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结婚的理由

2019-08-21 08:47
北京

        
        结婚率创下10年新低的话题,近日又上了《人民日报·海外版》。

        报道说,许多年轻人表示,不结婚是因为“穷”——戏谑之外,也蕴含复杂的社会因素:一方面,结婚需要的物质条件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许多人害怕“婚后复贫”、“失去自由”。还有些人则是“想开了”,尤其是女性越来越独立,不再依赖结婚去得到什么。

那些恐婚的人都经历过什么?

        Lens 曾经和一些人聊过他们的“恐婚故事“。印象很深的是,有个女孩说她害怕走进婚姻 ,是因为父母感情破裂的阴影,而另一个人,却恰恰是因为父母婚姻太过完美,他觉得自己做不到。

害怕失去自我

        景观设计师@巨:

        “我对自己的生活基本满意,也能在各种事情上自理。所以我开始想,结婚能带来什么:

        不确定的人际关系(很不喜欢去讨好一大家子人);不确定的牺牲(凭什么要以丈夫的事业为重,女人从生宝宝开始就得完全主内)……我害怕自己掌控不了将来的生活,也害怕失去自我,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我很爱自己,不愿让自己委曲求全。”

害怕激情消退

        舞者@阿布:

        “离过两次婚,都是一开始渴望婚姻,冲动过去后,才发现自己完全没有做好面对未来的准备。归根到底,还是不够了解自己。一开始就知道对方是什么人,但总是自欺欺人。”

        花店店主@鑫:

        “经历过一次婚姻,三段恋爱,最大的感受就是:爱情是消耗品。激情用光,那些无法改变和包容的地方,就会开始慢慢磨损彼此的感情。之所以害怕婚姻,其实是害怕它让感情变质的能力。”

        

        
        《征婚启事》剧照

没看到好的榜样

        互联网运营@Celeste:

        “身边所有人的婚姻,包括我爸妈,都不是我所想要的婚姻。爱情消失,两个人开始互相苛责,在我看来,这是最可怕的,他们就是一路忍受,一路妥协来的。

        我会强迫自己理智分析婚姻,结论就是:婚姻是高风险投资。

        我喜欢冒险和主动付出,但我还没找到婚姻的出路,赌徒也是因为看到翻盘的可能,才有勇气一掷千金吧?”

        自由职业者 @水问:

        “我的恐婚,更像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身边的朋友几乎都结婚了。可从这些人的婚姻里,我并没有看到美满:先是大学同学,儿女双全,老公忙于事业,于是她有了新的感情寄托;身边已婚的朋友也给过我一些暗示;前段时间,连家里的亲戚,快五十岁的长辈,也劈了腿……

        看着身边这些例子,我甚至在想,我自己会不会也出轨。”

原生家庭的影响

        学生@一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小猪:

        “我从来没有跟我爸亲近过,从小就是我妈在带我。长大后才懂得,爸妈之间存在很严重的“三观不合”,爸爸婚前婚后差别很大。尽管我现在年龄还小,但已经根深蒂固地,害怕对方前后判若两人。”

        摄影师@田丙瑶:

        “我爸妈,其实有我见过的最美满的婚姻。我觉得自己不可能和他们一样了。我是一个很容易感到烦躁的人,不太擅长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时克制不住,就会说一些惹人生气的话……所以,一个人过的时候,我更舒服。”

        

剩女:从污名化到主动的态度

        中国当下有2亿单身人口。从数据上看,男性终身不婚的比例远高于女性,但经常成为热议的,却是对大龄单身女性的催婚,甚至称她们为“剩女”。

        几年前来北京工作的美国记者Roseann Lake对Lens说,她初次知道这种状况时十分吃惊。她发现:春节假期后,平时爱说爱笑的女同事都打了蔫,因为她们过春节时遭遇了逼婚。“这些女人经济独立,能讲两种语言,有硕士文凭……难道只因为没带个男人回家,一切就被抹消了?”

