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侦探|一封未被编辑部刊发的公开信

杨健
2019-08-19 12:08
来源:澎湃新闻

“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很符合列宁铿锵而富有思辨性的演说型表达。列宁的确说过这句话,出处很明了——《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十卷《给<莱比锡人民报>编辑部的公开信》(人民出版社2017年3月版)。

这封公开信写于1905年6月25日,是对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卡尔·考茨基于1905年6月15日刊发于《莱比锡人民报》第135号上的《俄国社会民主党的分裂》一文的答复,“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是公开信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原文如下:

我们向全体德国社会民主党人进一言:同志们!假如你们真正认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是兄弟党,那么,对那些所谓不偏不倚的德国人向你们讲的关于我们党分裂的情况,就一句话也不要相信。你们应当要求看文件,看原件。同时请不要忘记: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

不难看出,列宁所谓“不偏不倚的德国人”是对考茨基的讽刺。在列宁看来,考茨基所讲的关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裂的情况是不折不扣的偏见。一如他在公开信前文中所声明的:“考茨基犯了个大错误,因为他所写的,至多也只是些道听途说的东西,他所提供的俄国社会民主党内现存关系的情况,完全走了样。”

考茨基犯了什么错误,他所提供的道听途说的完全走了样的东西又是什么个情况?列宁公开信的前文中亦有陈述:考茨基把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的全部决议,描绘成“列宁和他的朋友们攻击普列汉诺夫和他的朋友们”。

就此,列宁在公开信中作了三点说明:第一,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17项决议中只有4项决议直接或间接涉及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我们的反对者。第二,普列汉诺夫现在已经退出《火星报》 编辑部。这表明,考茨基对我们的关系了解得多么不够。第三,我们请德国同志们考虑一下,当一个享有考茨基同志那样的威望的人企图用“列宁和他的朋友们攻击”这样的“描绘”来贬低全党代表大会的工作时,这将给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留下什么印象呢?譬如说,如果有人竟把德累斯顿党代表大会的工作描绘成(不看会议记录)考茨基和他的朋友们攻击⋯⋯那么在德国对这种人会有什么看法呢?

至此,人们对列宁何以批评考茨基充满偏见——其事件轮廓应该有大致的了解,而缘由要从列宁反复提及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说起。

1905年年初,俄国革命爆发。为制定革命路线,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于当年4月在英国伦敦举行。然而,党的创始人普列汉诺夫,却因思想转向孟什维克而拒绝参加,并且以党的总委员会主席名义禁止其他代表与会。因此,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布尔什维克对孟什维克分裂党的行为进行了谴责,随后便转到主议题,即制定党的策略。

显然,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出现了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的对立,这点不假。不过,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是否如考茨基所言,是一次“列宁和他的朋友们攻击普列汉诺夫和他的朋友们”的会议呢?

其实有案可稽,就是关于这次会议的17项决议。这些决议印证了列宁公开信中的三点说明,涉及党内反对派的内容仅占十七分之四。其中,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列宁对普列汉诺夫的评价,主要见于1905年4月18日列宁所作的《关于社会民主党参加临时革命政府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列宁对普列汉诺夫、对他为孟什维克的喉舌《火星报》所撰写的一系列文章、对他所持的同资产阶级建立政治联盟的主张,进行了诚恳、坦率甚至是直率的批评。然而,通篇读下来可以发现,列宁对普列汉诺夫的批评,纯粹源自革命路线和策略的分歧,全然没有那种出于私怨的庸俗的党同伐异。

格奥尔基·瓦连廷诺维奇·普列汉诺夫是俄国第一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国际共运史上最杰出的理论家之一。虽然普列汉诺夫曾经在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之间徘徊,但列宁对于这位革命前辈,总体上还是关心和尊重的。列宁甚至将是否读过普列汉诺夫的全部哲学著作,当作评判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标准。值得一提的是,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后不久,即1905年5月29日,普列汉诺夫就退出了《火星报》 编辑部,也逐步拉开了同孟什维克的距离。

从这个意义上说,考茨基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描绘成“列宁和他的朋友们攻击普列汉诺夫和他的朋友们”,站不住脚。也正是因为此,考茨基反对出版和传播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决议的德文本。

