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罗新、昝涛、付马:探寻丝绸之路上的西州回鹘文明

石石
2019-08-20 09:38
来源:澎湃新闻

公元840年,称雄蒙古高原近百年的回鹘汗国破灭。回鹘部众西迁至天山南北两麓,以今天的吐鲁番盆地为中心建立西州回鹘政权。原属游牧文明的回鹘人逐渐吸收汉人及当地族群的文化,发展出独特的西州回鹘文明,深刻改变了中亚东部的族群和文化面貌。他们在9-13世纪控制着丝绸之路天山南北两道,是中原与西方交流的重要纽带。

8月10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付马携其新著《丝绸之路上的西州回鹘王朝——9~13世纪中亚东部历史研究》做客建投书局·北京国贸店,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罗新以及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昝涛一起探寻丝绸之路上的西州回鹘文明。

左起付马、罗新、昝涛、郑庆寰

东部天山的两种文明

要想理解西州回鹘文明,首先要理解其分布区域的自然和地理。付马提示,以“东部天山”来表述其分布区域最为合适。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亚东部”主要指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地区,并不包括天山中及其北麓的游牧文化区。而历史上西州回鹘的分布范围则以东部天山为中心,既包括天山南麓的绿洲定居文明,也包括其北部的游牧文明。

天山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由很多具体的山脉构成的,从水平方向上看可以分成三排山体,中间都是谷地。天山南部塔里木盆地北缘地区,都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北边的绿洲,是靠天山的雪山融水形成的农业定居文明,但因为被沙漠阻隔很难形成统一的政权。中间的谷地历史上都是有游牧民族分布的,而且通过这些山谷游牧民族可以进入到天山南部的绿洲地区。如果把东部天山地区通过自然地理分成两个文化板块,天山南麓就都是绿洲定居的文明,天山北部包括天山中间的谷地历史上都是游牧文明。所以,从自然地理和文化上来看,西州回鹘人生活的地方可以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文明区域,一个是天山南麓的农耕绿洲文明,一个是天山北麓的草原游牧文明。

东部天山地区和丝绸之路有非常大的关系。丝绸之路从河西走廊进入到今天我国的新疆地区之后,主要形成南、中、北三条路线。南、中两道是较早被中原王朝使用的道路,即汉代的丝路南道和北道。它们分别沿着昆仑山北麓和天山南麓经过塔里木盆地,翻越帕米尔高原。到了隋代,沿着天山北麓的草原游牧地区走的北道兴起。所以说,历史上丝绸之路经过今天新疆地区的有三条路,南道、中道和北道,南边走绿洲地区的路是先出现的,后面出现了走天山北麓、走草原地区的路。

纵观东部天山地区在整个欧亚大陆里的位置,实际上正处于中亚绿洲文明和草原文明之间的结合地带,也是绿洲文明与河西走廊结合的地带,也是东部草原和中部草原地区的结合地带,就是一个文明的十字路口。付马老师指出,研究这个地区的历史必须要放在丝绸之路史跟中央欧亚历史上的文明互动史中去考察。

东部天山地区处于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区,从物质文化交流角度来讲,是东西交流的干道。从政治史角度来看,这个地区历史上重要的问题,是南北问题。在唐以前,这个地区多数的时间都是天山南麓的绿洲王国受北面游牧民族的控制,历史上出现过的大型游牧政权,如匈奴、柔然、高车、突厥,都会控制塔里木盆地里的绿洲王国;少数的时间,当中亚王朝强大的时候,会跟北方的游牧民族争夺这里的主导权。但因为多数中亚王朝距离较远,控制这么远的地方是一个负担,所以历史上大多数时间塔里木盆地里面的绿洲王国都是受北面草原政权牵制的。历史上塔里木盆地里边的小绿洲,没有形成过大的统一政权,直到西州回鹘时期真正形成以东部天山地区为中心,统一且比较强大的政权。而这个时代的开启发生在唐朝。

