的过渡牧场停留两个月后,冬天,羊群必须返回冬窝子,乌吉尔一家再次过河。

冰冷的河水对人畜都是严峻的考验

给落水的羊保暖

齐心协力

驼队渡过冰冷的河流

河谷的牧道也是牧民们往来的交通要道

河上的牧道则是两岸来往的必经之路

叶尔羌之舟

乌吉尔一家赶集归来

难舍难离

吾吉尔搬家,走向新的生活

《影像内涵与作者个性的关系探讨》

刘 剑

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1902-1984) 曾在评价摄影时说:“没有两个人对周围世界的看法是完全一样的。”这句话可以解读为摄影其实是一项非常个性化的创作活动。然而,无论从人们对美感的共同感受,还是从人们对某种事物的共同价值观来看,对影像的社会评价似乎又不是个性化的、不是无法捏合的散乱杂音,而是比较容易集中的、类型化的,即好作品往往是绝大多数人公认为好的作品。正因为如此才有举世公认的优秀摄影作品出现,就如同一直有举世公认的文学作品一样。那么,从个性活动中如何会产生普遍性的看法和结论呢?笔者认为这就是影像的内涵与作者个性的关系问题。

内涵即思想,而思想始终是人类表达的原始基础和终极来源。我们说任何形式的艺术(绘画、音乐、雕塑等等)都有其自身的哲学基础,而哲学及其思想需要借助多种方式来表达,艺术就是最早采用的一种方式(如早期的宗教绘画和雕塑)。摄影在170 多年前产生之时,虽然它是因科技技术的进步被发明出来,虽然它仅作为“摹写”或“记录”的社会功能而诞生,但随着科技不断的发展和对影像的不懈追求,它的功能和社会价值已经有了丰富的内容,并且不断在向前发展,甚至获得了巨大的超越。这些超越正在于思想性在摄影的领域内不断生长和丰富,使摄影真正生根于文化与思想的无垠沃土之中。

我们可以简要地回顾摄影发展的路径。摄影从“摹写”,这种再现世界的一种新的手段;到画意摄影,使摄影成为艺术有了基础和可能,再到“自然主义摄影”兴起及“纪实摄影”的发展强大,至上世纪中叶,当代摄影思想已经基本形成。至于现代比较盛行的“观念摄影”则更是以对方式的革命(挪借或想象)直奔超现实主义的各种观念或主张。所以,今天我们说,影像是有其特定内涵的,对此持异议的恐怕已经不多。美国著名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一书中开篇就写道:“在教给我们一种新的视觉规则的过程中,摄影改变并扩展了我们对于什么东西值得一看以及我们有权注意什么的观念”。然而,作为特定的摄影人,作者个性的存在与思想的表达,尤其是与公众关注的价值观的表达又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呢?

拿大家熟悉的摄影家来说。亚当斯是新现实主义流派中风光摄影最具影响力的摄影大师,他热衷于摄影之前曾十分爱好音乐,甚至做过钢琴演奏师,因此,他的风光摄影中赋予了一个优秀音乐家的文化素养:纯洁、韵律、意念和毫无杂质。有学者评论说:“亚当斯的作品内涵超出了一般的风光表现,好似一位哲学家从自然中引申出对生活的哲理性思考,并充满了用言语难以表达的韵味”。这就是亚当斯的个性。我认为这种既恢宏又细腻、既简明又富影调层次的黑白风格,不仅完美地描绘了大自然的壮观景像,也透彻地表达了他的自然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态度。

纪实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尔—布列松更有其鲜明的个性。他最早从事过绘画,后转为摄影。二战期间他参加法国地下抵抗运动,曾经被纳粹关进了集中营(1940-1943),越狱几次才得以逃脱。这些不平凡的经历最终铸成了他的“决定性瞬间”。正如他自己所述:“在几分之一秒的时间里,在认识事件意义的同时,又给予事件本身以适当的完美的结构形式”。试想一位英勇参战的摄影师,一位有着坚定的意识形态信仰和追求的人,并一直准备并捕捉他潜意识中期待的那一刻影像的出现,这种个性和风格将会揭示出多少极具价值的瞬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部研究员彼得·加拉斯写道:“对卡蒂尔—布列松来说,历史的挑战是全新的,令人清醒的战争经历相当清楚地解释了他为什么要升华这一经验。正是因为他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正在发生的历史,所以他才在重要性的时刻出现在重要的地方。”