        于是,困惑的她花了几年时间来采访探究这个问题,写了本《单身时代》。

        

        Roseann Lake的TED演讲

“渴望爱情,但没到牺牲其他野心的程度”

        自己开了家公关公司的小杨是典型的“城市独生女”:她34岁,是中国第一代“want it all”(什么都想要)的女人。每年带父母去欧洲旅行,还给他们装修、添置新东西。但父母依旧对女儿不满意,认为她应该尽快结婚生孩子。小杨并非不积极,约会和相亲她都试过。

        一次,她带刚认识不久的约会对象参加一场重要的商业活动,那晚她忙着谈笑周旋……结果那位约会对象不久就和她说了再见,觉得这样的她“不安全”。还有一次,对方见面就告诉她:他的第一次婚姻解体,就是因为妻子不够顾家。

        事业的成功,在婚恋市场并不是吃香的筹码。“我当然渴望找到另一半,但没渴望到牺牲自己其他野心的程度。”“父母想让我们拥有最好的,但我们对‘最好’的定义实在是鸡同鸭讲。”她说。

        

        “如果不用离开家,就不会有剩女了”

        Roseann 的中文外教张梅,来自离哈尔滨不远的一座小城。23岁时离开家乡时,张梅和父母约法三章:给她三年自由时光,时候一到她就会回家乡。

        在北京,张梅和几个女孩合租,一周有时工作6到7天,周末和室友出门购物吃饭。换句话说,她的交际圈里基本都是同龄女性。

        张梅对爱情有种实际又不算积极的态度。她把感情寄托在“缘分”上:等待命运在合适的地点安排合适的人。缘分曾给她带来过一个男人:她的一位日本学生。他不抽烟,吃饭的时候会把她不喜欢的蔬菜吃掉。张梅喜欢上了这个温柔的人,但他回日本后,她也没再争取什么。

        和父母承诺的“自由期”超限后,每周打电话时,张梅都要想办法应对母亲催婚的旁敲侧击……

        “我想享受一个人的自由……我明白这不是长久的安排。但为了这种自由,我付出了很大努力,想尽力把它维持得再久一点”。

        2019年Roseann Lake再来北京,没能见到张梅,她还是回老家了。

        

        还不懂爱的强迫“脱单”

        马琼是典型的“三高”型剩女:在耶鲁大学读了本科和法学硕士,为了父母回到了北京。但她还想再回美国读博士。一直到大学,父母都反对她谈恋爱,但从美国回家,她却被催促着马不停蹄地开始相亲。

        她毫无爱情的经验。高中同学告诉她:“你找不到男朋友,因为你完全不会撒娇。”有个好朋友给她拍了新的微信头像,不久后,新头像吸引来一个韩国男人,两人聊得不错,他邀请马琼来住的地方一起做饭。

        饭做到一半,男人下楼买东西。这时,马琼发现自己对这个男人一点都不了解——也不知道怎么去了解。于是她偷看了他的私人物品:整洁的西装,按颜色成排挂好的领带,甚至还拿起他的鞋闻了闻……

        后来,她还是和这个人不了了之。现在,她搬到了香港,享受着单身和约会交错上演的生活。

        

“剩女”其实是个“相对问题”,从人口数据上就能看出来:

        -1990年,中国25岁及以上的未婚女性仅占女性总数的1.04%;

        -而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25-29岁年轻女性中未婚率涨到了21.62%。

        但数据同样显示,30岁后,女性的未婚率迅速降低,30-34岁的未婚女性仅占全部女性的5.35%,35-39年龄段的仅有1.75%。

        这一方面说明中国“剩女”是个“晚婚”而非“不婚”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多数女性在30岁后骤然结束单身,可能确实面临了不小的社会压力。

        

        和其他亚洲国家及地区相比,中国大陆女性的不婚率还是较低的,紫框中为中国。数据来源:钱岳

        许多国家都或多或少经历过“剩女”潮:在美国,1980年前后,女性进入职业市场、独立性更强,择偶标准就发生了变化。起决定作用的是受教育程度:当拥有大学文凭的女性开始多于男性时,女人必须改变,因为找不到那么多高学历的男人。

        

        在中国,在传统婚恋趋势上,男人通常选择低娶**,女人则选择高嫁**。随着男女社会分工差异性的逐渐变小,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也必将面临择偶心态的改变。

        (低娶:社会学概念,指选择比自己社会、经济条件低的女性;高嫁:社会学概念,指选择比自己社会、经济条件高的男性)