唐王朝控制东部天山地区之后,虽然实现了对其政治上的统合,但并没有完全改变当地的族群和文化面貌。8世纪中叶,在东部天山的东部,即今天吐鲁番、哈密两绿洲及其北部,唐王朝设置了三个正州:庭州、西州和伊州。正州体制跟唐朝中原内地完全一样,当地居民主体也是汉人。东部天山南麓再往西是焉耆、龟兹绿洲,皆置有安西都护府辖下军镇。安西都护府下面共有四镇,当地保留本族群统治者,军事上则有唐朝镇兵驻守。当地的主要人口还是原著族群,里面的唐人也主要都是军人。再往西是拨换、据史德和于祝等绿洲,这些地方都属于安西镇,都有唐朝驻军,当地人口占多数。这些地区文化形态复杂多样,疏勒、拨换、据史德本地族群大多操东伊朗语,而龟兹、焉耆都是操吐火罗语。唐朝在天山北麓各游牧族群分布地区置有羁縻州,当地的族群主要是操突厥语的游牧部族。唐朝对不直接统治的地区叫羁縻州。从州名字数上可以看出区别,一般羁縻州是两个字的州,而一个字的州,像伊州、西州、庭州都是正州。当时的唐朝虽然把这个地区统一在同一个政治体制下,但当地的族群面貌各不相同,各种文明,操各种语言的各种族群混居其间。

文明的整合:从漠北回鹘到西州回鹘

东部天山地区的回鹘时代实际是从唐王朝统治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安史之乱后,唐朝对西北地区的统治开始减弱,吐蕃趁机蚕食唐陇右道诸州,尤其吐蕃攻陷河西走廊之后,蒙古高原的回鹘汗国已经能够对这个地区施加影响。到8世纪晚期,漠北回鹘和吐蕃争夺东部天山地区,然后直接控制了这个地区。等到回鹘汗国破灭,一些回鹘部众从蒙古高原西迁到此,开始以东部天山地区为中心,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权,他们后来以吐鲁番盆地即唐西州为中心形成统一政权,所以被称作西州回鹘。

西州回鹘政权大概从9世纪中叶建立。到12世纪西辽称霸中亚,他们逐渐丧失独立的政治地位,变成了附庸政权。1209年,西州回鹘背叛西辽,投降蒙古汗国,彻底丧失独立地位,成为蒙古汗国的一部分。

“回鹘”实际上是汉人对于他们本族自称的音译。他们操古突厥语的一种方言,自称uyγur,不同时期对此词的音译不同,有“袁纥”“韦纥”“回纥”“回鹘”等,到蒙元时期称其为“畏兀儿”。他们最早被称为“袁纥”,当时是北魏时期高车部落联盟的六部之一。“高车”就是后来的“铁勒”,逐渐形成了九个比较大的部落,即所谓“九姓”,也即现在的汉译阿拉伯-波斯史料中出现的“托古兹古思”。隋朝时回鹘被称为“韦纥“,在大业年间,本来臣服于突厥的韦纥联合其他几个铁勒部落反叛,自立为“俟斤”(一种草原民族的官号),改称“回纥”。

到唐朝玄宗时期,第二突厥汗国发生内乱,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三部反叛,斩杀突厥乌苏米施可汗,回纥首领骨力裴罗自立为骨咄禄毗伽阙可汗,建立了回纥汗国,后被唐朝册封为怀仁可汗。到唐德宗时期,回纥又上表唐朝,请求改名“回鹘”。此后,“回鹘”成为该族群在汉文语境中的正式称呼。付马老师总结到,这些名称都是它本族语言在汉文文献当中不同的音译,但是具体汉文名称的选用,他们会有主动的选择。“回鹘”是他们主动选择的汉文译法,在吐鲁番地区出土的文书中可以看到西州回鹘时代的汉文官印,里面就称“大福大回鹘国”,证明其官方使用的名称就是“回鹘”。在他们的本民族语言当中,回鹘文献称“十姓回鹘”,可能政权最初由十个较强大的部落构成。

西州回鹘攻灭安西回鹘

东部天山地区或者说中亚东部的回鹘时代并非始于西州回鹘,而在漠北回鹘汗国时代就开始了。虽然回鹘人在唐朝及唐朝以前的活动,主要是在蒙古高原,回纥汗国和回鹘汗国都建立在蒙古高原地区,但以蒙古高原为中心的漠北回鹘汗国就已经占领了东部天山地区,所以漠北回鹘破灭之后,一部分部众就迁徙到了这里并逐步建立新的政权。