另一位当代纪实大师塞巴斯蒂奥·萨尔加多把镜头对准社会的底层,以影像来塑造劳动者的尊严。他在1993年出版的《劳动者》一书,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而促使他以民生主义观念创作的诱因,居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所学的专业——经济学(萨尔加多曾在巴西圣保罗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萨尔加多说:“我的经济学研究在我创造性地拍摄照片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很幸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拍摄对象的生活状态。……在许多年的研究(经济学)之后开始摄影,立刻呈现出极大的效果。我试图让我的照片提出问题,去激起一些争论,从而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萨尔加多的摄影方式与前辈布列松等人有一脉相承之处,但又有自己的特点。相同之处是对“决定性瞬间”的追求,一旦发现这种瞬间就立刻进行迅雷不及掩耳的抓拍。不同之处是,他认为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式的拍摄多数都缺乏应有的深度,他宁愿长期关注一个主题,甚至走进所要拍摄的地或人群里生活一个时期,使他所拍照片更有力度。纵观他的作品,除了巧遇里根总统遇刺的抢拍,更多的是长期关注下的、有目的的拍摄。

除了因爱好、职业、所学专业以及人生经历等对摄影师的拍摄作品风格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外,他们的性格恐怕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因现有资料有限,使笔者暂时无法细究。在这里,笔者认为更有意义的分析结论在于:无论因何种原因而塑造和强化了的作者的个性,这些个性对其摄影作品内涵的演进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了解了这些个性化倾向后,我们回过头来看,亚当斯的钢琴似乎确实在他那些韵味无穷的画卷中演奏着;布列松的快门声似乎就是他逃出纳粹魔窟后世界精彩的每个瞬间;而萨尔加多的作品就是当今世界发展失去平衡的图表。如果说亚当斯的“预先想象”是有“谱”的,布列松的抓拍等候是以其历史洞察力为基础的,萨尔加多的奔波是以其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知识和学术成果为指导书的。那么,他们越个性化,思想就越深入,影像内涵就越丰富。因此,摄影人应固守其个性化的基础,因为这一基础正是形成独特的拍摄风格、孕育思想和丰富作品内涵的摇篮。

通过上述分析,我想应当得出两个结论:一是要鼓励摄影人的个性化倾向。个性可能与其个人诸方面因素相关,只要其创作理念是健康积极的,就应当允许其个异的存在。同时,摄影人也应当坚持自己的个性,坚持独特的创作风格,不唯潮流所动;二是要鼓励更多的非摄影专业或摄影职业的人从事摄影创作。摄影作为表达思想的工具、视觉艺术的载体,人们从许多其他行业中获取的知识、感悟和思想,可以借助它充分表达出来,甚至以十分个性化的风格和方式。摄影人可能不会很快适应某种新型的器材,但只要他拿起相机按下快门,就会流露出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因为那是早已炼就存在的了。

刘 剑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企业家摄影协会(深圳)副主席、世界华人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协会会员、PSA美国摄影学会深圳站站长、西政校友摄影俱乐部主席、北京地平线律师事务所(深圳)主任

摄影荣誉:

§ 出版描述西藏人文风光的摄影专集《天域》

§ 2004年获第四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大赛金奖;

§ 2010年获第十届平遥国际摄影节最佳摄影师奖及最佳画册奖

摄影生涯:

自2002年起着迷于用光写作,摄影风格上追求真实、自然,尤其希望通过自然和人文景观表达其所寓喻的深层哲理和文化、宗教含义。 2009年完成描述西藏的画册《天域》, 2010年后逐步转向人文和纪实摄影, 2018完成描述帕米尔高原和塔吉克族人生活的画册《西域》。

阅读原文

原标题:【名家视点】刘剑纪实摄影作品赏析 ·《叶尔羌河上的牧道》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