为了澄清误解、矫正偏见,列宁撰写了《给<莱比锡人民报>编辑部的公开信》。很遗憾,这封包含着名言“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的公开信未被《莱比锡人民报》编辑部发表。

如果把无知设作原点,那么当人们的内心被谎言和谬误所蛊惑,往往就是真理的取反版本。欧洲人对所谓偏见的提防,古已有之,也对偏见的成因早有探讨。以列宁本人为例,他就曾说过,宗教偏见的最深刻的根源是穷困和愚昧。(《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28卷之《在全俄女工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

列宁的这番话,可以视作他对偏见尤其是宗教偏见的审慎态度。因为,“在这一斗争(与宗教偏见)中伤害宗教感情,会带来许多害处。”(《在全俄女工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更重要的是,偏见的肇始者恰恰是穷困和愚昧。在词义上,愚昧等同于无知。

偏见出于无知,在与真理的距离上又胜于无知。

当然,“偏见出于无知”的观念,列宁很难说是首创者。十九世纪初的英国作家威廉·哈兹里特,在他最著名的散文集《席间闲谈》中有一篇写于1821年的文章,题目叫《男人的礼仪》。文中有一句:偏见是无知的产物(Prejudice is the child of ignorance)。

《哈兹里特散文选》

关于偏见、无知与真理的辩证关系,在西方有着深远的认识论根源。单就“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而论,伟大的言说者列宁,让这句名言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不过,人们仍有理由提问,在列宁之前,是否有人已经说过相同或类似的话?经验告诉我们,一个金句的诞生,除了言说者的灵光一现,也有赖前人智慧的积累。

事实上,比列宁早一个世纪,已经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句式上虽略有区别,在表达逻辑上却高度一致。说这话的人是美国开国元勋、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在英语的引语网站里,一般把相关表达的版权授予托马斯·杰斐逊。

1807年6月11日,杰斐逊致约翰·诺维尔的信中写道:一无所知的人比内心被谎言和谬误灌满的人更接近真理(He who knows nothing is closer to the truth than he whose mind is filled with falsehoods and errors)。

约翰·诺维尔是何人,杰斐逊又何以在给他的信中有此之叹?

约翰·诺维尔生于1789年,弗吉尼亚人士。诺维尔的父亲曾参加美国独立战争,而他本人是美国立国之初叱咤风云的人物,在政坛、新闻界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无论作为政客还是报人,诺维尔都具有浓厚的辉格党色彩,美国早期的一些报纸,如《肯塔基公报》《富兰克林公报》《费城询问报》等均由他创办。

1807年6月,刚刚高中毕业并立志从事新闻工作的诺维尔,写信给时任美国总统的杰斐逊。信中,诺维尔说:我的志向是成为一名报纸的发行人,希望聆听您对报纸具体办刊方针的意见。

诺维尔的来信,激发了总统先生的表达欲。杰斐逊连续给诺维尔写了多封回信,其中,1807年6月11日的这封是一系列回信中的第一封,也是最重要的一封。在这封信中,杰斐逊开宗明义,提出了自己的报纸办刊方针,概括起来一句话——尊重事实和合理原则。随后,杰斐逊感(哀)叹:尊重事实的报纸是少有订户的,人们所看到的多半是可以扔进垃圾箱的一点都不可信的印刷品。所以,从不看报纸的人往往比读报纸的人更有见识。因为,一无所知的人比内心被谎言和谬误灌满的人更接近真理。

上述言论,充分表达了杰斐逊的新闻观。一份罔顾事实的报纸,会误导读者,在他们的内心播下偏见的种子。对于读者来说,与其如此,不如不读报纸。不读报纸,至少可以葆有一份纯真的无知。

不知列宁在《给<莱比锡人民报>编辑部的公开信》中的表达,是否受了杰斐逊启发,但他们所阐述的观点却一脉相承。进而言之,他们提出观点的实践基础也有类似之处,都是与媒体(报纸)的切磋中得出的经验。有趣的是,充满偏见的《莱比锡人民报》甚至拒绝刊发列宁这封反对偏见的公开信。

    责任编辑:臧继贤
    校对:刘威