到11世纪,西州回鹘政权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统一政权,而此时中亚地区的政治形式出现一个比较大的变化。960年, 20万帐突厥语族部众皈依伊斯兰教,突厥穆斯林喀喇汗王朝在中亚崛起并跟东方的政权进行竞争。963年,天山南麓操东伊朗语的于阗与喀喇汗开战。天山北麓西州回鹘又联合于阗、沙州归义军对抗喀喇汗王朝。约1006年,喀喇汗王朝消灭于阗之后,在天山北道的攻势也越来越顺利,西州回鹘的统治疆域收缩,到11世纪中叶以后,疆域范围基本上就限定在焉耆往东,其核心地区还是西州和北庭。

西州回鹘时期对东部天山地区有比较大的文化上的改造,真正实现了文明的整合。天山北麓在唐朝以前都是游牧民族统治的地区,唐王朝在统治东部天山地区时,进行了一些适合于农耕文明和内地军队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如设置州县,建立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驻军,修建军事城堡,屯田,开通官道,修建供使者和商旅休息的馆驿,等等。当初游牧民族活跃的天山北麓,经过唐朝的改造,就出现了很多小型的城市,多数还是以军事用途为主,但都适合于内地的农耕文明的人去那边生活和驻扎。到了西州回鹘时代,回鹘人继承了唐朝的军事设施,并且把它们变成真正能够生活的城市,天山北麓的文化面貌在这一时段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城市群。

唐朝时期还是各种文明、各种语言、各种族群混杂的地区,经过西州回鹘时代实现了区域文明整合,凝聚融合成新的文化族群——西州回鹘人。他们跟在蒙古高原时代纯粹游牧回鹘人已经不太一样,既融合了当地的原有的文化,也吸收了汉文化,吸收了很多定居文化因素,也保留了一定的游牧系统的游牧文化,形成独特的文明。这个时代在中亚历史上是比较重要的时代,东部天山地区既形成了统一的政治共同体,也形成了同一的族群文化,一改之前既有绿洲文明又有游牧文明,绿洲文明又各自不同的情况。西州回鹘王朝统治时期,东部天山地区实现了政治上和文化上的凝聚与统合,对于丝绸之路的东西交往非常有利。

方法论的延伸

关于西州回鹘研究,相关的考古发掘、历史调查、地理调查很多都是19世纪中期以后西方学者或探险家做的,包括俄国、英国、法国、德国等,还有日本,很多重要的资料都掌握在他们手中。因此,这一方面的学术发展与前沿基本都在西方。罗新老师指出,付马所做的研究较前人有所突破,对今天的中国学界来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追赶外国学者的问题,而是如何站在全新的起点,去思考前辈学者没有想到或未能解决的问题。他的研究放在丝绸之路史这一大背景下,理论意义很强,丝绸之路主要过去的商路基本是在农业绿洲地区,但在今天的考古调查当中能看到从9世纪、10世纪开始,在游牧地带,包括草原游牧地带和高山游牧地带,出现了许许多多以商业为中心的遗址,无论在中亚地区的考古工作中,还是在中国的考古学调查当中,都能找到这些例证。关于这个问题,过去无法合理解释,为什么这些商队要跑到这些地方,因为这些地方似乎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商业中心,商业中心应该在城市,就是绿洲地区。这个当然都跟7~9世纪开始,游牧政权崛起以后控制了商业有很大关系。商业是人类最本能的活动之一,如果在游牧地区,在高山地带出现了这些商业中心,一定跟这些地方的财富积累超过那些绿洲地区有关系,而这些是如何发生的,与丝绸之路史研究、中亚史研究或者其他的专业领域,都可以结合起来,这样就具有了非常宏观和整体的意义。

沙龙现场

昝涛老师也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谈了几点体会,他认为中国学者立足于汉文文献的同时应学习内陆亚洲历史和中央欧亚历史。对过去的多个学科,从19世纪以来西方包括日本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快速的吸收,这样会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有新的认识。这就对学者的语言掌握提出了要求,语言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工具,作为一个历史学者,任何时候开始学习一门新语言都不晚。付马关于西州回鹘的研究正说明在今天信息资讯特别发达的时代,中国的学者包括新一代学者需要博采众长,利用好所有的工具性的东西或其他学科、前辈学者的成果,思考自己能做什么,应该怎么去做。

    责任编辑:熊丰
    校对:余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