        在择偶心态上,Roseann 发现同龄的中国男女性也存在挺大差异。

        “女性朋友总告诉我:中国男人压力太大了!30岁的女人可能还满脑子想着找个浪漫的伴侣,但30岁男人的想法就必须得要实际很多。”在Roseann 的观察中,“中国女人很会照料自己:健康啊,外表啊,文化程度啊,但好像留意这些的中国男性数量比较少。”

        但Roseann 觉得,当务之急是不要让男性和女性彼此因为偏见而互相污名化。

        

        Roseann Lake组织的“单身独白”工作坊

        最近,Roseann 在中国组织做“剩女”独白时,她发现“剩女”已经成为部分女性主动选择的心态:“一个已经结婚、马上要生小孩了,她说:所谓‘剩女’的心态永远烙印在我身上。”

        “‘剩女’的含义已经变了,她们是那些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东西、知道什么能让她们开心的人。她们尊重自己所拥有的自由,为了追求这些东西,宁愿面对压力和批评。

        有人会用这股力量来抵抗生孩子、生二胎的压力,抵抗做某件丈夫喜欢自己却不喜欢的事情。这种心态永远不会消失。” Roseann 对Lens 说。

        03

        为什么在大城市很容易单身?

        “单身生活是主流价值观进步不可避免的产物,妇女解放、广泛的城市化、通信技术进步和寿命的增加,这4个因素勾画出我们时代的轮廓,而每一个因素都指向单身。”学者埃里克·克林根伯格分析说。

        城市越扩越大,让谈恋爱都成了一个体力活儿。那种愿意每天从北五环骑车到南三环给女友送水果的男孩儿固然让人感动,而大部分人考虑的问题是:我愿意花多长时间坐地铁赶赴一场结果不甚清晰的约会?

        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两段谈恋爱,也会收获类似异地恋的感觉,对吧?

        不过,城市规模大了,分手也就方便多了。当你决定不再见一个人时,完全不必担心再遇到他(她)。

        

        但城市大、单身人口多,不是应该扩大了可选择对象吗?为什么在单身趋势上适得其反呢?

        学者希娜·亚格尔提到了“人类神经处理信息的有限性”——俗称“选择恐惧症”。

“过度的选择是折磨人的,选择爆炸让人更难以弄清楚他们想要什么,以及该如何得到。”比如,在婚恋网站上一页页翻阅成千上万个潜在结婚对象的资料后,那些人的面孔就会成为模糊的一团。一位网上约会者则说,自助选择意味着“每个人都在寻找更好的下一个人”。

        更何况,大城市里突出的经济压力,会让单身自然地成为一个优先级别的选择。

        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单身能让人轻装上阵,灵活地安排工作时间。他们能随时搬家、加班,也无须花时间做晚饭。他们在财务方面也更轻松。

        而且,对于想要跃迁的年轻人来说,单身能让他从日常琐事和责任中解脱出来。

        

        

04

        单身,也是绝佳的个人升值期?

        大城市正在庇护越来越多失落的单身年轻人,他们充满焦虑的梦想,利用一切时间拼命寻求发展,而不愿认真注视爱人的眼睛——有时候,逃避反而更容易。

        调查数据也能佐证这一点。

        美国一项针对1000多位单身人士与3000多位已婚人士,为期5年的追踪调查显示:单身的人经历了更多的自我成长。

        他们更愿意去获得新的经验和挑战,自我管理和自我决断意志也更强。他们更加确信:

        “我能判断什么对我来说是重要的,而不是人云则云。”

        “我对自己的想法非常自信,即使有时候跟主流不是很一样。”

        

        单身人群更不容易受到强势话语的影响,也不轻易接受“当下无法改变”等等看法。

        单身,其实是一个绝佳的个人升值期。“别人在说甜言蜜语,我在做更自由的事。

        《单身社会》中也提到,独居生活有助于人们追寻个人的自由、对自身权力的掌控以及自我实现。

        所以,如果有一天你发觉自己有修水管的本事,不要讶异,这或许就是你被单身生活激发出来的潜力。

        而只要是足够自信建立的自我,单身很好,恋爱很好,结婚也很好。

        你想清楚了吗?

采访&编辑 :Mint、YAO、DAI、MUYANG

文中采访的玫瑰,所著《单身时代》中文版已出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